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现代诗二首 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2、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老师朗读《再别康桥》并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某某某某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某某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4、齐读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全是为情驱使。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X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生活。

五、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X,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
2、语言方面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

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歌的艺术技巧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回某某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回某某,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某某,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某某,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某某的感情,通过回某某、爱某某、会亲人、寿某某、颂某某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

诗人踏上某某的土地、见到某某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
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某某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某某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某某的新面貌之后,爱某某、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某某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X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X。

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某某、热爱某某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某某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某某母亲对某某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某某儿女对某某母亲的眷恋之情。

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

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

这两节的第。

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某某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某某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此处极言某某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某某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某某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某某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某某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某某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某某土地的强烈感情。

“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某某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某某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某某的深厚感
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1
(-)由以前学过的课文,引出《回某某》(板书诗题)。

(二)简单指出:《回某某》是贺敬之的作品,写于 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 1946年,一直在某某学习工作。

1956年,在久别十年之后重返某某,写出了这首诗。

(三)简要说明“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

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

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

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四)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五)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六)按诗篇标出的五个部分分析这首诗。

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回到某某(板书:描写回到某某),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四层。

第1节为第一层,写行近某某。

第2节为第二层,写踏上某某土地。

第3、4节为第三层,抒写到达某某的感情。

第5至7节为第四层,写亲人相见。

如有学生把1、2两节合并为一层,或把第7节独立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以后,指出:第1、2两节分为两层,更能体会到诗人行近某某和踏上某某土地的感情发展;第6、7两节,在上节写出欢迎场面以后,连写欢迎群众和诗人自身,且同押一韵,故合为一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诗人行近某某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某某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某某、行近某某万分激动的感情。

3.第二层运用哪些关键词语抒发了踏上某某土地时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手抓黄土”后带“我不放”这个补语来形容,“贴在心窝上”前加“紧紧地”这个状语来修饰,抒发了踏上某某故土时无限欢喜、倍觉亲
切的感情。

4.第三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两节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几回回梦里回某某,双手楼定宝塔山”,写往日:“几回回梦里”、“双手搂定”,抒发了往日深切思念某某的感情;“干声万声呼唤你,——母亲某某就在这里”,写现在,“千声万声”的夸X,“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某某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板书:夸X比喻)。

两节之间构成衬托的关系,以往日衬托现在,往日的思念成梦,衬托、突出了现在梦境成为现实的欢喜和激动。

5.第四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亲人相见?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通感修辞方法,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板书:拟人)。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富有地方色彩的装束,“迎过延河来”的行动,表现出某某群众的热情欢迎。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前句“满心话”与“说不出来”的矛盾,后句用“一头”修饰“扑”字,表现了满心激动,不可言传的炽热感情。

6.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什么关系?主要描写出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各层之间体现着递进的关系,主要描写出回到某某,受到某某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抒发了重返某某的满心激动和亲人见面的无限欢悦(板书:递进场面热烈欢悦)。

(七)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忆写当年某某生活(板书:忆写某某生活)。

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

第1节为第一层,写亲人送、迎。

第2~4节为第二层,写当年某某生活。

第5、6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分为两层,前五节为一层,末节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按上述分法更能体现出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内部结构、描写重点和前后部分的关联。

2.这一部分第一层在诗篇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追溯当年相送,写出今日相迎,引到忆写当年某某生活,在诗篇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连举两个地名,表现出某某人民当年还送、今日远迎,情意殷殷;诗人深感某某人民的至情,觉得回到了久别的家中,自然地引到忆写当年的某某生活。

3.第二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当年的某某生活?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二层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某某生活(板书:比兴排比)。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某某山水、某某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某某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某某、某某人民的亲密关系。

4.第三层怎样收结这一部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三层承接第二层,呼应第一层,收结这一部分。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承接第二层所写某某生活,呼应第一层的“二十里铺送”,结住某某生活的描写,表明自己在某某人民哺育下锻炼成长,走向前方。

“手把手儿”、“打发”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母子般的亲密感情。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呼应第一层的“分别十年”,抒发了离开某某以后一直未忘某某的深挚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忆写当年某某生活的第二层,抒发了一直不忘某某和某某人民的哺育之思的深挚感情(板书:首尾呼应牢记哺育思情)。

