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共5篇)
第一篇: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前言】
《饮马长城窟行》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所谓“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超的文艺才华,身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学,遂有唐诗这一中华文坛之高峰的横空出世。
【注释】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朔吹:北风。
玉塞:玉门关。
金钲:锣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原野。
纪石:刻石纪功。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翻译】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浩瀚的大海掀起了千百万的波涛,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
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鉴赏】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王灼《碧鸡漫志》:“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是封建帝王中最为人称道者。
《旧唐书·太宗本纪》里赞日:“贞观之风,至今歌咏。
”其文治武功可想而知。
又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
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颜,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
”唐太宗勤于创作,逐渐形成了秀丽勃发、沉渊明丽、高亢爽朗的文风,直至开启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疆的凄迷、旷远之景。
为保卫疆土,诗人率兵出征,犁庭扫穴,消弭边患,诗中充满了对自己国家、民族的自信和自豪。
诗中所表现的塞外悲壮之景,出征奋然之情,立功慷慨之意,在此后的陈子昂、高适、王昌龄、李白等人所创作的边塞诗中屡有表现,多方阐发。
因而,
此诗堪称唐代边塞诗的滥觞之作,有启迪一代文风的重大意义。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切,凄切。
交河,北方河名。
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瀚海,沙漠。
波,沙丘起伏状。
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上千里雪覆。
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
其眼光,其气度,真有指点江山,总揽寰宇之势,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迥戌,远方的边戍。
高节,旗帜。
句意为:烽火中传来了远方的紧急军情,我于是挥兵远赴边疆,一路上层叠的山峦引导着我的旗帜。
此二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山路前行,仿佛是山引领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句意为:风儿轻轻地吹起旗帜,我们挥师出长城而饮水放马。
马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处饮马,意即对某处用兵,占领某地。
自秦以来,长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诗人敢为前人所不敢为,兵出长城,争雄天下,其傲视寰宇的胸怀确实令后人追慕不已。
这两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朔吹,北风。
句意为:寒冷的沙漠上,骑兵过处,迹印连绵;凛冽的北风阻隔了边塞的噪杂之声。
这是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玉塞,玉门关。
金钲,锣声。
句意为:玉门关一带,胡人入侵的嚣尘已经消逝,羌人们正吹着笛子,敲着金锣,载歌载舞。
大军所指,蛮夷慑服,边境一带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
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载歌载舞心悦诚服。
《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自是西北诸蕃成请上尊号为‘天可汗’。
”可见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绝漠,大漠。
干戈,指武器。
戢,收藏。
原隰,原野。
句意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车仗过处,原野为之震动。
平夷战祸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
所谓“吊民伐罪”,正义的战争,人民从来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库木塔格沙漠。
句意为:都尉从龙堆返回,将军们从马邑凯旋而归。
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称述得胜还朝,所用地名都是边塞一带,给人以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罗列多个边关地名,虽然这些地区往往与诗中的事件并无关联,而且地名之间常常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纪石,刻石纪功。
句意为:旗帜飘扬,云雾弥漫的氛围因之消歇,将士们功勋卓著,应该把他们的功绩刻在石头上,永远流传后世。
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指唐军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形容外敌入侵,一片纷扰之状。
这是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是勉励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同时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荒裔,边荒。
戎衣,战士。
灵台,周代台名。
《后汉书·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明堂所以祀上帝,灵台所以观天文。
”这里指代朝廷。
句意为:边远、荒凉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凯歌高奏。
大唐王朝,威镇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唐全盛时,的确如这两句所描述的那样,边境安宁,四境宾服。
全诗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达到了艺术手段与个中立意的高度统一,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所谓“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太宗正是以其高超的文艺才华,身为九五至尊,而力倡文学,遂有唐诗这一中华文坛之高峰的横空出世。
老子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太宗正是身体力行,以雍容、淳厚的诗风进而推行其从善如流的政治,终于成就大唐伟业,光耀华夏,堪与古人“鼓琴而治”相媲美。
第二篇: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
饮马长城窟行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
下面一起看看饮马长城窟行原文翻译吧~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佚名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宿昔一作:夙昔)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注释
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远行。
宿昔:指昨夜。
觉:睡醒。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
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
素,生绢。
书,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称“饮马行”。
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
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
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
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
作者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
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第三篇: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原文及赏析
原文: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宿昔一作:夙昔)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译文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
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
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注释
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远行。
宿昔:指昨夜。
觉:睡醒。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
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
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
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
媚:爱。
言:问讯。
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
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
素,生绢。
书,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
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赏析:
《饮马长城窟行》属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又称“饮马行”。
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
比如诗的开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
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
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她怀人之情的缠绵殷切。
诗中所写思妇种种意想,似梦非梦,似真非真。
诗中所写他家有人归来和自己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
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
作者把二者融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
最令人感动的是结尾。
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
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
如此作结,余味无尽。
