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个不能对⽗母尽孝的⼈,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下⾯是分享的论语名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欢迎阅读参考!
【原⽂】
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死为终。

这⾥指⽗母的去世。

旧注⽈: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

旧注⽈:追远者祭尽其敬。

【解释翻译】
曾⼦说:“谨慎地对待⽗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然会导致⽼百姓⽇趋忠厚⽼实了。


这句是讲孝道。

『曾⼦』是孔⽼夫⼦的学⽣,是他最年轻的学⽣。

「曾⼦」本⾝是⼀位⼤孝⼦,他在⼆⼗四孝⾥⾯是有排名的。

记载中说,他对母亲纯孝,有⼀天到⼭上砍柴,结果家⾥来了客⼈,他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就有点紧张,就很想呼唤⾃⼰的⼉⼦早点回家。

当时也没有⼿机,不能够通讯,他母亲就想了⼀个⽅法,她知道⾃⼰的⼉⼦,平⽇对⾃⼰⾮常的孝顺,念念都不忘⽗母的,所以她就咬⾃⼰的⼿指。

这⼀咬,⼗指连⼼,就很痛,结果曾⼦在⼭上就觉得⼼⾥很不舒服,好像家⾥出了什么事,于是赶紧从⼭上往家⾥跑,回到家⾥⼀看,才知道家⾥来了客⼈。

他母亲告诉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呼唤回来,只好咬⾃⼰的⼿指,让你能够得到感知。

从这⾥我们能看到,如果不是曾⼦念念都念着⾃⼰的⽗母,没有⼀时⼀刻忘记,如何能够得到这样的感应!
实在讲这种感应、这种能⼒⼈皆有之,⼈的⼼性本来就是畅通⽆阻的,通达⼗⽅法界的。

如果⼀个证得⾃性的⼈,这个宇宙当中哪⼀个星球,哪⼀个众⽣,有什么样的念头,他都能够感知得到,因为他⼼性的能⼒没有障碍。

圣⼈教我们要悟明⼼性,也就是《⼤学》⾥讲的「明明德」,那就要从尽孝开始。

因为我们凡⼈虽然没有能得到通达⼗⽅的能⼒,但是从跟⽗母感通这⾥⼊⼿⽐较容易能够成就。

跟⽗母⼀体的⼼,就能够超越时空,就能够跟⽗母⼼⼼相印,感⽽遂通。

由尽孝,对⽗母尽孝开始,将这⼀颗孝⼼扩展到对⼀切⼈、⼀切物,跟⼗⽅法界⼀切众⽣都能感通,这就是⼤圣⼤贤了。

曾⼦有纯孝之⼼,所以有这种能⼒,他也成就圣贤。

在这⾥他给我们开⽰说,『慎终追远』。

什么叫「慎终」?慎终,朱熹朱夫⼦说,「慎终者,丧尽其礼」。

这就是《弟⼦规》⾥讲到的「丧尽礼」。

「追远」,「追远者,祭尽其诚」,祭尽诚。

慎就是谨慎,终是⽗母寿终,做⼉⼥的必须要⽤最谨慎的态度去治理丧事。

因为⽗母对我们的恩德,恩重如⼭,现在⽗母离我们⽽去,我们想要报答⽗母的恩德,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那种哀戚之情是⾮常重的。

由于哀戚之⼼,便对丧礼就⾮常的慎重,⽤这种丧礼来表达⼉⼥对⽗母深重的哀悼、深刻的怀念、⽆限的感恩。

所以丧礼⾮常的重要。

古⼈三种礼都是极其慎重的,⼀个是婚礼,⼀个是丧礼,⼀个是祭礼。

如果没有礼,这种哀戚之情就没有表达的⽅式了,所以应该恢复丧礼。

过去⼀个朝代的建⽴,⾸先要做的事,就是制礼作乐。

⼀个没有礼乐的国家,孔夫⼦说这叫乱世。

所以国家对⼈民的领导就是⽤礼⽤乐。

乐就是艺术。

礼,古⼈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这些都要有⼀套规矩。

如果没有规矩,百姓就⽆所适从。

所以我们要希望能够实现和谐社会,这些礼⾮常有必要去恢复、去制定,制定⼀套跟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能表达古圣先贤赋予礼的内涵的这⼀套礼节,⾮常的重要。

