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儿心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

指人的
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

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
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

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
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
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
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
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

例如老师在教学中
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
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

只不
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

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

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

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

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d刺激物的对比性
刺激物之间在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或对比特别鲜明,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

例如“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人本身的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情感
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容易注意周围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而人在情绪不佳的情况下,无心注意周围的一切。

c有机体状态
当个体处于极度疲乏和困倦时,常常无法注意周围的事物。

有意注意
1.概念: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有两个特征:一是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努力。

它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

3.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有很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的活动目的与任务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间接兴趣的培养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有助于保持随意注意。

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
的兴趣。

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来维持,依赖于人的意志品质。

一个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个性特征的人易于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
种诱惑,长时间保持随意注意。

反之保持随意注意则比较困难。

合理地组织活动
思考:为什么对幼儿来说组织活动时需要两种注意结合起来使用?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初步树立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心理过程、影响心理个体发展的因素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和算命是一回事吗?
新授:
第一节人的心理实质
一、什么是心理学?
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

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

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纳: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
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练习:举例说明,我们平时有哪些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和logos两个词构成的,
意思是“灵魂”,指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

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
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

以后,古希腊哲学家
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
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
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
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
到了一个新台阶。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
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
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
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
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
什么是心理实质?
心理实质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三、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
有利于搞好幼儿教育工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
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幼教工作开展幼教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节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二、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三、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基础
四、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五、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教学目标:
1、了解注意的概念、功用、种类、外部表现
2、领会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3、掌握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策略
重点:幼儿期注意发展的特点
难点: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
教学步骤:
导入: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一个
灯可以亮三种颜色。

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

新授: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举例:警察和司机的笑话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要求的和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
对象,避开和排除那些无关的对象。

举例:司机不关注刮雨器而注意前方的路况
2、保持的功能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保持,直
到达到目的为止。

举例:幼儿集中注意的时间51015分钟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方向或目标进行。

举例:打瞌睡时想到“我要努力”,立刻打起精神
幼儿园里,老师请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先玩游戏,幼儿会调节注意力
讨论:注意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的和意志努力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努力的注意引起无
意注意的外部因素是刺激物的特点:
举例:强烈刺激。

强光、巨响、奇香、艳色。

新异的刺激。

新奇的事物。

活动变化的刺激。

活动的物体,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

对比的刺激。

强度、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对比特别显著。

引起无意注意的内部因素是主体本身状态。

举例:需要和兴趣。

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易引起的注

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
2、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保持有意注意,必须排除与学习任务无关的干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明确的目的间接的兴趣
坚强的意志和干扰作斗争合理的组织活动
根据注意对象存在于外部世界或个体内部,可以把注意分为外部注意和内部注意。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时间的长短,与对象本身特点及教学方式有关。

3、注意的分配——指把自己的注意在同一时间内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指人们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四、注意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
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
1、无关刺激过多
2、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
4、注意不善于转移
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5、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幼儿园见习讨论:教师如何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如何防止幼儿的注意分散现象?
审慎处理幼儿多动现象
讨论:多动现象——多动症是不是一回事?
小结:
1、我们如何防止自己的注意分散的现象?
2、及时动手,指出并消除教师内的无关刺激!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及功用
2、领会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能利用感知觉规律进行幼儿园的教学
重点:感知觉规律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
难点:幼儿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教学步骤:
导入:
新授: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带有主观性。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认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
三、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知觉的种类: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1、定义
2、感受性变化规律
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弱刺激能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适应:连续的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表现为感受性钝化和锐化。

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的现象。

感受性与训练: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被选择的成为对象,其他成为背景;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视觉
视觉敏锐度:在幼儿期,儿童的视觉敏锐度在提高
辨色能力:初期能辨认红黄绿蓝等基本色,中期能辨认间色,晚期能调色。

、听觉
感谢阅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