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村居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感受宋词的魅力。

3.通过抓词眼,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村居美好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交流热情,感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谈话导入,与词相约。

1、让学生根据歌曲谈感受,引出词。

2、师过度引出课题:其实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多媒体出示)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诗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里的梦想和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

有人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我们和宋词有个约会。

现在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
二、诗词比较,感受节奏。

全文展示,指名读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首词,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解释词的相关知识:
(1)词牌名
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题目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名是什么。

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教师明确: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正所谓:词有定调。

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词牌名比如——西江月、菩萨蛮、水调歌头、卜算子等等。

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师指导朗读:我们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有一个空挡,要停一拍。

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

(2)上下阕
学生发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一的,教师从而引出:正因为词这个特点所以他又叫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引导同学们发现词的上下阕,并发现其字数上的奥秘。

上阕,每行的字数不同;下阕,每行的字数相同。

师总结:《清平乐·村居》上下阕每句的字数都有明确的规定:第一行必须4个字,第二行必须5个字,第三行必须 7 个字,第四行必须6个字,上片共 22 字;下片必须每行6个字,共24个字。

所以,句有定字。

(3)节奏
师:每个词牌的词都有其固定的节奏,在朗读时,我们要很好地遵循它们的节奏,这样可以把这些词读得更美。

1. 教师出示课件: 《清平乐·村居》的画好的诗韵节奏。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练读情况,教师点评,重点评析朗读的节奏。

总结: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诵读时尤其重视节奏,把节奏读准,旋律就美,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

(4)合辙押韵
词和诗一样,都按一定的规律押韵,但词的押韵比诗灵活,上阙和下阙可以换韵。

所以在朗读时,就朗朗上口。

现在请大家放声读一读上阕。

看看你读后什么感觉。

同学们发现上阙每句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ɑo”,都是第三声。

教师适当引导: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声韵,所以,字有定声。

拓展知识:“清平乐”上阕定的都是仄声韵,(就是三声和四声)下阕必须要有三个平声韵。

(就是一声和二声)“冬、笼、蓬”这三个字词就是平声韵。

师总结: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这么多严格的规定,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要把一首词填好了是要有智慧的。

来,让我们齐读一遍,读好这首词。

生齐读。

三、品读字词,感受画面。

(1)检查预习,了解词义。

主要针对“亡赖”(古今异义)“翁媪”“相媚好”“吴音”(解释
一下,古时候的吴地范围还是很广,他指的是江西的一部分地区,还包括浙江、江苏的一部分地区。

向我们今天的上海和苏州都属于吴地。

他们说话软软的,跟唱歌似的,所以常说吴侬软语。

)教师总结,在预习的时候认真读了词还查找了工具书,下面老师就想请一位同学用他的朗读把我们一起带着这户人家,看看他们生活的场景。

指名读。

提出问题引出小溪。

从词中不难发现小溪贯穿了全词:“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溪头卧剥莲蓬”同学们,古人写诗词可是最忌讳重复用字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连用了三个溪呢?
生回答师总结:这条小溪带领我们走进了一幅画,去看了这家人的生活图景,而这幅画就叫——村居。

同学们,听,溪水声响起来了,你能合着溪流的欢唱声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2)自由畅读,总结方法。

师生齐读走进画面当中。

读懂一首诗词可绝不仅仅是读通顺、读流利会背这么简单,还要学着慢慢地从诗词中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这就是把一首词读厚了。

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这首词中的每一句里都隐藏着一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配乐再读并提问: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通过抓住“青青草”一词引导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去想象和生发。

在第二句中重点问同学们对于翁媪喝酒的感受,从而总结方法。

结合板书总结方法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这样的方式再次走进词中感受画面。

生自由讨论,师巡视。

(3)交流汇报,感受画面。

大儿锄豆图:大儿锄豆溪东——勤劳能干
中儿织笼图:中儿正织鸡笼——心灵手巧
卧剥莲蓬图:最喜小儿无赖,低头卧剥莲蓬此图重点讨论“卧”字的妙处,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玩耍的情景。

总结:一个“卧”给我们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把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子写得活灵活现。

翁媪亲热图: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与学生共同交流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一起喝酒交谈的场景。

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媚好”来点拨,看仔细说生动,抓住关键字,加入想象。

学生扮演角色,进入角色中,展现相媚好的状态。

四、抓住词眼,品读词情。

师过渡:同学们真棒啊!全词短短46个字就这样被你们丰富了。

信不信咱们还可以把这首词读薄呢!请你们默默地读这首词,假如让你把这首词都读成词中一个关键的字,你会选哪个字呢?拿出笔来圈一圈吧,说说你的理由。

生各抒己见。

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个醉字,并由醉字展开讨论:1.这个醉仅仅是喝酒喝醉了吗?——还有令人陶醉之意
2.白发翁媪因为什么而陶醉?——教师引导陶醉的原因并配乐
朗读对应的词句。