追远是讲祭礼。

追远是追思⾃⼰过世的⽗母祖先,丧葬以后要依礼、依时追念祭祀。

追远这个意思包括对⾃⼰过世的⽗母,⽗母虽然已经过世很久了,仍然每年春秋祭祀不可少。

第⼆个,对⾃⼰历代的祖先,虽然已经距离现今很远了,但是也要祭祀。

这个远,包括⽗母和祖宗两个意思。

祭祀的时候必须诚敬。

《朱⼦治家格⾔》⾥讲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诚敬的⼼来祭祀,表达对祖先、对⽗母感恩怀念,这是不忘本,这是养我们厚道的存⼼。

你想想,遥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记他们,都念念感恩他们,都想着念念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要光耀门楣,这是多么的厚道!如果⽗母在世,我们怎么会不对⽗母尽孝?连这么远的祖先我们都不忘,怎么能忘记现前的⽗母?所以慎终追远就是培养孝⼼,它的结果就是民德归厚。

所以这⾥有因有果,修如是因,得如是果。

『民德归厚』是什么意思?朱⼦说:「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当⼈民百姓常常能够慎终追远,⼈民必定能够增长孝德,所以变得厚道。

这个厚道是什么意思?邢昺的批注⾥⾯说「不偷薄」。

不偷,偷盗的偷,民⼼不偷,是讲互相不会占便宜,只会多给⼈恩惠,绝没有占取别⼈便宜的这些念头。

薄是什么?刻薄。

⼈能够慎终追远,他就变得厚道,他不会想着占⼈便宜,不会想着利益,他⼼⾥只存着道义,所以他就能厚道待⼈,他绝不会刻薄。

所以我们来到⼀个地⽅,如果看这个地⽅的民风,就从这⼀点来看,看看这个地⽅是不是有慎终追远。

我过去曾经到潮汕地区讲课,⼴东潮州、汕头的地区。

我就发现那个地区的⼈民对慎终追远很重视,丧礼办得很隆重,每年都祭祀祖先,到四⽉五号的清明节,每⼀家都祭祀,没有例外的。


我们就能够断定,这个地⽅的民风纯朴,他会厚道。

假如我们来到⼀个地⽅,看到这⾥的⼈民总想占⼈便宜。

譬如说你到⼀个商店去买东西,他见到你是外省来的,他就要价要很⾼,对本地的要价就很低,这是什么?偷⼼,不厚道。

那这个地⽅,我们就知道,可能就不和谐了。

因为什么?⼈⼈都想着利,义的观念就淡薄了。

重利轻义,甚⾄是见利忘义,社会的风⽓怎么能和谐?如何改变,曾⼦已经告诉我们。

要社会和谐,⼈⼼厚道,这是果,因在哪?提倡孝道。

如何提倡?慎终追远就是⼀个好⽅法。

所以我过去在各地讲学的时候,我常常提倡,那是好⼏年前的事情,我说我有个梦想,是希望从国家中央到地⽅,由政府来提倡祭祀祖先。

在⼀九三七年,⽇本侵略中国,⼈民百姓正处于⽔深⽕热之中的时候,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泽东同志就提倡祭祀黄帝。

