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江苏省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街声
沈念
化龙池是长沙城里一条古街的名字。

一条街巷,遇见的人与物,声与音,都是它的形象、语言和记忆。

第一次到化龙池是初夏午后,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把青麻石路打得湿渍渍的。

长沙城里街巷阡陌极多,但保存这般路面的历史老街仅剩四条。

如果不是雨水有声,三百米长的寂寂街巷,实在不像传说中喧嚣的“长沙秦淮河”,也没有“酒吧一条街”的欢悦热烈。

踅入民居的一楼人家避雨。

坐在沙发上的老娭毑望着陌生来客,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盈的。

这位姓袁的老长沙娭毑,今年98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40多年。

袁娭毑住的民居,是一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五层红砖楼房。

房子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空斗清水墙体,两面坡悬山屋顶。

丈夫80年代末离世后,大多数子女儿孙住进了高楼,她却再没搬动过,留守在这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

老街坊也所剩无几,搬走的,离开人世的,有的房子租给了来建设这座城市的外地人。

似水流年,她不紧不慢,把每一天过成漫长的一生。

岁月中的碰撞与激荡,蛰伏成波澜不惊的起居日子。

屋檐之下,两水沿着院井孔道流走。

袁娭毑指着旧墙上的斑痕嘀咕:“以前下水道容易被雨水淤堵,遇夜暴雨,水漫上来,一米多高,屋里家什悉数浸没漂浮。

前两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再也没发生过漫水事件,办了一件大实事。


我问袁娭毑:“住了这么多年,变化大不大?”
袁娭毑说:“没变。

”转而改口道:“变了,变了!”
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
我想,答案在这一间间主人命运各异的屋宅里,也在三百米的街巷之中。

袁娭毑搬过来的年代,百废待兴,街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售卖生活必需品的店铺,但很快就成了喧闹市井之地、同业聚集之街。

在时间更早的刻度上,化龙池的商业兴旺是个传奇。

清光绪年间逃荒乞讨至此的善化县人张大生手艺精湛,度过饥荒之后,挂起了第一家木履油鞋店的招牌,凭着买卖家道渐渐殷实。

有街坊邻居想学艺,张大生感念化龙池人的善心,免费收徒授艺,出师还送上一套制屐工具。

这些街坊徒弟后来索性沿着街面开店,于是前店后坊,叮叮当当,化龙池被经营成了著名的木屐油鞋一条街。

青麻石路面細密的坑洼,怕是缘于那些木屐。

这条四米多寬的街巷两边,店铺摆挂着不同规格形制的木屐、油鞋,南方烟雨朦胧的气韵沿街流动,木屐落地,“咄咄”“嗒嗒”之声此起彼伏,轻重缓急,如同琴键起落自成一曲。

我想,袁娭毑年轻时雨中着屐挪步,又是一种风韵一道风景吧。

只是,白驹过隙,木屐远走,归入博物馆所陈列的时间里的事物。

巷道无人,耳中却有幻听,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密兜住街巷。

雨声疏朗,恰好汇成主调中的和弦。

行至古街中段,有一名为“共享亭”的小广场,整面诗词、楹联背景墙,都是“有清二百年以来书家第一人”何绍基的书法。

没有想到,化龙池竟是京城之外何绍基居住时间最久长之地。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63岁的他应邀回湘,次年始主讲“城南书院”,直到8年后因病辞去讲席。

雨水沿着墙上的撇捺弯钩,如墨汁垂落。

我猛一回头,仿佛看见一长袍老者,踩着木屐擦身而去,留下从容淡定的背影。

“破丰日功夫清书捡画,同两三知己道古谈文”,“童仆来堿市,瓶中得酒还”,从墙上诗词中我读到何氏情趣,读到故居“磻石山房”闲适纵情的豪饮时光。

夜寂时分,孤灯瘦影,落笔有声,是墨吃纸的声气,也是力透纸背的响彻。

离广场不远,那口化龙井被石栏围着,是新修葺的。

井中无水,灌满风声,却日复一日地向世人解读着化龙池的来历。

勇毅的铁匠徒弟,将滚烫的铁水倒入井中,烧化了欲兴风作浪危害人间的孽龙师傅,渲染的是正义和勇毅,牺牲和受难,也熔铸成化龙池的品格与底气。

到了夜间,井前小坪会摆开几家烧烤小摊,主人都是街上老居民,几声吆喝,众声喧哗,与烟火气一起兜售的,是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几年前与化龙井、红砖民居、小广场一同完成改造的,是沿街“建新如旧”的40栋仿古商铺,同业聚集的主题没变,商铺摇身变为40家风格各异的酒吧,从此长沙聊清吧文化,再也绕不开这条古街。