3.再看这首词,还有谁醉了?——作者辛弃疾。

4.共同探讨诗人沉醉的原因。

生根据对于诗词的理解侃侃而谈。

可是想要真正地走进词的意境就要真正地去走进词人辛弃疾。

师配乐介绍词人辛弃疾: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还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

他一生的抱负就是要收复失地,拯救在金兵铁蹄之下水深火热的百姓。

可是,四十多岁时他就被夺去了兵权,在江西上饶农村地带一隐居就是十八年。

遥想当年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情景,他曾经在《破阵子》中这样写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永遇乐》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那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豪迈啊!可是现在他跟农田里的农夫一样,身上没有了盔甲,手上没有了兵权,但是心忧天下的他仍然忧国忧民。

你想他看到这样一家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刻的他心中有怎样的愿望呢?
引出词的主旨:没有战争,百姓们安居乐业。

(教师板书)
师总结:同是醉里,所处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在战场上搏杀的词人想拼出来的不就是个太平盛世吗?“醉在村居”,这才是词人的精神家园。

同学们,正所谓铁汉亦有柔情时,在这首词中我们便是看到了辛弃疾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更看到了他心灵总最柔软的角落,最诗意的寄托。

百年之后,这盛世已如你所愿,让我们再次唱响这首词。

师生齐唱《清平乐村居》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自有诗意,经典永远流传。

课下大家运用今天所学去赏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下课。

五、课下作业:
推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其中的乡村风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关于古诗词教学似乎总是有迹可循,但是把诗词支离破碎后还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吗?我也曾苦恼过古诗词的教学,越是方法明明白白想突破就越难;越是博大精深在讲解上就更应该还原他们最初的模样。

相对于古诗而言,词的长短灵活更能吸引人去朗读。

我选择的这首词是小学阶段四年级的孩子们首次正式接触,为了让孩子们在头脑中留下词的正确意向,我讲了关于词的起源,以及通过诗词的对比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了诗和词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在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具有定字,字有定声的顶针中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环环相扣,要求严格,从而明白填词是需要才情和智慧的,这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火花的闪现,通过一次次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展示读都是为了在读中让学生加深印象,每次读的任务不同,感受的点也是不同的,层层加深中学生明白了词的独特之处。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位于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自己的感受。

本课的设计立足于这两点去锻炼和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的能力和畅谈感受发散想象的表达力。

在课堂伊始,同学们由于紧张还不敢去发言,课堂一度有些冷场。

我已经意识到同学们的紧张了,因为平时的他们不是这个样子,于是,我从小处开始,上阙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处环境描写,以此为突破口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说,说的时候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总结好了方法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研读下阕的内容。

这时候课堂开始慢慢回暖,同学们开始慢慢打开自己,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象几个儿子的不同场景,尤其小儿部分最为精彩,生成了很多精彩瞬间,我看到有的女孩子笑起来了,我心里更有底了,因为我知道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会在后面达到一个小的高潮。

果不其然,在讲述白发翁媪相媚好的情景时,同学们发言积极踊跃,引得课堂笑声串串,此时的课堂就像真正融进了词的意境——美好和谐。

词人辛弃疾是个要挖掘的点,我选择把他放在了最后,在抓词眼的最后一个环节中针对这个醉我们探讨了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跟主题相关,可是如果只停留在向往乡村的美好未必浪费大词人的才情与抱负。

一个词人的标签是跟他一生的经历相关的,跟时代背景相关的,基于此我们走进辛弃疾,走进他的村居,走进他的精神寄托,这个醉字便活脱脱出来了。

醉在村居,渴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作为板书似乎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我向来不认为人人回答问题的热热闹闹就是一节好课,真正的好课是让学生切切实实收获些什么,文字是有温度和力量的。

一堂课有静静的思考,有思想的碰撞,有想象的放飞,有情感的熏陶,有畅快淋漓的表达,有引人动容的回味才是我向往的,我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2】篇〗
【教学理念】
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经典诗词的教学正是在登语言文字的“山”,观诗人言咏之志的“海”,“登山观海”的过程中,由语言文字描绘的“风光”,进而体悟诗人情怀,感同身受。

这是语言文字的涵泳,亦是人文情怀的熏陶。

引领学生读《清平乐·村居》,应当由稼轩先生描绘的这幅清丽田园画入手,感受到爱国词人藉此生发的厚重情怀。

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老师“身无彩凤双飞翼”,不是万能的,尤其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和体悟;学生也“身无彩凤双飞翼”,也不是都是天才,尤其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体悟是有限的。