他特别撰写了「祭黄帝⽂」,跟朱德同志和党中央⼀起派特别代表去黄帝陵拜祭,这是团结全中国⼈民的⼀种⽅法。

所以祭祖是共产党优良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应该恢复,应该⼤⼒提倡。

古代的帝王年年都祭天、祭地、祭祖,所以朝廷上下⽂武百官乃⾄全国⽼百姓都会祭祖。

⼈民对天地有敬畏之⼼,对祖宗常常不忘,那这个朝野能够多么和谐,民德归厚!特别是有灾难的时候,譬如说国家有地震、有瘟疫了,或者是⼲旱、⽔涝,等等天灾⼈祸的时候,帝王都会出来带领⽂武百官祭天地、祭祖宗,团结⼀⽓来消解这个灾难。

正如⽑泽东同志在⼀九三七年提倡祭祀黄帝是⼀个道理。

朱夫⼦在他的《四书集注》⾥⾯讲,「盖终者,⼈之所易忽也,⽽能谨之;远者,⼈之所易忘也,⽽能追之,厚之道也。

」他是说,终者,这是已经寿终的⼈,⽗母。

⽗母过世了,⼈可能就会容易疏忽了,孝⼼可能就会减退了,⽤这种丧礼去谨饬之,让⼈们能够通过这种礼来提起孝⼼,⼈⼼就能变得厚道。

远者是已经过世很久的⽗母,很遥远的祖先,这是⼈之所易忘,很容易忘记,⽽能够依时追祭他们,不忘本,这就是厚道。

民⼼厚,国家的基础就厚,国⼒就能够强盛。

就像⼀棵⼤树,它的根很深,所以它的枝叶就能茂盛,它就能够抵抗风⾬的侵袭,能够经受灾难的考验。

朱夫⼦⼜讲,「故以此⾃为,则⼰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为就是⾃⼰这么做,⾃⼰能慎终追远,⾃⼰的德就厚,这是⾃利。

⼀个国家领导⼈能够做到慎终追远,他的德⾏就厚。

由⼀位厚德君⼦来做领导⼈,这是万民之福。

⽼百姓看到他这么做,也跟着受到感化。

这个化之,是被感化,被他教化。

他⽤他的⾝⾏来教化⽼百姓,⼈民百姓就向他学习,把原来不好的习⽓给改掉。

原来可能常常会忘记⽗母祖先,现在慎终追远,就能够常常不忘,这就化了。

这⼀化,民风就转化,变得和谐了,⼈民百姓的道德也就变得厚了,这个国家就有福了。

我们想不仅国家领导⼈要这么做,每⼀个⼈都应该这么做,每⼀个⼈都要让⾃⼰的德厚,你的德厚,你的福就厚。

古⼈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匹夫是谁?⼀个普通⽼百姓。

不要说这是别⼈,应该说这是我。

天下兴亡,我有责任,我要做出好样⼦,「学为⼈师,⾏为世范」,为万民做个表率,这就是教化。

孔⽼夫⼦当年⼤部分时间他没有做⼤官,他也是⼀个平民⽼百姓,但是他教化的这种影响⼒,超过当时任何⼀个诸侯国的国君。

为什么他能做到?他有这种担当,天下兴亡,我有责任。

我慎终追远,让我的德厚,也能够让万民的德厚,这是教民以孝。

圣贤施教以孝为本。

《孝经》⾥⾯讲到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

⼜说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我们希望社会和谐,天下太平,怎么做?教孝道,从我做起。