酒吧必然是声音的制造者。

雨声木屐的“咄咄”声、邻里间的嬉笑怒骂……化龙池原本有很多声音,此后又多了一种留存在这座城市记忆里的声音。

年轻人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钻进街巷深处,灯火明暗起伏,给每一个从青麻石路上走过的人奏响释怀人生的旋律。

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有了向往。

(远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特写了一个98岁高龄,在化龙池住了40多年老长沙袁娭毑,写她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是笑盈盈的,凸显化龙街人的和善。

B. 文章写化龙池的光绪年间的一段历史,彼时是木屐油鞋一条街,源于手艺人张大生逃荒乞讨至此,以善报善,突出了古街的品格。

C. 文章录写广场墙上何氏诗词,写他在化龙街读书喝酒、与友谈文论古、夜间挥毫写字,写他的闲适纵情,为古街增加了文化底蕴。

D. 文章写井前小坪的烧烤小摊,众声喧哗,烟火气十足,老板向游客兜售“化龙池的来历”故事是为了让游客多购买他的烧烤食品。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作者的游踪写化龙池古街,移步换景,依次写到化龙池上青麻石路、民居、广场,以游客视角写古街,叙述语调既热情又客观。

B. 文章开头写雨中游览化龙池古街,又以“雨”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还勾连相关事件,如袁娭毑说政府搞有机更新,下水管道扩容。

C. “身前背后仿佛有人正着木屐走过,声浪密兜住街巷”,一个“兜”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声浪之繁密来往行人之多,昔日街道之繁华。

D. 文章结尾写化龙池古街上风格各异的酒吧,“变幻的声响,青春的身影,让这条古街有了活力,有了向往”,照应了开头“长沙秦淮河”。

3. 请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是什么变了?又是什么没变?”的含义。

4. 请分析本文以“街声”为题的用意。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孔子开始,儒学便十分注重修身,而修身过程又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儒学的重要人物,荀子延续了将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

众所周知,《论语》首篇《学而》开宗明义便突出了“学”,《荀子》首篇《劝学》首先提到的也是“学”。

这一篇章结构上的相近性,或有其历史缘由;但从思想的衍化看,无疑展示了对“学”的注重。

概要而言,荀子论“学”的内在之旨,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

从具体修身过程看,问题首先涉及性与情的关系。

对人之情而言,荀子着重从自然层面考察人的存在:“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

”(《荀子·荣辱》)希望吃得好一点,穿得华丽一些,出行有车,财富有余,这是人之常情。

以上均属感性、物质的追求,在这一层面上,人的本性有相近之处。

这里的“人之情”,同时表现为人的自然之性。

人之情趋同,意味着人的自然之性具有普遍性。

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人不敢仅仅顺乎本然的欲望。

在荀子看来,这是因为人能够对自身欲望加以抑制:“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

”(《荀子·荣辱》)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意义上的情和欲本身可以抑制,二是人具有抑制这种情和欲的能力。

自然意义上的欲望和前思后量意义上的理性思虑在人身上兼而有之。

正是理性的思虑,使人超越了单纯的感性欲求,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

一般而言,正面的人格会得到肯定的价值评价,负面的人格则相反。

然而,为什么人们往往未能致力于前者?荀子对此进行了分析:“为尧、禹则常安荣,为桀、跖则常危辱;为尧、禹则常愉佚,为工匠农贾则常烦劳。

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

”(《荀子·荣辱》)何为“陋”?在《修身》篇中,荀子
对此有一扼要的解释:“少见曰陋”。

“少见”即孤陋寡闻,是在把握自己和把握世界这两个方面都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在《解蔽》篇中,荀子分析了各种片面性(蔽)产生的根源。