(八)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亲人团聚情景(板书:描写亲人团聚)。

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

1、2节为第一层,写团聚场面。

3~8节为第二层,写团聚情景。

第9节为第三层,收结这一部分。

如有学生把第8节归入第三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第8节的内容可以归入上层或下层,但和第7节同押一个韵,故以归入第二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从视觉描写: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描写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从听觉描写:用“不透风”这个补语形容“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是密密麻麻,用“脑畔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描写出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3.第二层按什么顺序描写团聚情景?描写出了什么样的团聚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按由老及幼的)顺序描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的情景(板书:老幼皆至)。

先写老人前来团聚。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写老人:“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写双方:“眼泪眶眶里转”,表现出双方感情交融的热烈情景。

“保卫某某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写自己慰问老人:“白头发”的称道,表现出某某父老在保卫某某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再写青年人前来团聚。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放羊娃”一词的使用,在表明后辈的成长之中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再写小孩儿也来团聚。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白”窗纸、“红”窗花的衬托,“争抢来把手拉”的描写,活画出小孩儿天真活泼的形象,显示了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然后总写话题。

“一口口的米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千万句话”,高度夸X,“长江大河起浪花”,形象比喻,表明话题广泛,谈到全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形势,显示出热烈交谈的情景,体现了欢欣激动的感情。

4.第三层这样收结亲人团聚,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以革命发展情况说不尽,亲人相聚话语水无尽,收结亲人团聚的描写,产生了韵意隽永、蕴含无尽的艺术效果(板书:话语无尽)。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板书:情景亲切热烈)。

(九)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描写某某新貌(板书:描写某某新貌)。

可分几层?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

第1节为第一层,抒发看不够某某的感情。

2~4节为第二层,描写某某
新貌。

第5节为第三层,歌颂某某的巨大变化。

2.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抒发看不够某某的感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反复使用“千万”和“不够”两个词,高度夸X,抒发出急欲看某某和看不够某某的感情,表现出某某变化之大(板书:反复夸X)。

3.第二层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方法,描写出某某什么样的外貌?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某某城照在我心中”:借“大明镜”之在心中照出某某城,象征看到某某城的新貌(板书:象征)。

接着的两个诗节,句首都用了叠词,组成了排比句式(板书:排比),描写出一条条“宽又平”的街道,一座座“披彩虹”的楼房,一盏盏“高又明”的电灯,一排排“迎春风”的绿树,把四个修饰语后直用作谓语,不但押韵,而且强调;“披彩虹”、“迎春风”,又都拟人描写楼和树;从而描写出了某某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4.第三层这样收结某某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某某换新衣”:把某某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某某旧貌换新颜的感情。

5.这一部分内部构成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首尾两层抒情呼应,包容着中间主体部分描写某某新貌的第二层,热情歌颂了某某优美兴旺的景象(板书:景象优美兴旺)。

对“头顶着……”这个诗节,有的同志理解为是诗人的设想,并且得到了诗人的同意。

但这样理解似与后两节的实写某某新貌不够连贯,放提出上述分析,姑作一种理解。

(十)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歌颂某某的光辉历史(板书:歌颂某某历史)。

可分几层?各写出了
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分三层。

1~4节为第一层,忆写某某光辉的革命历史。

第5节为第二层,展望革命前程,第6节为第三层,抒发永远不忘某某的感情。

如有学生把5、6两节合为一层,在肯定这样分层也有道理后,指出:5、6两节虽同属展望未来,但第6节又呼应第一部分,故以分为两层为宜。

2.这一部分第一层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第一层的前三节,都以某某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某某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组成了排比诗节的形式(板书:排比),概括出了从新某某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表现出某某曾是革命的中心,推动了全国的革命。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表现出某某革命中心推动了新某某主义革命的斗争和胜利。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表现出某某精神激励着人们继续革命。

第4节是对前三节的小结。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三个专用名词,照应前面三个革命历史阶段,表现出某某哺育了代代英雄,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第二层怎样展望未来?表明了什么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