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满城区高考语文“二诊”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满城区高考语文“二诊”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1. (6分) (2016高二上·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

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

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

“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

“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

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

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

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

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

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

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

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
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2015年2月3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 . 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

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 . 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 . 《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 . “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 .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 . “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 . 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 . 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 .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2. (12分)(2020·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老了
罗星航
①故乡没老,年轻着呢!
②只身在外的人总是思念故乡,那无尽的乡情,一直萦绕在游子的心中。

有人说背着故乡走天涯,也有人说故乡永远在前方。

③记忆中的故乡依旧那么青春,那么富有朝气。

第一次回故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二十岁,在湖北出生长大,总是勾画着老家的模样,似北国的莽野森林,像苏杭的小桥流水,还似南方的椰林遍地,抑或靑藏的雪域高原。

于是我带着小弟,在春暖花开之时,从武汉乘火车去祖籍——一个三省交界的边陲小镇。

那时火车还没完全连通,需在怀化住上一晚。

几十人挤在一起,睡的是大统铺,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小弟吵着要出去玩,行李怎么办?旁边的旅客听说我们要到湘西,连忙回答,不要紧,帮忙看着,都是老乡。

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上街了,回来后,那位叔叔一直坐在我们的行李边守着,还给我们湖南的零食吃。

④第二天中午到达乾州,下车一看,天空蔚蓝,云朵漂浮,菜花描着金黄,桃花白里透红,万溶江银波闪烁,参天大树郁葱翠绿。

许多年轻的妇女腰缠五颜六色的布裙,正在江边浣洗衣裳,苗族姑娘头上银饰的摆动声,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惊飞了树上的鸟雀,水花四溅,晶莹耀眼,怡人的风景迷倒了众多游客。

两横四竖的石板铺成主要道路,街旁的商铺大都木制结构,灰瓦屋顶,尽管很有些年月,但都保护得相当完整-----原来沈从文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确实惊艳。

⑤走过一段石板路,来到了老家,这是一幢三进的木制房屋,八根立天的木柱支撑着屋脊,四周的原木面板苍
劲中透着黝黑,四道门槛经百十年进出磕碰,早已磨损得凹凸不平。

我望着祖居,想象着先辈们埋锅造瓦,搬木立檩的情景,想象着成家立业,族人相拥的场面,想象着逃避战火,薪火相传的艰辛,心头不免掠过丝丝冷寂。

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没做过什么,哪怕挑过一担土,种过一颗树,也心无遗憾。

真是愧对故乡,愧对家人。

爷爷早已过世,奶奶还很硬朗,叔叔才三十出头,力壮如牛,充满活力,那双手长满老茧,青筋外露,他长年在外开山砸石,干的都是重体力活。

吃第一餐饭,他们就给我夹鱼头,其实我是不喜欢吃的,听说这里的鱼头专给最珍贵的客人,我很感动。

晚上,露天草场有当地的戏曲表演,甩着长袖,拖着长腔,尽管下着毛毛细雨,观众还是很多,乡亲们看得也很专注,我却不知就里。

反正,故乡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到处洋溢着靑草的芳香,听得见河水的哗哗,还有亲人间的温馨。

故乡就是这样极具诱惑,极具感染力。

⑥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婶婶拿出一双布鞋送给我,这几天她一直在熬夜纳鞋,不知道是专门为我赶工,我还想推辞,一双鞋有什么意义,接过时也不是很情愿。

若干年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叔叔婶婶也许是让我行走千里,不忘故乡,脚踏实地,心系故乡,那针针线线连接着家乡的情怀,浓缩着亲人的嘱托。

