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处世思想和时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处世思想和时代价值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国学热”再次成为一种潮流,以先秦诸子
思想为代表的各种学说流派也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阳明心学”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对先秦儒家正统思想的重新贴近,是对“陆九渊
心学”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朱熹理学”学说的指正与改良,使儒家思想从天理再次回
到人类道德上面。
“阳明心学”更是在儒家思想的再发展的历程上,发挥着“正本清源”和“开拓创新”的积极作用,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内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文
化动力,对于全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疑难社会问题,有着正确的借鉴意义。
在本文中,笔
者主要围绕“阳明心学”中王守仁的念和意识,来阐述其对于当今人类社会可供参考的思想,深度剖析其传对于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阳明心学;心;良知;仁
一、心学的渊源与阳明心学的内涵:
心学作为与传统先秦儒学相比的一个新儒学流派,最早应该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
二圣,受北宋二程提出的“理学”所影响。
而心学的雏形能够得以出现,就要归功于南宋陆
九渊,他在北宋程颢理学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改良,使社会出现了与“以天理为中心”的理学截然不同的学说,到了明朝以后,陈献章继承了陆九渊的衣钵,在他的学说中主张
“涵养心性、静养端倪”,由此心学彻底挣脱了理学方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向儒学的新风
尚新方向发展。
在心学流派中,“阳明心学”是最成功的代表。
二、王阳明的人生观
(一)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的精华(最早提出的并非进取的儒家,而是主张高调
理想主义的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是儒家君子的毕生目标。
是指人的内在要具有圣人的德行,外在要有王者施政理念,即精神人格和政治理想的高度统一。
政治的定义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已,只不过政治所具有的特性带有的虚伪和阴谋的色彩与
道德仁义格格不入。
儒家始终想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但历史却证明了“内圣”与“外王”两
端如冰炭相反。
而王阳明却认为“内圣外王”同“人人皆可为尧舜”一样,这是每个人都能
够轻松做到的,但前提就是不以外在的道德准则为标准,而是用本心的良知来衡量,只有良
知才有对是非对错评价的话语权。
“内圣”就是没有被私欲和外物影响的良知,而“外王”
也并不是所谓的政治理想,而是“内圣”的实践行为,将良知以行动的方式体现在社会上。
换句话讲,“内圣外王”就是致良知,这也是人类应当奉行的人生观。
(一)社会习气影响良知
一旦善念有了向恶意转变的倾向,那就说明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本心失去了本体,
良知在被外物影响后进而迷失,善念恶意的变化导致的良知被遮蔽最终也会酿成大祸。
习气
看似是虚体的概念,实则是指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因为不是人人都向往着“致良知”,
所以这个社会就会存在着虚假和伪善,这些观念似乎也成为了生存的保障,久而久之也就潜
移默化地被人认可,最终导致良知迷失。
良知遭受遮蔽,本心由善念转向了恶意,有了善恶
之分,又不为善去恶,人生观也就随之有了善恶。
所以,遵从本心的良知才是解决恶意最正
确的办法。
人人的人生观如果都正确了,那社会也就会成了大同世界。
三、王阳明的价值观
王阳明的价值观是依然是继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之上的。
“致
良知”贯穿着“阳明心学”的始终。
(一)良知第一
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无与伦比的道德力,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衡量“仁”的尺度。
当我们面临一种困境和顺境时,最先感知并做出行动的是产生一种思维,这
种思维不是经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而发出,而是不由自主地产生,这种思维就是所说的良知。
良知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道德和智慧的直觉。
因为人是具有良知的,所以被人行动的对象
也就获得了这个人的良知,又因为心就是理,所以所接触的外物就获得了天理。
在这里要格
外注意的是,致良知不仅局限于修己身,还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那些看似没有,
或者是不想去致良知的人,其实只不过是良知遭到了迷失,明明知道何为善何为恶,偏偏又
不去为善去恶,更有甚者还会反其道而行之。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具有良知,只不过是没有
得到显现。
至于不能致良知,无非也就只有两种体现。
一位惰性导致的不愿致良知,人人皆
知言行不一、虚假伪善不可取,可仍然有人继续向这个方向发展。
人类自出生以来就会受到
私欲影响最终受沉疴杂症摆布,受其约束,甚至导致良知昏迷、各种私欲横行在人的生活,
只有精明的良知才能消化各种私欲,让人变得光明。
(二)知行合一
从知和行的实际意义来看,因为两者本是不同的事情,所以“合”起来就显得极有难度。
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用“合”来比喻多少都有些不合适,在王阳明的《传习录·卷上》
也有过诸如此观点的相关记载。
人人都明白应该孝顺父母,悌礼兄弟,但大部分人都不能做
到上述的“孝”与“敬”,能够看出知与行是两码事。
其实并不是做不到孝悌,只不过是被
私欲蒙蔽了双眼,知与行就划分成了两个东西,就是所谓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好色这
是知,喜欢好色则为行,闻到恶臭的味道是知,讨厌恶臭的味道则为行,换句话来讲就是,
不是看到好色了才去喜欢的思想,而是看到之后就去喜欢,不是闻到了臭味才产生讨厌的思想,而是本身就对臭味感到厌烦,所以在闻到后会毫不犹豫地讨厌。
所谓“知”与“行”之
间并无暂停和中转,它是一种人的生理本能反射,人类在遭遇一些事情时,诸如遇到雷雨天气,人不会去想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好还是不好,因为它所反映的更多是人潜意识的本能。
“知”并不是智慧、明白和知晓,而是人的良知,具有正确性良知的人无论是面临何种情境
都能经过潜意识的判断而“后行”。
当人产生一种恶念后,不去扼杀念头也不去把化为行动,这就是现代人将“知行”理解成两回事的结果。
能够发动念头的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行”,在善念开始产生并发展时,要对它积极保持,在恶念萌生时,要严肃抛弃。
“阳明心学”中
的核心其实就是想让人懂得“去私欲,留天理”,让善念永远都存留心中。
(三)普世
在“阳明心学”中可以看出:“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存在着大小的
区别”。
如果以金的重量来举例的话那就是,尧帝、舜帝可有万金,周文王、圣人孔丘可值
千金,禹帝、商汤和周武少之,伯夷、伊尹等名相更少,但上述皆为圣人,所存天理和所向
理想都是相同的。
换句话讲,每个人的良知大小决定着本身的能力,所以,人人都应该以自
我良知的大小来寻找和划分自己的社会地位。
不以从事职位的贵贱划分高低优劣,每个人的
社会价值都是值得肯定和得到尊重的,可是真正能够领会“安其位、爱其位”的却少之又少,社会始终都沉浸在追名逐利的私欲中,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固然是一种积极正确的处世态度,
但能力与其是否能够匹配也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万物与我为一体,所以我付出
和别人付出都是同等概念。
做事时出现的心安,其实就是出现了良知。
人生在世自我常常被
外物奴役,所以就会出现一种“物广于心的”常态,因此产生一种不安之心。
王阳明的普世
价值实则为遵循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以致良知为前进发展的方向,尊重万物自然规律而获得
心安,做事只求“理”。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内容之一,它俨然已经从心灵上的修
养上升为一种自觉行为,心性淡定和博大境界永远都是深厚修养、磨砺苦难最好的方式,心
学人遇事终将泰然处之。
作者简介:马骏(2002-),女,河南省,汉,专科,山东协和学院2020级学生。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0马骏156****6882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胜利路街道人民医院东家属院(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