我记得⼀九九四年我姥姥去世的时候,这说话已经是⼗五年前了。

当时我正在⼴州念⼤学,我母亲带着我送我姥姥往⽣。

在她⾛之前,我母亲就到处去请教那些有学问的⼈,如何送终。

要做好临终关怀,让⽼⼈家能够在⾮常舒服、宁静的状态下含笑⽽去,不能让她有痛苦。

所以我母亲到处去⾛访,才知道原来在她往⽣的时候⼀定要给她念佛,念佛是的临终关怀。

我们另外也知道,⼀个⼈⾛的时候叫四⼤分离,⾝体器官像撕裂⼀样的痛苦。

古德⽐喻「如⽣龟脱壳」,⼈的灵魂从⾝体⾥出来,那种痛苦就像你把龟的⾁体从壳⾥拔出来⼀样。

所以这个时候不能碰她,连她的床也不能碰,⾄少⼋⼩时之内不能碰她的⾝体。

不能对她哭泣,因为这会让她觉得⾝体痛苦,⼼⾥会哀痛,这都影响她安详往⽣。

所以我们学了这些知识以后,在姥姥往⽣的时候就这样如理如法的来送她,给她念佛,安慰她,劝导她求⽣西⽅极乐世界。

在我们的这种临终关怀下,她是含笑⾛的。

⼗⼆个⼩时以后,我们再碰她的⾝体,才发现她全⾝柔软,可见得她⾛的时候⾮常安详,⼀点也不紧张。

⼈⾛了以后为什么⾝体会很硬?因为他⾛的时候很痛苦、很紧张,所以会很硬。

如果是很柔软的,我们就能断定,他⾛得很愉悦。

这是什么?我们要慎终,谨慎的对待她临终离去的这个时候。

当然,现在我们的丧礼没有⼀个统⼀的标准,各⼈⽤各⼈的丧礼,有的⼈⽤西⽅的,有的⼈⽤我们中国传统的。

因为什么?没有⼀套标准的礼仪,所以各⼈⽤各⼈的。

希望国家有⼀套正规、标准的礼仪,全国⼈民遵守。

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统⼀标准的,但是也要尽到⾃⼰的哀戚、慎终这样的⼼情。

她⾛了以后,我和母亲每⼀年清明、冬⾄,这些是祭祖的⽇⼦,都为她⽼⼈家和过去的祖先来祭祀。

国家没有⼀套标准的祭礼,我们就采⽤我们⾃⼰制定的这套礼仪。

祭祀有纪念的意思、有怀念的意思,我们在祖先牌位前读诵传统的经典,提醒⾃⼰不能忘记祖训,要好好的做⼈,提升⾃⼰的品德学问,⽤这样的⼀个⾏动去报答祖先。

这是祭祖的意义之所在。

我过去在⼤学⾥教书,在美国⼤学教过四年,在澳洲⼤学也教过四年,被⼤学授予终⾝教职,也有不少的⼤学聘任我做主席教授。

别⼈说:你才三⼗多岁,这么年轻,好像挺有成就的。

其实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样的智慧能⼒,超过我们的很多!假如说真是有这样幸运的话,这个幸运很可能就是来⾃于祖宗的福荫。