学习最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经典诗词,老师无法灌输,学生亦无法自悟,但有一点我们可以坚信:诗情是可以传递的,心灵是可以点燃的。

因为,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大人还是小孩,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都有诗意的灵性在
闪光。

老师要做的,就是以自己的体悟和感动,点燃学生的诗意和情怀。

课堂上,就需要“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灵犀相通的前提是,老师要把自己读进诗词,再以洋溢着诗词意境的姿态,走进课堂,引领学生。

【教学目标】
1.在吟哦诵读中感受宋词的音韵之美,想象乡村翁媪的天伦之乐;
2.在补充阅读和诗境对比中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失土之愤。

【教学设计】
一、解读稼轩,走进村居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稼轩先生的一首词【板书:稼轩】
同学们昨天都查过资料,知道稼轩是谁吗?【辛弃疾】
我们都知道,古人取名和我们不一样,除了姓、名,还有字、号。

稼轩就是辛弃疾的号。

和很多诗人、词人一样,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其实是在寄托他的一种志趣,一种追求。

稼轩二字,寄托着辛弃疾怎样的志趣呢?【停顿片刻】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看这个“轩”字,“轩”是什么?【有一个词叫“亭台轩榭”,这个轩是指“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辛弃疾确实给自己建了一间小屋,这小屋建在什么地方?你们再看这个“稼”【建在庄稼地里—建在一个四周稻田泱泱的地方】我们可以猜测一下,稼轩先生希望过的是怎样的生活?【田园生活,能看到农村的美景……】
我们可以猜想,稼轩先生坐在窗前,他希望看到什么?
稼轩先生确实很喜欢这种清平、祥和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足,可是很安逸。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清平、祥和的农村生活。

拿起课文,自由读《清平乐》,这首词生字很多,你们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把词读通顺,要注意词的节奏和音韵。

3.谁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当中有几个生字和多音字,一不小心就会错。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读准了没有。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指名读】
4.读得好,这就叫字正腔圆。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媪”是个生字,也是这首词的韵脚,他读得很好。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齐读】
5.谁再来读一读这首《清平乐·村居》?【指名读】你读得丝毫不逊色,“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个亡,一个剥,都读得很准确,我们连起来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词。

【齐读全词】
6.还有谁想读?请你。

词跟诗不一样,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有韵味。

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看看他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

【指名读】
7.还真是有那么点儿味道。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读“茅檐低小”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茅檐”后面】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溪上青青草”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溪上”后面】
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就叫节奏感,这就叫有板有眼,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预备起。

8.真好,同学们,我们读古代的词,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这首词的题目《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叫词牌名啊?古代的词,都是可以唱的,有不同的格律,一个词牌就表示一种格律。

为什么叫清平乐?清平世界,清静太平,清平乐是“祈求海内清平之乐曲,祈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我们怎么读才能读出“清平”的味道,读出“村居”的意境呢?“清平乐·村居”【师平淡地读】,有清平祥和的感觉吗?有村居生活的气息吗?我这样读“清平乐·村居”【师用充满期待的、舒缓的语气范读】有感觉吗?有点味道吗?读词就是要读出这样的感觉来,你们自己试一试,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

【学生练读】
9.谁来读一读《清平乐·村居》?读出你的感觉,你的味道。

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指名读1】好一个“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有味道,谁还想读?
【指名读2】好一个“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来,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齐读】
二、赏读村居,感悟清平
1.真好,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就跟着词人辛稼轩走进了村居生活?清平乐,清平乐,是什么情景让稼轩先生感到村居生活的清平、安乐、祥和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仔细看看这幅图,仔细看看注释,试着去想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明白吗?【学生默读《清平乐·村居》,思考词的大意。


2.作者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情景让他觉得这里的生活是如此的清平,如此的安祥,如此的幸福……
【预设: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这一家人虽然不是很富裕,可是生活的环境很不错,低矮的茅屋周围,有清澈的小溪,绿绿的小草,太美了。

评价:这是你的感觉,再来读读这句词,把你的感觉读进去。

【指名读】
学生: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茅屋上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溪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溪水中还有快乐嬉戏的小鱼,住在这里一定很开心,很舒服。

评价:太美了,令人陶醉啊,这是人间仙境啊,请你用朗读告诉稼轩你的感受。

【指名读】
好一幅恬静的村居生活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大儿、中儿都很勤劳,一个在锄豆,一个在织鸡笼,小儿子很可爱……
评价:老两口肯定非常欣慰,一家人乐在其中啊,带着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指名读】
学生:这户人家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都在一起,团团圆圆的,非常幸福。

评价:是啊,这家人尽管过的并不富足,但是过的却是一种清平、祥和的生活,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请你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这两句词【指名读】
引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这里你们读出问题了没有?【生交流】
引导:是啊,一个“喜”,一个“卧”,让我们读懂了“亡赖”的意思,读出了可爱、顽皮,让人喜欢不已。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词。