“陋”和“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人在认识过程中的限定。

与“陋”相对的是个体自身的努力,既包括前面提及的理性思虑,也表现为个体自身的习行。

前者意味着通过对世界和人自身认识的深化以克服“陋”,后者则意味着通过习行过程的展开以积善而成圣,二者的共同指向则是人格的完美。

人究竟成为何种人,并不仅仅取决于人的本然规定,而是关乎“注错习俗之所积”(《荀子·荣辱》)。

“注错”即习行,它与广义的“学”相联系,事实上,儒家所说的“学”,即以习行为具体的内容;“习俗”则涉及广义上的环境。

个体成为什么样的人,既与自身的习行无法分离,也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不同的习行与习俗交互作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通过习行与习俗的互动而修身以成就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多重因素。

就外部条件而言,既有必然的规定,也有偶然的因素;从个体的作用看,其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荀子一方面将自我本身的力量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通过“人与我”“人与天”或“人与命”的比照,突显了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多重因素,而超越自然之性、走向圣人之境的过程,也由此呈现了其具体性。

(摘编自杨国荣《荀子论修身和成人》)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社会层面看,人的本性有相近之处,普遍具有追求感性、物质的自然之性。

B. “注错”即习行,学习者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展开习行过程得以积善、成圣。

C. 很多人能抑制自身欲望,是因为在把握自己和世界方面缺乏必要的广度深度。

D. 在修身成人的过程中,荀子认识到自我本身力量的决定性,也关注环境因素。

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从孔子开始的儒学传统自然引出荀子对于“学”与修身的关系的认识。

B. 文章阐述了荀子关于人有追求物欲的普遍性又有理性控制的特殊性的看法。

C. 文章大量引用《荀子》中的精辟言论,并对其进行诠释或阐发,说理明晰透彻。

D. 文章以阐发荀子对修身成人的意义的分析为旨归,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继承了儒学注重修身与“学”并将两者相联系的传统,认为“学”的目的在于成人、成“圣”。

B. 荀子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超越本然的欲望,趋于更为合理的取舍,是因为能够进行前思后量意义上的理性的思虑。

C. 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与荀子“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的看法相通。

D. 荀子认为人通过自身理性思虑和个人习行两方面的努力,扩大和深化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即可实现人格的完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之歌
杨沫
夜,寒冷而黑暗。

惨淡的月光照着一列长长的列车,正疾迅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上。

时过午夜,在车轮有节奏的飞转声中,车厢里的旅客多半都东倒西歪地睡去了;可是也有一些人在谈论着、小声地激昂地争辩着;还有的倚在车厢冰冷的板壁上低声唱起了歌子。

北京大学的二百多个学生,拥挤在列车后面的行李车里睡去了。

只有看守行李人的小车厢里,还有三个青年人伴着微弱的灯光挤在一起低声谈着话。

“老卢,老罗,党交给咱们的担子可够重啊!南京政府一看咱们跑了几千里路前来示威,那,他们红脸做不成,白脸恐怕就要上来啦……”说话的人名叫李孟瑜,是这次南下示威的总指挥。

“怕他!”身体粗壮、面孔红润的罗大方用拳头在小桌上轻轻擂了一下,接着李孟瑜的话说,“咱们就算牺牲许多人——像‘ 三一八’那样,可是鲜血是最能唤醒人心的。

人民,沉睡的人,都会因我们的鲜血而觉醒起来。


另一个青年就是曾经在北戴河出现过的卢嘉川。

他把微合的眼睛一睁,看着罗大方摇摇头说:“不,老罗,你的想法太天真啦!聪明人应当用最小的牺牲换得最大的胜利。

十一月三十号咱们虽然把反动的学生会战胜了,争取了这么多的同学到南京来示威;可是,到了南京,怎么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呢?反动统治者将怎样对付我们呢?这些可都值得好好想想啊!”他沉思起来,停止了说话。

车身轻轻震荡着。

原野里寒风怒吼,使得这没有暖气设备的车厢里更加冷不可当。

身材高大的李孟瑜把鸭舌帽向前戴了戴,卢嘉川也搓搓冻僵了的双手,罗大方似乎忘了冷,他听了卢嘉川的话,低头陷入沉思中。

半晌,像刚醒来似的,他突然抬起头来说:“别的学校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南京的衮衮诸公。

