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应当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应当将过劳死纳⼊⼯伤范畴
最近⼏则关于过劳死的新闻报道让这个话题再次引发关注和热议,很多⼈都在吐槽,特别是IT⾏业,是过劳死发⽣的⾼危⾏业。
有⼈提出过劳死应该被纳⼊⼯伤范畴,但是这样真的合适吗?将过劳死纳⼊⼯伤范围就解决问题了吗?店铺⼩编针对这个问题将为⼤家作出权威分析。
是否应当将过劳死纳⼊⼯伤范畴
过劳死纳⼊⼯伤范畴还要⾯临操作和合理性的问题。
要将过劳死纳⼊⼯伤范畴必须要有⼀个边界清晰、便于理清责任的概念。
过劳死,从字⾯意思看就是过度疲劳导致死亡。
⽽过度疲劳造成死亡的原因⼀般都是多重的,并不是⼯作⼀⽅⾯因素引起的。
因为职⼯除了⼯作还有⽣活,⽣活并不⽐⼯作轻松很多,谁⼜有⾜够的证据证明过劳死全部是⼯作造成的或者⼯作是过劳死主要原因?过劳死值得同情但却不能将过劳死简单等同于过度⼯作致死。
显然,过劳死并不是这样的⼀个概念。
虽然媒体指出过度加班是导致过劳死的⾸要原因,但这并不能成为执法司法实践中的判断依据。
当出现“过劳死”的情形时,死者到底是因过度⼯作还是因⽣活中疲于奔命导致过度疲劳,如果前⼆者兼⽽有之,⼯作和⽣活应该在多⼤程度上承担相应的责任,其实是难以厘清和划分的。
对于执法司法者来说,也难以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如果不加区分地⼀律让雇主(单位)对“过劳死”承担补偿责任,⼜是不公平的。
不考虑这⼀因素,即便制定了规则,在落实中也难免遭遇尴尬。
同时从长远考虑将过劳死纳⼊⼯伤范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有媒体戏称我们⾛进了“过劳时代”。
那么,“过劳死”纳⼊⼯伤能帮我们⾛出“过劳时代”吗?并不能。
“过劳死”纳⼊⼯伤只不过是事件发⽣后的补偿⼿段,不但⽆助于防⽌悲剧的发⽣,反倒有可能成为雇主(单位)肆意要求员⼯过度加班的推⼿——反正有⼯伤来兜底。
“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多,的确不容忽视,尤其需要相关部门提⾼重视和积极作为。
⽐如,加⼤劳动法等相关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落实,提⾼雇主违反劳动法规强迫员⼯过度加班的违法成本;建⽴完善对雇主(单位)维护劳动者⾝体健康的硬性要求,⽐如完善体检制度,提⾼体检频率;加强全民健康知识宣传,提⾼全民健康意识,增强全社会对“过劳死”的⾃觉性和防范能⼒,等等。
在店铺看来,如何预防过劳死这样的悲剧发⽣,⽐讨论过劳死是否纳⼊⼯伤范畴更加重要。
所以相关部门要对过劳死现象更加重视,并且出台相关的制度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