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思毁于随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于思毁于随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考
作者:徐春,杨宁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0期
徐春,杨宁
(宁夏儿童福利院,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儿童福利院的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失去了正常人
的某些基本功能或对某些功能存在障碍,特别是瘫患儿,由于其症状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
我们最大的康复教育目标就是努力寻求方法,引导、帮助这些儿童通过有效的康复教育活动,
改善每一个残疾儿童的自身障碍,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掌握基本功能,具备生活的能力,从而回归主流社会。
关键词:兴趣;康复教育;积极探索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21-0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特殊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在关爱特殊儿童呼声越来越高
的今天,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尤为重要,儿童福利机构当中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得到了很大的
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经过工作实践和不懈地努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取
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下面就谈一些我们的方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康复教育应建立熟能生巧的康复理念
通常,我们给孩子们拟订的康复教育计划、流程只是局限于在康复教育室内所参加的正规
的活动,往往忽视了其他时间、其他地点的训练活动。
康复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患儿从早晨睁
开眼睛、掀开被子开始的每一个活动都属于康复的范围,每一个日常流程都拥有锻炼的价值。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熟能生巧,说的就是一件事情哪怕多么困难,只要你用心去做,多多练习,就不仅能够掌握,而且还能做得很巧妙。
我们的孩子就是要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活动能力,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主动参与、完成生活当中的一些常见活动,那么
孩子的进步就会更快,更贴近实际需要。
每一个人都拥有参与活动的权利,同时也拥有分享的
权利,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
只要我们给孩子们创造多种主动参与的机会,他们不仅功能得到
提升,心智也会得到开启。
所谓“心灵手巧”,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开启会更好的帮助他们的肢
体功能锻炼。
二、创设兴趣课堂,在兴趣中融入功能训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的时候,那么他做起来会会很有动力,
很愿意钻研而且不会厌烦,直到完成为止。
开展多样的活动方式来激励孩子们的兴趣,将这些
事情与康复教育联系起来,对孩子们的康复效果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每一个人都对新鲜的事物
充满了神秘感、好奇心,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老师能告诉他们很多新鲜的东西。
我们这些
特殊的孩子由于活动的范围比较小,认知、感知范围也很小,新鲜的事物对于他们就很多,教
师只要将生活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事物、现象、道理与日常的康复训练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满
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康复训练。
例如:天气降温冷空气会凝结成雪,雪遇热会
融化成水,这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但我们的孩子(特别是脑瘫儿童)却很少有机会亲手感
受雪、亲眼看到雪融化,教师在小组课堂上设计内容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雪的颜色,感受雪的
温度,孩子们兴趣大增,积极性很高。
这时,教师准备一些双耳器皿,将雪盛在器皿内,引导
孩子双手将双耳器皿端起,仔细观察雪,孩子们由于兴趣的驱使,会很小心地将双耳器皿端起,
且保持很长时间,这一动作对于锻炼孩子的双手合作持物能力、中线位能力等功能训练是一个
很好的帮助。
教师可以在器皿内缓慢加入一些热水,加速雪融化的过程,孩子们能清楚地看到
雪融化成水,再次感受水的温度,就更清楚雪融化成水是因为吸收了热量。
教师再将融化了的
雪水倒到一个大的盆子里,引导孩子们用自己融化的雪水洗手,孩子们会很开心的,这类活动
对于孩子们的心智培养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三、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依赖,促进康复效果
孩子在教师引导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刚开始孩子会很配合教师参加训练,时间久了,孩
子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他们往往把安全、完成的是否到位等情况寄托在教师的身上,这些不利于孩子的进步提高,所以教师在带领孩子训练的时候就必须适当地“放手”,让孩子
自己保护自己,自己完成一些锻炼。
我带过一个手足徐动型的脑瘫患儿,身体的肌力很弱、肌
张力很高,双手的抓握困难,我在引导该患儿练习推“T”架行走时,刚开始,孩子从抓握“T”架到扶“T”行走都很吃力,连基础的扶“T”站立都做不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可以
在辅助下推“T”架行走,时间久了,孩子推“T”架越来越熟练,开始走神,因为他知道老师
会一直在他的身后保护他,他不会担心自己摔跤。
一天,我在带领他训练的中途去忙另一件紧
急的事情,要求他自己扶“T”架独站,我发现孩子的表情高度严肃,手抓握得很紧,胳膊也伸得很直,这些可是我平时不断强调不断提示下孩子才做到的,而此时,孩子竟然自己独立、高
质量地做到了。
忽然间我好象明白了什么,我们一直在讲给孩子“授之以渔”的道理,为什么
在工作中又忽视这些,回头想想,有多少次我们是在帮孩子训练呀。
从那以后,在引导孩子训
练时我经常去处理一些“紧急的事情”,孩子也总是能自主做好我安排的训练内容,现在,该
患儿已经能独立推“T”架行走很长一段路程了。
总之,我们的康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孩子们也都在不断变化着,我们应根据孩子们
的需求,积极探索寻求方法来适应康复活动的需要,提高康复教育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区年华.积极研究创新,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
果集(广西卷)[C],2010.
[2]刘庠.输入·贮存·提取———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
[C],2002.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A].宜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
[4]秦兴东,居海.因势利导优化德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
[C],2006.
[5]吴冰“. 三结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
[C],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