第四篇:03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
【学习要点提示】
1.感受诗的意境,把握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该诗学习,了解我国汉乐府诗歌的基本特征。
【作品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歌。
汉乐府最初是汉代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收集和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作乐府,并不断赋予乐府新的含义,如旧题乐府、新题乐府、新乐府等。
而说到汉乐府时,则主要是指汉代的民歌。
据《汉书》记载,西汉时乐府收集的民间创作有138首之多,因年久散失,现只存三四十首,其中还包括东汉时期的作品。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总收唐五代以前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汉乐府多收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
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优良传统,主要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堪称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艺术上以叙事为主,善于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是我国五言诗的先河。
【作家作品汇评】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古辞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
2.清·沈德潜《古诗源》(《饮马长城窟行》)缠绵宛转,篇法极妙……前面一路换韵,联折而下,节拍甚急。
“枯桑”二句,忽用排偶承接,急者缓之,最是古人神妙处。
【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又名《饮马行》,属“相和歌辞”。
诗中写妇人思念远出不归的丈夫,详细地描述了妇人的思念之情和迫切期望。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通过孤独在家的妇人春思、夜梦和秋冬牵挂来抒写妇人的思念;而后半部分则从对方来信角度表现妇人的痛苦思念。
【艺术特色举要】
全诗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并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把思妇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深沉哀婉。
笔法委曲多致,刻画人物心理细致入微而又转折跌宕。
通篇以五言写成,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思考练习
一、反复吟咏全诗,说说诗中妇人的深沉思念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二、分析“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在全诗抒情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结合这首诗谈谈汉乐府的一般特点。
四、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宿昔梦见之。
2.展转不相见。
3.遗我双鲤鱼。
4.中有尺素书。
第五篇:《饮马长城窟行》教案
饮马长城窟行
授课教师:徐武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以及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2、深刻领会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言简意丰的特点。
3、培养鉴赏汉乐府诗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评价。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汉乐府诗的抒情方式,能够通过对语言、意象、手法的分析鉴赏诗歌。
2、在诵读中体味诗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3、理解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执着和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品味古代女子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饮马长城窟行》的思想感情。
2、把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体味诗中表达的情感。
2、如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
(展示李清照《一剪梅》,学生齐读全词。
)
提问: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闺中女子对在外的丈夫或情人的思念)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爱情在给带给我们两情相悦的甜蜜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分离相思的痛苦,但是真爱却一直是人们所苦苦追寻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爱情内容的汉乐府诗歌《饮
马长城窟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女子对所爱的真挚与执着。
二、文学知识积累(1分钟)
1、前人对乐府诗特点的概括:“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三、预习检查(1分钟)
1、字音:
饮yìn马
夙sù昔
自媚mèi 遗wèi 烹pēng鲤鱼
四、释题(3分钟)
《饮马长城窟行》:汉代乐府旧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借助饮马,曲名由此得来。
《文选五臣注》有文字记载:“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
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乐府诗集》卷三十八云:“(《饮马长城窟行》)一曰《饮马行》。
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而作是曲也。
”
可见远离家乡在外行役的人,于长城下寻找泉窟,让马饮水休息,且生活艰苦,而使《饮马长城窟行》逐渐成为行役艰苦的生活写照,也因行役者是闺中妇人思念的对象,故又转为妇女思念良人的题材,或是借妇女思念良人抒发征人内心对家人思念。
五、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
(1分钟)
2、请同学结合注释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5分钟)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景、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
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2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3分钟)
示例:(1)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
称这类女子为“思妇”)。
(2)事情:①昼思夜想(开头——展转不可见)
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
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
(3)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
)
追问:根据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诗是围绕诗中哪个字来展开的?
明确:思(板书)。
3、女性,是很情绪化的。
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且容易发生变化。
那我们就来看看,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板书)(2分钟)
示例:思念的悲伤→ 独居的寂寞→ 获信的欣喜
六、品味鉴赏
1、本诗表现的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那么“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等描写岂不是与诗歌主要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除?说说你的理由。
(5分钟)
明确:(1)不可。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理由陈述。
示例:
①“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文章中内容必须服从服务于中心)
A、艺术手法:比兴。
比,比喻。
这里的“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
兴,“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先言草的“青青”来引起后面的思念绵绵。
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
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
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A、艺术手法: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了季节的特点,烘托女子的孤独和寂寞。
B、表达效果:(示例)
(A)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你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吗?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绵绵思念。
(B)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对我没有一点点思念吗?表达对丈夫的一种埋怨,由爱而生怨。
(C)枯了叶的桑条尚且知道天风,深藏的海水尚且知道天寒,难道你不知道季节的变化,不知道该回家了吗?
(D)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的痛苦、悲凉。
(3)教师点拨:比兴手法是汉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2、本诗除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效果?(8分钟)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示例:(1)顶真: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开头(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特点:前面一句的结尾的两个字跟后一句的开头的两个字是一样的),这样的手法称为“顶真”。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它的表达效果是使首尾衔接,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便于记诵的作用。
(2)对比:
A、“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梦中丈夫在我身旁,是甜蜜的,是她一直期盼的,但梦醒后发现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他乡。
这里通过梦中跟梦醒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表达了女子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B、“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別家亲人欢聚,而自己是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