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初,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 开展重大减灾活动,综合协调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及抗灾救灾等工作。
2005年9月,中国政府主办第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2008年12月,举办加强亚洲国家应对巨灾能力建设 研讨会。
2007年8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十一五”期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 灾战略目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 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 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 减灾工作。
(二)工作目标。预防控制能力、预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增强,全体师生应急知 识和自救能力明显提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降低,全体师生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领导机构。该校成立“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临小防灾减灾工作领导 小组),执行县教委、镇党委、政府的各项指令,领导、指挥、部署、协调“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落实宣传教育、应急预案、物资准备、隐患排查、演练开展等工作落实情况。该校决定成立“防灾减灾”和防汛 救灾工作领导小组。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 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 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 意。
2018年,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应急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应急管理部成立,旨在防范化解重 特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演变过程
1990年,中国第一次宣布灾区可以对外开放。中国在减灾领域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灾合作。
活动方案
为认真做好全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和该校防汛救灾活动,有效增强全体师生防灾意识,不断提升应急能 力,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县委县府及县教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该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校长负责、突出重点、快速反应、主动配合、有效防 范”的原则,坚持宣传与演练并举、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强化宣传教育、预防控制、预案管理、 应急处置、救援保障建设,完善网络、健全机制、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协调、军地结合、 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 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 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 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 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 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主题活动
2009年5月12日是中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了研究, 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1.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 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提 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了27支专业救援队、一批跨区域机动救 援力量和7支国际救援队,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动对标应急救 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适应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全面转型的需要,一手抓改革转制,一手抓转型 升级,坚持在实践中锻炼队伍、提升能力。2018年,共出动1270万人次、219万车次,营救疏散群众67.6万人, 抢救保护财产价值313亿元。
2017年7月31日,黑龙江省正式印发《黑龙江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完成齐齐 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3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分库建设,创建2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工建设“三江连 通”骨干工程,建成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三江治理”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等工程,到2020年 力争基本完成城镇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完成60万户农村泥草(危)房改造。
2009年3月2日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 减灾日”。
2009年5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
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级、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谢谢观看
设立目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 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 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 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 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23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5月6日至12日为 防灾减灾宣传周。
设立背景
汶川大地震(20张)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 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
01 设立背景
03 设立目的
目录
02 设立意义 04 演变过程
05 活动方案
07 各地行动
目录
06 主题活动
全国防灾减灾日经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定于每年的5月12日。设立“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 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 损失。
设立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 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 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 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 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 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本地本部门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 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3.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 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 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4.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 栏、专题,播出有关专题和影视节目,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 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各地行动
2013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纳入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框架。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不断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体系。201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要求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2005年9月,中国政府主办第一届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2008年12月,举办加强亚洲国家应对巨灾能力建设 研讨会。
2007年8月,《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了中国“十一五”期间及中长期国家综合减 灾战略目标。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中国的“防灾减灾日”, 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 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 减灾工作。
(二)工作目标。预防控制能力、预案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有效增强,全体师生应急知 识和自救能力明显提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幅降低,全体师生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二、工作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领导机构。该校成立“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临小防灾减灾工作领导 小组),执行县教委、镇党委、政府的各项指令,领导、指挥、部署、协调“防灾减灾日”和防汛救灾各项工作, 落实宣传教育、应急预案、物资准备、隐患排查、演练开展等工作落实情况。该校决定成立“防灾减灾”和防汛 救灾工作领导小组。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 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 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 意。
2018年,在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应急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应急管理部成立,旨在防范化解重 特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演变过程
1990年,中国第一次宣布灾区可以对外开放。中国在减灾领域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伙伴关系, 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减灾合作。
活动方案
为认真做好全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和该校防汛救灾活动,有效增强全体师生防灾意识,不断提升应急能 力,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县委县府及县教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该校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校长负责、突出重点、快速反应、主动配合、有效防 范”的原则,坚持宣传与演练并举、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强化宣传教育、预防控制、预案管理、 应急处置、救援保障建设,完善网络、健全机制、强化基础、提升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学校协调、军地结合、 社会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也就是汶川大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 大地震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 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 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2008年6月,山西省太原市有政协委员提议,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 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设立“防灾减灾日”或“中国赈灾日”,借此表达对地震遇 难者的纪念,弘扬团结抗灾的精神。
主题活动
2009年5月12日是中国首个“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对组织开展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进行了研究, 对各地、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提出了要求,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1.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 灾减灾演练、主题班会、板报宣传、观看防灾减灾影视,提 高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了27支专业救援队、一批跨区域机动救 援力量和7支国际救援队,着力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动对标应急救 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适应从“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应对全面转型的需要,一手抓改革转制,一手抓转型 升级,坚持在实践中锻炼队伍、提升能力。2018年,共出动1270万人次、219万车次,营救疏散群众67.6万人, 抢救保护财产价值313亿元。
2017年7月31日,黑龙江省正式印发《黑龙江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完成齐齐 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3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分库建设,创建20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开工建设“三江连 通”骨干工程,建成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三江治理”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等工程,到2020年 力争基本完成城镇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完成60万户农村泥草(危)房改造。
2009年3月2日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 减灾日”。
2009年5月11日,中国政府发布首个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中国的减灾行动》。
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等30多部法律、法规,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级、宽领域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谢谢观看
设立目的
1989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将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确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 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 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如日本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为“防灾周”;韩国政府自 1994年起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防灾日”;印度洋海啸以后,泰国和马来西亚将每年的12月26日确定为“国家 防灾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6级地震后,巴基斯坦政府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地震纪念日”等。
2023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5月6日至12日为 防灾减灾宣传周。
设立背景
汶川大地震(20张)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 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
01 设立背景
03 设立目的
目录
02 设立意义 04 演变过程
05 活动方案
07 各地行动
目录
06 主题活动
全国防灾减灾日经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定于每年的5月12日。设立“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 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 损失。
设立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 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中 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 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 “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 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 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针对本地本部门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干部 和群众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
3.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 内容,针对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防灾减灾演练。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救护 等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练兵活动。
4.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宣传周期间,各类媒体集中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专 栏、专题,播出有关专题和影视节目,报道各地活动开展情况、防灾减灾措施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 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各地行动
2013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纳入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框架。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 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不断完善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体系。201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印发,要求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