所以,你就害怕了么?”他向卢嘉川尖锐地一瞥,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不,老罗,你想到哪儿去了!”卢嘉川微微一笑,拉住了罗大方的大手,“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

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


十二月一号从北平动身,十二月三号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就到了南京。

五号一早,一封公函又送到李孟瑜的手中。

“好啦,不要念下去啦!”卢嘉川轻轻地从李孟瑜的手中拿过这份卫戍司令部的公函说,“底下的无非是我们是一伙暴徒,要图谋不轨;他们为国为民将予制裁等。

情况很紧急,我们赶快商量怎么办吧!”
代表们立刻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决定,不管卫戍司令部如何恐吓,示威团仍决定在五号上午十一点全团出发游行示威。

同时派副总指挥卢嘉川到卫戍司令部去找司令谷正伦解释,并请他们加以保护。

卢嘉川听了这个决定,半晌没有出声。

他的眼睛忽然有点儿忧郁。

和同学们、和李孟瑜在一起,他毫无所惧,那轰轰烈烈响彻南京上空的口号声,是这样有力地诱惑着他。

可是,他却不能和大伙在一起了,而要单独去见什么谷正伦!
……
他和许宁在会客室里等了许久,不见谷司令出来,最后,一个西装革履、白净面皮的中年人出来接见他们了。

他含着微笑,点燃一根纸烟,拱手让让卢嘉川和许宁,然后坐在沙发上打量了一下这两个学生,慢慢问道:“两位前来有何贵干?”
“您大概不是谷司令。

我们要见的是司令。

”卢嘉川一字一句慢慢说着。

他比这位进来的先生显得更沉着、更儒雅。

他站起身来说:“我们的大队此刻就要出发了。

请您马上向贵司令报告,要他命令军警不要阻挡。

……”
话没完,这个中年人向卢嘉川递过一张条子说:“请你们两位写下名字。


卢嘉川毫不迟疑地把两个名字写上了。

“好吧。

我代你们向司令去讲。

”参谋长见他们写上了名字立刻走了进去。

阴暗的大房间里剩下了卢嘉川和许宁两个人。

他们俩互相望望,都笑着叹了一口气。

“走!我们找大队去!”卢嘉川拉住许宁就向门外走。

但刚到门边,就有个黑胖子拦住了他们:“出去?晚了。

到里面去!我们优待。


“为什么逮捕我们?”卢嘉川和许宁同时厉声问。

“外面很乱,在这里面休息休息多好!”黑胖子笑笑走了。

立刻上来五六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把他们押了出去。

(节选自《青春之歌》,有删改)
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想到了坏的方面并不等于胆小。

我们是马列主义者呀”,表现了马列主义革命者既要勇敢无畏又要虑事周全。

B.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热血爱国的知识青年群像,他们或热情激进、或冷静缜密,个性鲜明。

C. 小说在描写卢嘉川时,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罗大方与卢嘉川,那个西装革履、白净面皮的中年人与卢嘉州等。

D. 小说结尾卢嘉川和许宁的被捕,使我们看到青年学生们身上拥有的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牺牲的优秀的革
命品质。

9.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但刘和珍们“则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

在卢嘉川身上,类似于鲁迅先生的认识与类似请愿学生的品格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0. 小说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来瑱,邠州永寿人。