【齐读】
(3)“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引导:虽然这家人过的并不富足,还可以说生活很清贫,很清苦,可是那么恬静的环境,那么安详的生活,心里头最满足的,最欣喜的是谁?(老爷爷老奶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对“白发翁媪”啊?
学生:我看到了老爷爷、老奶奶在一起非常亲热,喝喝酒,说说笑笑的。

评价:是的,他们很开心,虽然白发,却像年轻人一样喝酒说
笑,童心未泯。

学生:我看到他们好象喝醉了。

评价:是呀,醉里吴音相媚好,好不陶醉,来自北方的词人辛弃疾虽然听不懂此地的吴音,但是看着眼前的这幅情景,他知道老爷爷老奶奶为何如此陶醉,他也似乎也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

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写一写这对白发翁媪陶醉的样子,写一写他们相媚好的话语。

【写话、分享】
引导:好,孩子们,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让我们随着稼轩先生一起看看这对幸福的老人,你看到什么?【生1读】
评价: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什么?【生2读】
评价:老有所安,少有所乐,真是清平世界啊,你看到了【生
3读】
(4)诵读全词
引导:虽然家境一般,住着茅屋,可是在他们眼里,却是鸟语花香,阖家团圆,孩子们又是如此勤劳可爱,老两口怎能不陶醉呢?来,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好好的读一读吧。

【齐读】
评价:这就是“稼轩先生”向往的一种生活啊,这就是这里的人们过的清平的日子啊。

老有所乐,少有所安,朗朗乾坤,清平世界,酒不醉人人自醉呀,让我们再读《清平乐·村居》。

【齐读】评价:我知道,当我们真正走进这首词,我们和辛弃疾一样,看见了一幅和谐清平的村居图,感受到了平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我
们也陶醉了。

《清平乐·村居》。

【齐读】
三、互文印证,祈求清平
1.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是哪里人?(山东人),山东人,北方人,可是他听到的是什么?(吴音),在这里他只能听到吴音,听不到“北音”啊。

看到眼前的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看到老翁醉了,看到老太太醉了,辛弃疾也醉了吗?他真的醉了吗?如果你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如果你走进辛弃疾的心里,你能读出的就不只是这个“醉”字了。

2.辛弃疾,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前山东早已沦陷,他一出生就注定了是一个亡国奴。

在金统治区长大的辛弃疾,目睹了同胞在金兵铁蹄践踏下颠沛流离的惨状。

22岁那年,辛弃疾率义军南下归宋,一路上,被国土破碎、国破家亡、饿殍遍野、遗民泪尽的苦难与屈辱深深刺痛,至67岁病故,四十多年一心挂记同胞的惨状,挂记着国家的统一。

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始终得不到实现,还屡遭罢免或降职,赋闲在家。

被贬江西期间,辛弃疾寄情于填词,还在乡野农村修筑一间小屋,取名稼轩,并自称“稼轩”,将对“泪尽胡尘里”的同胞的牵挂,将自己对美好生活、清平世界的祈求通过委婉的诗词表达出来。

【课件:音乐,刀兵,哭喊】
3.此时此刻,你能感受到辛弃疾看到眼前这幅《村居》图时的心理感受吗?看到眼前的这幅幸福图景,稼轩先生心中浮现出一幕幕抹不去的画面,他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4.是啊,正所谓“言为心声”,填词寄情啊,四十多年来,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故土,他在另一首词里写道【出示词句,齐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多年来,辛弃疾一刻也未曾忘记中原的百姓啊。

【齐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多年,辛弃疾一直在惦记着什么?【齐读: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5.是啊,眼前这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却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我们分明看到,一个“醉”字硬生生把稼轩先生的心掰成两半:一边是辛酸,一边是心碎。

心碎的何止是稼轩,辛酸的又何止辛弃疾?!当他站在江边,立在郁孤台上遥望故土,心中是何等的酸楚啊。

他一遍一遍地问着【开火车读、齐读: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一首《清平乐》,写不尽稼轩先生四十三年的祈求,写不尽天下百姓的梦想啊。

与其说这《清平乐》是辛弃疾给我们描绘的一幅清平和美的村居图,不如说这是他的一个(祈盼、一份祝愿、一种追求,一个梦想,一份祝福)【齐读《清平乐·村居》】
一幅村居图,寄托美好祝愿,无限牵挂;一曲清平乐,祈求海内清平,百姓安居。

来吧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好好地,再来读读这首词,给泪尽胡尘里的遗民们,给心系国家百姓的稼轩先生们一个清平的梦,一个温暖的梦。

【齐读《清平乐·村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