我们⾃⼰能够慎终追远,所以还算有⼀点这样的福报。

「民德归厚」,我们能慎终追远,我们的德也就厚了,德厚了,福也就厚了。

所以我们想希望⾃⼰的⼀⽣幸福美满,必须要修厚德。

厚德来⾃于孝道,具体这⼀句,曾⼦教我们「慎终追远」。

我爷爷今年九⼗⼀岁,现在我来孝养他,他也过得⾮常的安稳,每天⽆忧⽆虑,这是⽼年有这样的福报。

他的福报从哪得来的?我细细的思惟,他⼀个的优点是⼀⽣都祭祖,年年⾄少两次上⼭扫墓,祭祀祖先。

他的⽗母很早就过世了,他是⼗⼏岁就没有⽗母了,可是他能对⽗母念念不忘,对祖先念念不忘,常常带着⾃⼰的⼉孙上⼭祭祖。

我很⼩的时候就有这个印象,到了清明、冬⾄这些祭祖的⽇⼦,就扛着锄头跟着爷爷,跟着我⽗亲、叔叔他们⼀起上⼭整理墓园,去祭祀。

所以到他现在九⼗⼏岁,能够享受到⼉孙的孝养,这是他⾃⼰有这个厚德。

明末清初的蕅益⼤师对这句的批注说,「厚是本性之德,复其本性,故似归家。

」这是点睛之语。

民德归厚的厚,它是本性本来具有的性德,本来性德就是厚的。

这⾥讲归厚,这个归⽤的意思⾮常的深。

这个归就说明什么?你本来就有,像你归家
⼀样。

你的家本来就有,你有⼀个⽼家,你现在在外⾯游荡了很久,现在回家了,这叫归。

我们的性德本来就有,现在怎么样?迷失了,我们偏离了本性,本性是本善,「⼈之初,性本善」,现在我们的本性不起作⽤,性德不能现前,是我们的习性在起作⽤。

我们什么习性?⾃私⾃利、贪婪、愤怒、嫉妒、怨恨、刻薄等等等等。

贪瞋痴慢、杀盗*妄,这些都是习性,本来没有的,本性⾥没有这些习性。

所以我们染上这习性就是偏离了本性,现在教我们复其本性,把本性恢复起来,从不好的习性那⾥回头,回归到本性上来,这叫归。

能够回归本性,这个⼈就叫圣⼈。

在禅宗⾥⾯有⼀句话讲到,叫「明⼼见性,见性成佛」。

佛是⼤圣⼈,见了性就成了佛。

所以复其本性,你就成为⼤圣⼈。

如何复其本性?孝道,⽤孝⼼去开启性德的宝藏,回归本性,彰显性德。

所以慎终追远就是培养我们孝⼼的⽅法。

民国时代江谦先⽣对蕅益⼤师批注有⼀个《补注》,他说到:「知真性⽆量⽆边,不⽣不灭,则知民德本厚。

流于薄者,习为之也。

」我们知道⾃⼰的真性具有⽆量⽆边的性德,真性是⼈⼈本有的,它⾥头有⽆量的智慧、⽆量的福德、⽆量的才艺、⽆量的财富,什么都是⽆量。

六祖惠能⼤师说得好,「何期⾃性,能⽣万法」。

这个万法不是数字,它是⽐喻⽆量⽆边,整个宇宙都是真性所变现的,⽽且真性不⽣不灭,⽆有动摇。

我们现在迷失了真性,怎么办?要回归。

真性是有⽆量⽆边的功德,所以叫做厚。

民德本来就是厚的,那现在为什么薄了?薄了是因为习染,染上不良的习⽓,才致使本来就很厚的德现在薄了,本来⽆量⽆边的性德,现在流不出来了。

就像⼭上的泉⽔,本来是⽆量⽆边的,它不断的在流,现在⼀些⽯头把它挡住,把泉眼给封起来,它流不出来,这条⼩溪就⼲旱了。

这就是厚的德变得薄了。

江谦先⽣说:「教民慎终追远,其事甚多。

不但丧尽其礼,祭尽其诚⽽已。

」如何能够使本厚的民德现在⼜重归于厚?教民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这种事相是很多很多,也是⽆量⽆边,不仅是朱夫⼦讲的「丧尽其礼,祭尽其诚⽽已」,它包括得很⼴泛。

江先⽣他举例说,「⾔其⼩者,如⼀粥⼀饭,当思来处不易,便是追远。

饭⾷已讫,⼀箸⼀器,必安放整齐,便是慎终。

」从⼩的来说,他举⼏个例⼦。

我们刚学了《朱⼦治家格⾔》,这⾥⾯就讲到,「⼀粥⼀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维艰。