⑦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故乡,再也没有见到亲人们,真想他们哪。

照说应该很容易,一张车票不就到了么,其实没那么简单,拖儿带女,也不太方便,再说还有工作,这都是借口。

是淡忘了故乡,淡忘了浓浓的乡愁?有时梦里回故乡,走在荒芜的草地上,天空灰蒙蒙,不见人影,不见河流,像迷失的羊羔,惊慌,忐忑,急躁,想家。

醒来泪水早已浸湿枕边。

⑧前年一次出差的机会,我在故乡停留了五小时。

这是三十多年后第二次回故乡。

时值清明,那天下雨了,小巷有些幽深,湿漉漉的,路边的木制建筑显得破旧,残缺。

商铺里几乎没什么人,街上连叫卖声都没有,静静的。

唉,万溶江怎么这么窄,这么短,当年的波光粼粼,诗情画意呢?故乡老了。

⑨奶奶去世了,叔叔已过六十,不见了那时的伟岸,脊背略显弯曲。

老屋有点苍老,斑驳的木板门已现沧桑,右边的墙壁被风钻了个洞,好像有雨点肆意飘进来。

微风吹过,墙角的靑苔左右摇晃。

周围的小伙伴们也都五十多了,他们坐在街心的石墩上打发时日。

真的变化这么大?我不敢相信自己,摸摸下巴,也是胡须满脸。

岁月催人啊。

⑩回头仰望故乡,烟雨朦胧,淅淅沥沥,她老了,三十年不见就真的老了。

房屋矮小,河流窄小,道路狭小。

早知如此,我该多回来几次,即使不能拉住故乡变老的缰绳,也可以和着家乡演变的节奏,一同走过来。

记得故乡清澈的流水,记得故乡草木的余香,记得故乡烧酒的味道,记得故乡亲人的教导。

那个鱼头我怎么就没吃呢,那双布鞋我还舍不得穿呢。

转眼间,故乡就抖落了昔日的色彩。

⑪故乡其实没老,依旧那样。

日出东方的时候,她开始一天的忙碌,机器轰鸣,书声朗朗;夕阳西下的时候,她车水马龙,炊烟四起,;华灯初上的时候,她婀娜多姿,流光溢彩;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枕戈达旦,蓄势待发。

⑫故乡没老,真的。

⑬是我们慢慢变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将三十年前的风味小镇、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与三十年后的情景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昔日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B . 文章第⑤段中,“想象……想象着……”运用虚写手法,突显了先辈们生活的艰辛和他们的勤苦、坚忍,表达了对先辈人生的感喟与敬重。

C . 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故乡,再也没有见到亲人们”,写出“我"看似淡忘了故乡,内心深处仍眷念着故乡。

D . 这篇散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以“故乡老了”为线索,联系现实,无论是欣喜还是失望,是期盼还是祝福,都渗透了浓浓的思乡情。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的标题为“故乡老了”,但正文的首尾却说“故乡没老”,是否矛盾?请结合原文分析。

3. (10分) (2017高一下·湖北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他的灵魂没有皱纹
9月4日,杨敬年在天津病逝。

噩耗传出后,尽管他年事已高,很多南开师生仍然感到意外。

因为,杨敬年多年以来像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是人来人往的南开校园里不变的部分。

他生于1908年,民国经济学大家何廉、方显廷等都是他的老师。

他长期笔耕不辍,以至于很多晚辈忘记了他正走向人生终点。

他86岁时才真正告别讲台,90岁时学会使用计算机,出版了哲学著作《人性谈》;93岁重新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成为畅销书;百岁之年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105岁时,他修订的《人性谈》再版。

生前,杨敬年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南开校训“日新月异”4字时说:“一个人工作有退休,做人是没有退休的。

活到老要学习到老,工作到老,创新到老,我个人反正就是这么照着做的。


杨敬年1948年从牛津毕业时所写的博士论文已被译成中文,有待出版,这是他108年的人生中最后一个出版计划。

译者、天津财经大学教授张进昌认为,虽已过去近70年,但杨先生的博士论文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杨先生不仅创造了108岁自然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学术生命的奇迹。

20世纪80年代,杨敬年是国内最早引入和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当年教育部在南开大学办了一个发展经济学培训班,那是国内发展经济学的开端,外方负责人是发展经济学的著名学者拉尼斯,中方负责人是杨敬年。

后来,杨敬年还编写了国内最早的发展经济学教材。

令一届又一届学生极为佩服的是,杨敬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治学热忱和精力。

他多年如一日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直到听力与视力严重下降才停止写作。

他关心时事,去世之前仍要人每天为他读新闻。

晚辈去看他,他会问“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

一位记者上个月去拜访,问他如今思考最多的问题,他表示“我还是在想中国的未来”。

1957年,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后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处管制3年。

他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里“接受改造”,在一个教授的黄金时期,被迫告别了讲台。

因此,在一些早年的学生印象里,杨敬年是“经济系资料室里那位老右派”。

获得平反时,他已71岁。

对于人生中诸多坎坷,他的办法是“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

结果,他在那间资料室里成为一名高产的翻译家。

杨先生是饱学之士,学术渊博,功力扎实,这是他长期勤奋学习、执着努力的结果。

他生前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样说过他的治学态度:“我主张,做学问要有一种神圣感。

学问不是个人的事情,是关系到民族国家的。

你有了神圣感你就一定会负责认真,一定不会去抄袭、去剽窃人家的。


杨敬年始终相信自己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

他说:“我的日历年龄是100岁,人家看我的生理年龄是70岁,我看我的精神年龄也就30岁吧。

”他的忘年交、南开毕业生姚炜觉得,杨敬年的灵魂,一定“没有皱纹”。

他说,“我有个自画像”,这个自画像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的特点之一是把道德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第二是满不在乎。