尚名节,有大志。

天宝初,从父四镇任剧职,累迁殿中侍御史、伊西北庭行军司马。

诏举智谋果决、才堪统众者,拾遗张镐荐瑱能断大事,有御侮才。

擢颍川太守,充招讨使,后徙瑱山南东道襄等十州节度使。

上元二年春,破史思明余党于鲁山。

明年,诏瑱还,瑱安襄,士亦宜其政,因讽众留己,而外示行;至邓,复诏归镇。

肃宗闻其谋,恶之,王仲昇等皆言“瑱得士心,不可以留”,乃改山南东道襄等六州节度。

俄而仲昇与贼战申州,为贼禽。

初,仲昇被围,瑱顾望不即救,及师出,仲昇已没。

行军司马裴茙表其状,且言:“瑱善谋而勇,恐后难制,即除之,可一战禽也。

”帝颇谓然,遂改瑱淮西兼河南十五州节度以宠之,阴夺其权。

瑱惧,释言“淮西无粮,须麦收可上道”,又讽众固留。

代宗立,复授襄州节度、奉义军渭北兵马使;密诏茙图之。

茙自均州率众浮汉下。

会日入,候者白瑱,瑱与帐下谋,其副薛南阳曰:“公奉诏留镇,而茙以兵胁代,是无名也。

茙智勇非公敌,而众心不附。

彼若乘我不虞,纵火夜攻,诚可忧也。

若须明,则破之必矣。

”明日,茙督军五千阵谷水北,瑱以兵迎之;薛南阳以三百骑为奇兵,旁万山,出其背夹击之。

其众几尽,茙脱身走,至申口,禽之,送京师,瑱因入朝谢罪。

帝待之无疑,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陵使。

是时,程元振居中用事,疾瑱,乃告与巫祝言不顺。

会王仲昇归又言由瑱与贼合故陷贼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员外置。

及鄠,赐死,籍其家。

瑱之死,门下客散去,掩尸于坎,校书郎殷亮独后至,哭尸侧,为备棺衾以葬。

帝徐悟元振诬,以它罪流溱州。

(《新唐书·来瑱传》,有删节)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王仲昇归/又言由/瑱与贼合故/陷贼/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员外置/
B. 会王仲昇/归又言由瑱与贼合故/陷贼/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员外置/
C. 会王仲昇/归又言由/瑱与贼合/故陷贼/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员外置/
D. 会王仲昇归/又言由瑱与贼合/故陷贼/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员外置/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年号”由汉武帝首创,皇帝改换年号称为“改元”。

B. 道,唐时监察区名。

自节度使掌握地方实权后,“道”逐渐演变为节度辖区名。

C. 淮西,即淮右,地域名。

唐时包括淮南道西部、河南道一部分,即今天扬州一带。

D. 尚书,官名。

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员;隋代始分六部,以尚书为各部长官。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来瑱能决大事,有抵御入侵的才能。

他跟随父亲在四镇担任重要官职,多次升迁;后因张镐推荐,被提拔为颍川太守、招讨使。

B. 来瑱才堪统众,但也招人忌防。

王仲昇曾言“瑱得士心,不可以留”,行军司马裴茙亦曾给朝廷进言“瑱善谋而勇,恐后难制”。

C. 来瑱善于领兵,有勇有谋。

裴茙获密诏进攻来瑱,来瑱军队几乎消灭了裴军,后擒获裴茙,并将其送到京城,请求治他的罪。

D. 来瑱多次担任重要官职,但结局凄惨。

他遭人诬陷,被皇上赐死,家产被抄,门客散去,甚至死后未得及时收殓下葬。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颇谓然,遂改瑱淮西兼河南十五州节度以宠之,阴夺其权。

(2)彼若乘我不虞,纵火夜攻,诚可忧也。

15. 来瑱未获两朝皇帝真正信任,请结合文章二三两段分析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①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②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是陆游的老师。

②李杜陈黄、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D.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17.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

(2)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
(4)早岁那知世事艰,___________________。

(5)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7)越王勾践破吴归,____________________。

(8)歌台暖响,____________;舞殿冷袖,_______________。

(9)一人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当今时代,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好的译文,不仅能够在语音上贴合外文发音,也能在译文字词的选择上、文本意境的营造上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能够完整地传达出原作者的意旨。

现有一家名为SCHOOL的培训机构准备进入中国市场,请你为他们将品牌翻译为中文,同时简要说明译文主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请根据以下信息,以育星中学团委的名义给各年级拟写一则通知。

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格式正确。

(可对文字进行适当删改。


①本次比赛由学校团委举办,请各年级组织师生观看比赛。

②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学校拟举行演讲比赛。

③演讲比赛的地点为学术报告厅。

④本次演讲比赛的主题是“拒绝诱惑,精彩人生”。

⑤比赛时间为2019年5月31日晚7点,通知发布时间为2019年5月25日。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作文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