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
1、“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B
2、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这材料说明了( )
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 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33年……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多元化特征,故C正确。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过于绝对,故A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故B排除。

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也过于绝对,故D排除。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表现
3、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而在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这样的描写:“申江好,男女不妨嫌。

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

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下列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
A. 交通工具
B. 社交场合
C. 男女合校
D. 男女合演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轮船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不符合BCD项。

4、电视的发明是20世纪世界科技领域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其发明后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的大众传媒。

2011年9月11日是美国“9.11”事件十周年纪念日,当地时间8时40分,在美国世贸中心举行了纪念活动,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通过卫星电视观看了这一纪念活动。

上述事件体现了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哪一特点()
拉近了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多种媒介优势
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
历史真实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答案】C
5、1907年10月13日,天津张小田与北京贾玉莲在天津一处教堂举行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
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京津近代化水平较领先B.婚姻习俗逐渐受西方影响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婚姻自由成为时代新风尚
【答案】B
6、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是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体现了()
A.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
C. 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 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
【答案】C
7、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

”说明互联网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D正确;A错误,没有取代传统商业;B中交往不是材料中主旨,C中消费能力不符合史实。

8、《故都杂咏》中写道:“喷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 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 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体现了秀才不出门也能知道世界大事,说明近代报纸推动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故选D项。

ABC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报业的发展
9、1929年福建《同安县志》记载:“男女常服皆尚长,而今尚短;……今则以革履为雅观,而且眼戴金边镜,手执镶金杖,此风倡自学堂,谓此不足称时髦也。

”这说明同安县( )
A. 奢侈之风日渐盛行
B. 社会风气日趋开放
C. 传统风俗荡然无存
D. 西方文明已成主流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同安县以西式服饰取代了传统服饰,且将西式服饰称为“雅观”、“时髦”,说明了社会风气的日趋开放性,B项正确;材料中的“时髦”不等于“奢侈”,A错误;材料只说明了西式服饰的流行,因而既不能说明传统风俗已不存在,也不能说明西方文明成为主流,C、D项错误。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体现出()
A. 苏联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B. 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C.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D. 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
【答案】B
【解析】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说明这段时间国人的服饰都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说明人们生活观念和个性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A只是影响50年代服饰;C是改革开放之前;D中社会制度改变说法错误。

11、“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新中国诞生时,由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与中国主动示好的政策,新中国在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政策,并波及至经济与思想文化等领域,故本题应选A项;B项晚于A项,与设问要求“开始出现于”不符合,故排除;“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破裂,列宁装不可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们的服饰逐渐多样化,与题目中的信息“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不符合,故排除D项。

12、19世纪末,定居温州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曾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国男孩在教会学校接受人种知识测试,老师与他的回答如下图中所示。

这一对话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国人()
A. 对西方的了解不深
B. 已经接触西式教育
C.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D. 民族自大心理尚存
【答案】D
【解析】材料只是涉及人种的肤色问题,没有涉及其他,所以不能得出A结论;中国近代开始接触西式教育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排除A;材料和民族意识无关,排除C;由关于中国人的肤色的回答来看,可知认为中国人的肤色优越于其他种族的肤色,体现民族自大心理,故选D。

13、《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江苏宜兴“民国以来……新郎之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

然亦有喜学时髦,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特别开通者”。

此记载说明,当时宜兴()A.民众思想保守 B.新旧婚俗观念对立
C.婚俗变革剧烈
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材料反映了宜兴虽然存在传统旧婚俗,但是也已经出现西式新婚俗,且“时髦”“开通”说明社会风气趋向开放,D项正确;材料中的“喜学时髦”“特别开通者”表明宜兴当地出现了西式婚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思想有所开放,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新旧婚俗在宜兴并存,并没有反映新旧婚俗观念对立,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4、1897年,《时务报》登出《电浪新法》:“于一英里之外,设一电机,并在隔一山处,亦设一机,激动电浪,则两机俱应,是则电浪竟能穿山水矣。

”这表明()
A. 部分报刊重视对新式科技的介绍
B. 近代中国开始创办无线电报业务
C. 中国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得以创办
D. 近代中国无线电报开始得到普及
【答案】A
【解析】根据“《时务报》登出《电浪新法》”“于一英里之外,设一电机,并在隔一山处,亦设一机,激动电浪,则两机俱应,是则电浪竟能穿山水矣。

”反映了《时务报》介绍无线电报的信息,表明近代部分报刊重视对新式科技介绍,A正确;材料反映了《时务报》介绍无线电报的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开始创办无线电报业务、中国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得以创办、近代中国无线电报开始得到普及,排除BCD。

15、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答案】B
16、1929年,北平电车公司致电中央政府:“当晚北平总工会发生纠纷,波及电车,突被洋车夫工会乱徒捣毁电车四十三辆、拖车二十辆、道岔十处……电车工人受重伤者八人。

军警当局立即逮捕乱徒五百余人。

”这说明了()
A.传统交通工具受到新式交通工具冲击 B.城市普及近代新式交通工具
C.北平地方政府鼓励新式交通工具营运 D.北平交通客运市场竞争激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注释)
17、餐饮的变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
中世纪的西方人会因为吃了额外的羊排或第二碗米饭而惊醒、而悔恨……因为“贪吃”乃反上帝的罪行。

——易大经《贪吃文化与美食文化》
材料二下表是一位英国御厨为国王开出的“圣诞节布丁”的配方(部分)
——摘编自【英】尼尔·弗格森《帝国》
材料三在口粮和副食品极为缺乏的情况下,1960年8月,(我国)政府号召各地以玉米和小麦根粉、玉米杆粉、橡子面粉、叶蛋白、人造肉精等各种代食品补充口粮的不足,克服困难,渡过灾荒。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美国中餐馆数量统计柱状图(图六)(节选)
(图六)
(注: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在美中餐馆数量超过麦当劳等3家本土快餐店数量总和)
——摘编自刘海铭《美国华人餐饮及其文化认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朱熹与中世纪西方人关于饮食方面的共同认识,并分析二者的本质区别。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呈现何种趋势?形成这种趋势有哪些历史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出现材料三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图六中2006年与1949—1959年相比中餐馆在美国大
幅增加的经济原因有哪些?
【答案】
18、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

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据材料一概况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特点: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了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

(2)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

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

(答出两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