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全册学案: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专题总览】1840—1949年近代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是侵略: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反侵略: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和主权,顽强抗击侵略。

【课程标准】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知识结构】
军事:五次侵华战争--历史背景、主要战争、结果、影响 1840---1901年间西方列强侵华
政治:瓜分中国狂潮
一、1840---1901年间西方列强的五次侵华战争
1、历史背景:
(1)国际: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2)国内:当时中国正处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这为列强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主要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结果:《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1842)
----鸦片战争后其他主权的沦丧: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

[概念阐释]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

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②“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又名治外法权,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2)《马关条约》(1895)
[概念阐释] “资本输出”
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误区警示]
①《马关条约》并不是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开始。

实际上,鸦片战争后列强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开办工厂和船坞。

《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开始合法化(即得到清政府官方承认)。

②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技术的落后和领导人的失误,而是封建制度本身的落后,即落后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3)《辛丑条约》(1901)
[归纳拓展]与以前条约相比,《辛丑条约》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以前条约多以获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权益为主,因此以割地、赔款、开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割地,不开埠。

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

②从目的上看:以前条约都是通过打击清政府进而获取利益;《辛丑条约》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禁止一切反帝组织和活动。

③从影响上看: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3、五次侵华战争的影响
(1)消极性:(主要)
①人民: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
②国家:
文化上:严重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经济上: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结论:使主权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积极性:
①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②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④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与国际接轨。

结论: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是1840---1949年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权。

也就是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控制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

[综合论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归纳提升]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入侵。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自学内容)
1、原因:
(1)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国内:《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开端: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4、表现:列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中国:使中国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补充: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①目的: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②时间:1899年9月
③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④实质: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⑤影响: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

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理论学习】史观问题主要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高中历史新课程主要的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

(1)、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内容,重点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战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②从范围上可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③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4)社会史观: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①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研究除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社会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史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③西方国家提出了要解决的五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收入维持、医疗健康服务、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

复习时注意联系社会保障或福利制度等相关内容。

(5)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革命史观注重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此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学以致用: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