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的临床研究
罗定市人民医院广东省罗定市 5272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32例胫骨近端后侧骨折患者
为研究组对象,采用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同时选择2018年8月以前治疗的采用膝后正中
入路、膝后S形、内侧或外侧入路的胫骨近端后侧骨折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短,膝关节活动度比对照组大,HSS评分比对
照组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情
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疗效显著,膝
关节功能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改良膝后侧入路;胫骨近端;后侧骨折
胫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膝关节部位骨折,主要因为受到暴力所致,且常累及内、外侧副韧带、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1]。
当暴力作用于屈膝位轴向股骨髁时会发生胫骨近端后侧骨折,其
发生率约占胫骨近端骨折的1/5,临床上呈现关节面塌陷和大量细碎骨折蝶块的特点[2]。
由
于骨折位置偏后,且周围密布大量神经血管,给手术处理造成较大难度,传统膝后正中入路、S形入路存在骨折部位暴露不充分、手术风险高等问题,改良膝后侧入路(倒L形入路)可
以克服这些不足[3]。
因此,本课题对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进行了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32例胫骨近端后侧骨折患者为研
究组对象,采用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同时选择2018年8月以前治疗的采用膝后正中入路、膝后S形、内侧或外侧入路的胫骨近端后侧骨折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X线片、CT检查确诊为胫骨近端后侧骨折;(2)无严重血管、神经外伤;(3)签
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多发性骨折或创伤;(2)患有严重系统性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3)临床资料不完整。
研究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3~58岁,平均(38.34±8.24)岁;骨折原因,交通伤19例,机械伤8例,摔伤5例;骨折AO分型,A型10例,B型14例,C型8例。
对照组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5~52岁,平均(37.31±7.02)岁;骨折原因,交通伤17例,机械伤9例,摔伤6例;骨折AO分型,A型
10例,B型15例,C型7例。
两组性别、年龄、骨折原因、骨折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常规止血、清创、X射线及三维CT扫描检查、跟骨牵引、使用抗生素、备血、导尿、腰硬联合麻醉等。
1.2.2对照组患者取俯卧位,于膝后正中入路、膝后S形、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手术,切口并分离外侧肌肉,显露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部位,通过C臂机或直视下复位和固定骨折部位。
1.2.3研究组患者取漂浮体位,先侧卧,健侧在下,旋转患肢使腘窝朝上,在膝后标记出倒L
形切口,沿腘窝内侧边缘切开,横向切至腘窝外侧边缘,再转为竖向朝下切开,切口总长约15~20cm。
逐层切开,直至切开深筋膜,分离皮瓣,术中须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充分暴露胫
骨平台后侧骨折部位,对骨折部位复位,先用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检查无误后再用螺钉
固定。
1.2.4 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绑扎、镇痛、消肿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第2天在可耐受情况下逐步开始踝关节、膝关节功能锻炼,6~8周可拄双拐保持患肢不负重行走。
术后3个月
评价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1)纪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2)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屈膝
最大角度。
(3)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满分100分为完全恢复。
(4)骨折复位效果采用Johner-Wruhs法评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可,≤70分为差[4]。
(5)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骨折复
位效果视为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2.4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关节炎2例,固定松动3例,感染2例,不良反应率为21.9%;研究组关节炎2例,固定松动2例,感染1例,不良反应率为1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χ2= 0.410,P= 0.522>0.05)。
3讨论
胫骨近端后侧骨折多因交通事故、外力撞击和高空坠落所致,如果骨折块复位不及时、固定
不佳,常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塌陷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
手术复位和固
定是此类骨折治疗有效方法,但传统手术入路存在各种不足,从而影响预后效果。
目前,胫
骨平台骨折手术入路有前侧入路、后侧入路、腓骨小头上入路、腓骨截骨入路等[6],其中前
两种应用较多。
前侧入路分前内侧、前外侧、前正中三种方式,它们的共同缺点是处理胫骨
近端后侧骨折暴露不足,骨折固定效果不理想。
后侧入路也分为后内侧、后外侧、后正中几种。
相比前侧入路,后侧入路可进入后关节间隙,术野显著更充分,有利于固定操作。
但传
统后侧入路仍有不足,例如后正中S形入路解剖结构中神经血管丰富,手术时易导致神经血
管损伤,后外侧入路术野显著不够充分,后内侧入路虽简单,也存在腓肠肌处理难题。
改良
膝后侧入路(倒L形入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显露充分,操作空
间大;解剖结构中神经血管少;不跨越腘窝横纹,术后疤痕、功能障碍少;利于后交叉韧带
损伤修复。
本研究显示,改良膝后侧入路比传统后侧入路,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P<0.05),膝关节活动度更大(P<0.05),HSS评分更高(P<0.05),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更佳(P<0.05),表明改良膝后侧入路临床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操作安全。
综上所述,改良膝后侧入路治疗胫骨近端后侧骨折优势明显,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
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俊伟,赵涛涛. 后柱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后正中入路联合其他入路手术治疗的临床
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2):72-74.
[2] 赵金华,杨徐松,赵国梁,等. 改良膝内后侧入路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应用[J]. 临床骨科
杂志,2019,22(5):605-607.
[3] 周永红. 经膝关节改良倒L形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活
动度的影响[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5):1509-1510.
[4] 何强,王喆,何昊. 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结合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Johner-Wruhs评分疗效及预后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7):972-975.
[5] 黄红根,李瑞海,王丽华. 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现
代药物应用,2019,13(23):25-27.
[6] 马斌卿.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改良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的解剖学研究[D]. 银川:宁夏
医科大学,2019:25-27.
注基金项目:云浮市医药卫生科研立项计划项目编号:2018B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