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上一章讲到“道隐无名”,是合于“道恒无名”,也就是“无名天地之始”的这个“始”的状态,“借假修真”修到了“真”这个程度,就会到达一个极致,因为“道”上不立,这样修道就到头了。
然后现在再讲“道生一”,就是另一回事情。
方向上,是“器用”的方向,但是因为是道下之用,所以可称为“神用”。
“神”,就是“生”的归集,“生”这个作用,再形而上的一个概念,一个虚物。
我们既然读《道德经》,就不应该对“神”有神秘感,整部《道德经》就是一本破神之说。
这在后文中有专门一章讲“神”,我担心只读这一篇帖子的人会走偏,所以在这里再强调一遍,“生”讲的就是“神用”。
“道生一”。
这是下化的第一步,讲到下化,一定要先明白一个概念,就是“界”,世界的界。
整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个过程,是在一个“界”内完成的,离了“界”,讲这个没有意义。
所谓的“界”,可以认为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但封闭,而且还一应俱全,这个一应俱全,并非什么都有,而是可以什么都有,也就是说,它包含了一个,和这个界相对应的,一个绝对的可能性。
在这个“界”处于“无名天地之始”时,这个“界”里边什么都没有,没有到连这个“界”都没有。
这就是传说中的先天啊,混沌啊,这么一个状态。
至于这到底是个什么状态,不要去想,一想就“有”了,一想就不是这个状态了,所以说这个玩意儿怎么想都不可能想的出来,因为“想”本身已经落入了“一二三”中了。
“一”是什么,“一”就是“一”啊,一个代名词,“道”的一个作用的显化。
我们一直讲“得道”,实际上是“得一”,得不了道,怎么得都不可能“得道”,这叫“道不可及”,所得只能是“道”的一个显化,如果“道”不显化,我们上哪儿去“得”?
这里的“一”,也是全体,是相对于这个“界”而言的全体。
“道生一”的时候,“界”就有了,是刹那全有,不过有的只是个虚体。
我个人没入过真空定,我不能理解“真空运瓮”的说法,或许,所谓的“真空运瓮”,是“界”可以变大?这是搞不懂。
“一生二”。
指这个“一”,这个整体的两极分化,一般讲就是阴、阳二分。
这里讲到“阴、阳”,也是个代名词,其实有很多种分法,比如:“天、地”,“动、静”,“时间、空间”、“显、隐”,可以列举出无数种二分之法,任何一种对立方式都可以衍化出一种二分,但是这里的“二”,是指这些所有的二分的总和。
想到的想不到的,所有的所有,一个不漏的总和,称之为“二”。
“二生三”。
什么叫“三”,调和,称之为“三”。
也即是说,“二”了以后,整个“界”是近乎奔溃的,这个近乎奔溃的状态,必须达到一个“调和”状态,才叫做“三”。
因为“二”的二分,普遍的二分,是由于有一必有二所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由“二”再到“三”,其实也是必然的,因为“二”里边所包含的所有二分,全部出于一,本自一体,所以不管怎么二分,内在无别,并非分裂,而是向不同相位的扩展而已。
所以二分之间,有其内在的律动,它就叫“和”,当“和”的作用一显露,就“二生三”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