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古人谈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疏通第二则文言文的文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第二则文言文的文意。
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智"可谓读书之灵魂。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智是一种诚实的态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智是读万卷书的厚积而薄发;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智是熟读深思后的深刻见解。
那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读书的?三位同学分享。
2.今天我们就走进第25课《古人谈读书》,看看朱熹这位宋代的理学家他提出的具体的“智慧"阅读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学习字词。
出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是朱熹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个方法读这篇文言文。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这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测:
完成学习单(2分钟)
任务一:给汉字注音。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个别读文。
评价中纠正读音和断句,注意是字正腔圆、声断气连。
特别纠正上面的二三句的朗读,让学生朗读,并说明断句的理由,指导学生学会断句。
指导谓和诵的写法:找到相同的部分,说发现:言字旁与说话有关。
谓:结合注释、联系句子理解第一句的意思,应用:采访一个学生:你喜欢什么?仿照这个句子说话:余尝谓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组词法理解,做动作理解诵,漫浪诵读是什么样的?做动作。
矣、岂:猜测意思,指导朗读最后一句,理解意思。
4.仔细观察三个生字的写法,学生提醒易错处。
完成学习单任务二,听写三个生字。
(1分钟)学生写完后,给其他学生提醒,其他学生同桌互查是否写准确、美观了。
5. 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课文。
三、用心朗读,习得方法
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
1.默读文言文,把这篇文言文读成一句话。
请将这句话写在学习单上,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写出来。
任务三:(2分)观点:疑问:
2.分享疑问,确定有价值的问题,共同学习。
预设1:读书为什么要心到、眼到、口到?
预设2:三到之中为什么心到最重要?
3.在文章中找到句子,继续完成学习单任务三:(填句子序号)证据:
4.学生交流:学生读原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看法。
5.你发现了这三句话和第一句的关系是什么?总述---分述;观点—证据。
师生配合朗读全文。
三句话哪句话最能说明观点?其他可以删掉吗?指导学生弄清楚第二句话是从反面说心到的重要性,第三句话是对于第二句话的总结,第三句话是从正面说心到的重要性。
作者
正是从正反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力证明了读书有三到的观点。
6.老师引导理解:此时你知道什么是心到、眼到、口到吗?心到是指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眼到是目光专注,准确记住知识;口到是认真诵读,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有利于记忆和理解知识。
7.用朱熹的读书方法来读这篇文言文,不过这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写文章用标点吗?(不用,断句代替标点,美观。
)出示后,学生齐读。
8.加深难度,出现繁体字,学生齐读。
9.学习单任务四: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则眼不看仔细,心眼________,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____。
心既到矣,?
四、反省自身,运用方法
1.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那么你平时学习的时候做到这“三到"了吗?如果做到了,它给你的读书学习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你今后应该怎么做呢?
2.今天我们学到了朱熹的读书方法,学生齐背诵第一句话。
现在大家用这个方法读下面的这则文言文,说说你又收获了什么读书方法?
3. 出示曾国藩的《与诸弟书》片段,学生用这种方法看着学习单齐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
读完结合注释思考自己的收获,完成:我觉得自己读书缺少的是_____________,我应该____________学生完成后交流。
(1生交流)在曾国藩的思想里,“智"不仅仅是“心到”更重要的是有识,有自己的见识,而有见识首先离不开有志向,更离不开一颗恒心。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 出示三位人物的图片。
谈话介绍: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对于现代人来说,那时的世界还“小"。
孔子所读之书并没有完全记载与统计,《周易》《诗经》《尚书》这些确切的答案
之外,与现代书籍相比,数量上那真是九牛之一毛,然而恰恰它们才是华夏民族的源头。
朱熹与曾国藩所读之书虽然也无法一一列出说明,但他们都是儒家学者,都是孔门弟子。
自古有两个半圣人之说,孔子为至圣,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
而朱熹作为程门弟子,其在宋朝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成就了“程朱理学”一派。
宋代的朱熹距离孔子有一千多年,清代的曾国藩距离朱熹也有近七百多年的岁月,而曾国藩距离我们也有两百多年的光阴,人类正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阅读"中得以生生不息。
2. 希望大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汲取智者的读书法宝,做爱读书的中国人。
作业:
1.背诵这篇文言文。
2.搜集名人读书的方法,摘录对于自己有用的名言制作一个书签。
附学习单:
任务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读句子。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任务二:听写三个生字:
任务三:默读文言文,完成表格。
观点疑问证据
任务四: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则眼不看仔细,心眼________,却只漫浪诵读,________,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____。
心既到矣,?
任务五:结合注释读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盖】句首发语词。
【恒】恒心。
【士人】读书人。
【足】满足。
【识】见识。
【断】断然,一定。
我觉得自己读书缺少的是_____________,我应该
教学反思:
1.学习单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起来了,手脑口并用,动静有序,但是比起管建刚老师的家常课来,我应在秩序、效率等方面还是要不断学习实践。
2.字词教学有趣高效。
其实原来也听过专家讲如何教文言文,但是作为示范课,我是第一次尝试文言文,所以我学习了几位名家做法。
“皆”字是出示字源猜测汉字,猜意思,并且当场运用,让学生不仅理解字形字义,而且会用。
“窥"字的教学是做动作理解,出示原文理解并且拓展管中窥豹,仿写原句。
这样的学习字词的方法不仅适合文言文,而且所有课文的教学都可以用,所以带给我的启发是字词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将字形字义字音相结合,创造情境,采用字理教学方法、随文识字法、联系生活法等方法,让学生的识字变得有趣高效。
3.有层次地指导朗读。
一堂课只有一个目标,将这篇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并且能够诵读。
我学到了原来读可以真的不断用各种方式去变化形式,文言文可以去掉标点读,可以变成繁体字读,还可以变成学生不认识的古文字去读,这每一步都是在将中华的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心中,我真的被震撼,我在我的课堂上已经用到了其中一部分,但是我还要不断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素养。
4.用读书方法指导读书,学会读书方法并且运用。
在初读环节出示朱熹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让学生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在质疑环节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习。
在反省环节出示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让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不足之处。
最后利用这篇文章学到的三到读书方法阅读曾国藩的《与诸第书》节选。
当然本节课在时间把控上,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上,还有学习单的设计上还应该再下功夫,提升个人素养,提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