前者是儒家的影响,后者是道家的影响。

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几年前,杨敬年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到过死亡。

他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己看得很淡。

他自己总结:“我觉得我这一生没什么大的成就。

不过我尽了力,尽了心。

我要做的事、想做的事、能做的事我都做了,所以我就死而无憾了。


如今,那个“没有皱纹”的灵魂,“高高兴兴地”走了。

相关链接:①杨敬年1948年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曾担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财政系主任。

著有发展经济学专著《科学、技术、经济增长》《人性谈》《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等,翻译有《国富论》《英国议会》《白劳德修正主义批判》《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美国第一花旗银行》《银行家》等著作。

②2016年6月15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管理委员会通过了推选杨敬年教授成为荣誉院士的动议,希望以此“赞誉杨敬年教授在
中国大学任教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凭藉善良和谦逊,正视人生中巨大困苦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对于南开大学的师生来说,杨敬年教授就是南开校园里一个不老的传奇;而南开大学校训“日新月异”的精神也在杨敬年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B . 杨敬年1948年从牛津毕业时所写的博士论文,到21世纪的今天,在公共管理学科领域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他晚年的最后一个出版作品。

C . 杨敬年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人,年轻时他师从民国经济学大师,86岁才真正告别讲台,90岁时学会使用计算机,百岁之年出版了自传《期颐述怀》,去世前仍然关心着国家的未来。

D . 20世纪80年代,杨敬年是国内最早引入和讲授发展经济学的学者,编写了国内最早的发展经济学教材,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开创者。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杨敬年93岁重新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成为畅销书,因此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说杨先生不仅创造了自然生命的奇迹,更创造了学术生命的奇迹。

B . 文章多次引用杨敬年先生自己的话,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可感,准确可信,同时又能很好的表现和突出杨敬年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

C . “他的灵魂没有皱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杨敬年先生的心理年龄很年轻,与晚辈之间不存在代沟,能够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D . 在一个教授的学术黄金时期,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在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接受改造”,荒废了大好时光,无所作为,令人惋惜。

E . 杨敬年先生是一个善良谦逊、勤奋执着的饱学之士,他一生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在经济学领域多有创新,多有建树。

(3)
请结合材料,谈谈杨敬年先生是怎样践行“一是把道德价值看得高于一切,第二是满不在乎”的人生准则的。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
4. (13分)(2017·珠海模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

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

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

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

且文忠素贤,宪言可信乎?”帝遂已。

文忠后卒有功。

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帝不听。

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

帝问故。

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

”帝恻然,投箸起。

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帝尝令重囚筑城。

后曰:“赎罪罚役,国家至恩。

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

”帝乃悉赦之。

帝尝怒责宫人,后亦佯怒,令执付宫正司议罪。

帝曰:“何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赏。

当陛下怒时,恐有畸重。

付宫正,则酌其平矣。

即陛下论人罪亦诏有司耳。


一日,问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尔所宜问也。

”后曰:“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

帝或告以振恤。

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

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帝为饬光禄官。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谢曰:“爵禄外家,非法。

”力辞而止。

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

群臣请祷祀,求良医。

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

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列传》)
(1)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帝廉之,果枉廉:查访
B . 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御:进献
C . 付宫正,则酌其平矣平:平息
D . 帝为饬光禄官饬:整顿
(2)
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帝或告以振恤
B . 帝恻然,投箸起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
C . 帝曰:“何为?”且医何能活人
D . 民家为子弟延师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且文忠素贤,(则)宪言可信乎?
B . 后曰:“赎罪罚役,(乃)国家至恩。

C . 帝欲访后族人官之,后(遂)谢曰
D . 死生,命也,(虽)祷祀何益!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马皇后知道朱元璋性格严苛,容易加重刑戮,于是就常常根据事情原委极力劝谏。

B . 马皇后关心民生疾苦,常常为民祈祷;让朱元璋认识到要薄以待己,厚以待人。

C . 马皇后不忍以己之病连累医生,临终前还劝告朱元璋察纳忠言,为天下苍生着想。

D . 马皇后仁慈宽厚,体察民情,不计私利,正可谓“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

(5)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再如唐人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选自欧阳修《六一诗话》)
5. (7分) (2019高三下·贵阳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热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进参差③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酉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

“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 颔联化用诗句。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长,绕树三吨,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 (6分) (2019高二下·云南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却又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