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时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前练
1.识记字音
晨曦.()珐琅.()脂.粉()惊骇.()瞥.见()赃.物()箱箧()恍.若()
2.识记字形
jūn(均)匀珐láng(琅)
jūn(钧)鉴 lià(踉)跄
tén(誊)写 liáo(缭)乱
名yù(誉) liáo(潦)草
3.积累词语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富丽堂皇:形容气势盛大,宏伟美丽。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4.资料助读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5.课文感知
结构图解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

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博大胸怀
“我”的全部赞誉
抨击侵略者的强盗行径高尚品质
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情中国,谴责英法
课后练
一、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 )缎 liú( )璃恍.惚( ) 缀.满( )
绸;琉;huǎnɡ;zhuì
2.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是(B)
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
..奔流着。

B.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

C.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
....的博物馆。

D.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
..死难者的钟声。

3.仔细探究下边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内容取意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这部名著中与画面内容相关的一个情节是。

(2)这幅漫画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1)水浒传(或“水浒”)(景阳冈)武松打虎;(2)只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二、主题阅读
哭泣的圆明园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

英法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

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

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

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

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

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

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

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

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

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棒棒糖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

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

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

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

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

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上文结尾也写到了“流泪”,简要分析“眼泪”背后两位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

相同点:都有对祖国的深切的爱。

不同点:艾青是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心中的痛苦。

本文作者是因为部分国人不知铭记历史而十分伤心、难过。

2.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结合句中加点的词语作简要分析。

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

“扑”表现风来得猛,“砸”表现雨下得大,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文章第④段的“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

”简要说说作者要“凭吊、拜谒”什么?“提醒”什么呢?
凭吊、拜谒无数在此长眠的死难者(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提醒自己不忘历史的耻辱,不能让悲剧重演。

(意同即可)
4.请你为圆明园遗址准备一条宣传语,要能揭示遗址给人的警示。

(不超过2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符合要求即可,例如:知耻而后勇,知耻而后进。

三、拓展阅读
笔下犹能有花开(2018·广东)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

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

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

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

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

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

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

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

”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

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

”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

”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

”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

”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

”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

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

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

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

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

”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

”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

”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

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

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答案】①好奇②尴尬③惊叹④羡慕
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和花的影响;反映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答案】“瞄”是“眼睛迅速地注视,迅速地看”的意思,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答案】“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答案】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