」这是惜福,对⼀粒饭、⼀碗粥都要想到来之不易,多少⼈的⾟勤汗⽔换来的,这是追远;看到眼前的粥饭,想到它的来处,这叫追思远⽅,追远。

你看,这也是培养厚德。

我们吃饭之前都念感恩词:感恩⽗母养育之恩,感恩师长教导之恩,感恩同学互相帮助之恩,感恩农民伯伯⾟勤劳动以及所有为此付出的⼈。

佛教⾥⾯讲的「上报四重恩」,第⼀个是⽗母恩,第⼆是⽼师恩,第三是国⼟恩(国⼟是祖国),第四是众⽣恩。

感恩祖国⼈民的培养,这是追远。

「饭⾷已讫」,就是吃完饭了,我们把碗筷都洗⼲净放整齐,这叫慎终。

你看看,就这么⼀件⼩事,就含有慎终追远。

我们吃饭不也在修⾏吗?说到吃饭,我们就知道睡觉也是这样。

睡觉的时候就想到,我今天晚上能够安稳的在这⾥睡着(睡觉),要想到感恩祖国的安定繁荣。

如果祖国社会不安定,我们睡觉哪能安稳?感恩⽗母给我们的养育,让我们有好⾝体,今天晚上睡在⾃⼰家床上,不是睡在病床上。

感恩⽼师教诲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想到⽼师教诲。

「吾⽇三省吾⾝」,曾⼦就是这么做的。

你看看,这叫追远。

睡完觉起来了,把被⼦都迭好,这也是慎终。

乃⾄读书,《弟⼦规》⾥讲到的「读看毕,还原处」,这也是慎终。

做事有始有终,这都属于慎终的范围。

「⾔其⼤者,如弘扬净⼟法门,教⼈临命终时,⼀⼼念佛,求⽣净⼟,是真慎终。

发弘誓愿,普度众⽣,以报多⽣多劫⽗母养育之恩,是真追远。

」这是讲到⼤的⽅⾯,慎终是讲帮助⼀切⼈,包括⾃⼰临命终时能够⼀⼼念佛,求⽣西⽅极乐世界,把这些道理⼴泛的弘扬,这是慎终。

我跟母亲送我姥姥往⽣的时候,也是感恩我们向这些善知识们学习净⼟法门,所以我们能够顺利的将姥姥送到极乐世界。

她后来还给我报梦,她往⽣三七以后,⼆⼗⼀天之后给我报梦说:我现在要往⽣西⽅极乐世界了,请你来念佛送我⼀程。

我在梦中很⾼兴,就给她念佛,⼤声的念佛,这念佛声把⾃⼰念醒了,然后看看表,晚上三点,知道她这个时候往⽣净⼟了。

这是什么?真正的报恩。

⽗母真正能够出离⽣死,出离六道,往⽣净⼟,我们的孝道才叫圆满。

然后⽤这个孝⼼对⼀切众⽣,这是发弘誓愿,⼴度⼀切众⽣。

为什么?众⽣皆是我⽗母,确实是这样的。

多⽣多劫以来,⼀切众⽣都跟我们有缘分,都跟我们互为⽗母兄弟。

所以真正发⼤愿度众⽣,这叫真的追远,⽆量劫的⽗母我们都要去报恩。

所以若不是真正弘扬佛法,令⼀切⼈皈依三宝,把这些道理弄清楚,那慎终追远岂能叫圆满?⼈民都能够皈依三宝,都能恢复⾃性性德,这叫做真正的民德归厚。

所以儒释道这三家是我们中华传统⽂化的三⼤主流,这三家都是教育,不是宗教。

这三家的教育是互补的,互相促进、互相提升的,在教育上也是互相圆融的。

我们看到蕅益⼤师跟江谦先⽣对于《论语》的解释,就知道他们真正是通达儒释道的⼈,他能圆解《论语》⾥⾯的教诲,将夫⼦的⼼法为我们圆满的开显出来。

然后才知道,真正要在传统⽂化上得到精髓,得到真正的圣贤⼼法,我们儒释道三家要互相参看,在教义上能够圆通,不能够互相排斥。

好,第九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章我们就讲习到此地。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下。

谢谢⼤家!
【评析】
孔⼦并不相信⿁神的存在,他说“敬⿁神⽽远之”,就证明了这⼀点。

尽管他没有提出过⼈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常重视丧祭之礼。

在孔⼦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个⼈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对⽗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道德观念和道德⾏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个不能对⽗母尽孝的⼈,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

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

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

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