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弟子规》与孝道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学参考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全文共有360句,由1080个字组成,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对孝道的重视程度,也让我们明白:我们是从父母所来,我们应该知恩感恩。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就是教育孩子要从小孝顺父母,要有孝心。
孝道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不仅存在于古代哲学、古人的行为方式里,它还深藏于国人灵魂深处,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扬,就像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评体系就将“是否尽孝”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牛淑卿在他们所著的《大家都学弟子规》一书中写道:“我们提出大家都学《弟子规》,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公,建设国家;二是为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
具体说,就是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为中华民族后继有人,脉脉相传。
”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古人所讲的“百善孝为先”、“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
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周朝以孝治天下,国运昌盛八百年。
而像“孟子哭竹求笋”、“王祥卧冰求鲤”、“黄庭坚车衣顺母”等二十四孝故事,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
孔子“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
“首孝悌”,当一个人孝悌做到了,就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会推己及人:当他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对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地对待。
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
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亲情氛围,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通过诵读《弟子规》来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同学;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
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
尽管此时他还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就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要抓好养成良好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孝道,就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其中诵读经典《弟子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学习《弟子规》,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漯河市第15中学校长王郑生开展了这样的别样教育:师生见面相互鞠躬问好,而且还长诵《弟子规》。
这虽然是一个很古板的做法,却也不乏可取之处。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坚持诵读《弟子规》,开始也许只是觉得好玩,但是当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长此以往,这《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也必然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做法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无形间教会了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等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弟子规》中关于孝道的规矩,看似平常无奇,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么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就不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媲美的。
假如我们在家庭里能培养出孩子的孝道行为,那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成都市青羊区新华路小学二年级二班肖淑丹吃午餐时,准备省下鸡腿带回家给妈妈吃,被班主任罗老师注意到了。
罗老师让她吃自己的那个鸡腿,又把班上多出的两个鸡腿送给了肖淑丹,请她带给她妈妈吃。
这件小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大多数人为肖某的孝心而感动,有人读出了对教育的反思,甚至有人开始自责。
肖某在家里就此事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原文如下:
今天中午,鸡腿发下来了。
哇,好香啊!我想一口咬掉,可是又想给妈妈留着。
只闻一闻香味,就用纸包起来(准备)塞进书包,被结果罗老师看见了。
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吃鸡腿,我说给妈妈留着。
这件小事把老师感动了,还引来了一群一群记者叔叔和阿姨,他们都表扬我关心父母,是一个好孩子。
我以为关心父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没想到却变成了一件大好事。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吴定初认为,肖某给母亲留鸡腿回家,肖妈妈并没太感动,孩子类似举动较多,在父母看来,只是一件平常事。
而另一方面,这件小事,又感动了
诵读《弟子规》与孝道教育
广西北流市六麻镇第二初级中学(537413)钟志
新论视窗
96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2月总第150期
ZHONGXUE JIAOXUE CANKAO
E 鄄mail:zxjxckwz@
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m
不少人,因为家境不太好的人互相关心和照顾,在外人
看来,更容易体现出来,有“小事不小,震撼力量大”的作用。
而对于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近年来,《弟子规》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推崇,并以此为教育孩子的标杆,但是切不可盲目,应适度为好。
背诵《弟子规》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与心血了。
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殊教育形式。
因此,孝道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正确性显得十分重要。
据《新华网》、《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的一位母亲在家用《弟子规》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结果
就读小学三年级的9岁孩子晓军
(化名)在学校犯了错,怕给父母丢脸,竟冒雨在教学楼露台上长跪20多分钟,以示自我惩罚,校长和班主任劝说半天他才愿意起来。
对于儿子在学校下跪自罚,晓军妈妈表示怎么也没有想到,她说,今后会配合教师改变教育方法。
该校工会张主席说,晓军的父母想教育好孩子的出发点是对的,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让孩子无形中背负了太重的负担,孩子感到不快乐,心理压力比较大,所以才做出过激行为。
由此看来,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习国学也应该正确有效,否则,孝道教育就会变成“愚道教育”,《弟子规》就会变成了“弟子跪”。
对于这种现象,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教授
说:“利用蒙学读物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不错的,但是要学会分辨,对传统的东西进行取舍。
”范先佐教授说,孩子犯了错,首先要分清是什么错误,找到犯错的原因,然后督促他们以后改正。
教育重在引导,而不是惩罚,不能把过去的一套方法搬到现在来使用。
总而言之,教孩子诵读《弟子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贵力行”,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实践一句,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的内容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日常生活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四者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意义重大。
因此,在诵读《弟子规》时,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知行合一,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学习孝道会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1]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2]高家龙.母亲教儿子学《弟子规》儿子犯错自罚雨中长跪[DB/OL ].新华网,2012(2).
[3]戴璐岭,吴小川.小学生省下午餐鸡腿回家给妈
妈吃引发教育反思[
N ].华西都市报,2011(12).(责任编辑黄晓)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
的各项资源
(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学校管理要取得比较好的成效,提升管理的水准,一方面要对物力进行优化配置,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师的工作。
只有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工作才会不断向前,要充分发挥教师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对教师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能提高管理成效的方法有许多,运用好创新的工作方式来进行管理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运用创新的工作方式进行管理呢?
首先从管理者来说要进行创新性工作,一提到创新便成了困扰管理者的“瓶颈”问题,怎么样才能算创新呢?许多校长认为就是开创别人没有做过的新局面或者新开一条路子,其实这只是创新的一个方面而已。
试想一下在全国有多少校长,又有多少新的路可供你来另辟蹊径呢?想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创新的路被堵死了,一时创新的冲动也就这样胎死腹中了。
还有一种看法是学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却又成了邯郸学步,看到东家这样做,赶紧跟着学,无论是否适合自己,一阵狂跟后看到
西家是那样做的,又赶紧跟着做,一阵狂学后也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效。
就这样,处处模仿别人,学校表面上处于高速的运转当中,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因为一切都只有个开端,却没有具体的过程,结果自然也就不会好了,其实这两种做法的通病在于并没有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只是走了一下形式。
进行创新另辟蹊径只是一个方面,学习别人也是进行创新的一种方法,所以说学习并没有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问题就出在学习的方法上,学到了别的学校好的方法,应再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整,并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好。
如果将一项工作做得有深度,或者在别人的基础之上做得更加深入,这就是一种创新,这也算是另辟蹊径。
这种创新方式也会使教师明白自己一天该做什么,教师会按着每天的工作程序工作,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如何把工作做好。
如果每个教师都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了,那么这样的学校怎么会不出成效呢?如果一天朝秦暮楚,教师也只是疲于奔命,没有具体的章法可循,从而变成了校长的走卒,也就失去了动力,这样的学校怎么会有好的成效呢?
运用创新机制提升管理
甘肃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中心学校(734000)王世晖
新论视窗
97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