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散步》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 步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品味意蕴深刻、情感丰富的语句。
3.情感目标:感悟人间亲情、体验家庭温暖。
重点
品味意蕴深刻、情感丰富的语句。
难点
品味意蕴深刻、情感丰富的语句。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散步》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情感温暖的散文,它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意蕴却十分丰富。虽然作者只选取了一个平凡的镜头:一家人散步,但一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的那种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本文,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学会品味文中感人的细节,优美的画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以小见大),并在写作中借鉴。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五、比较阅读 教师引导: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六、小结: 1、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 。 2、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明确(3): 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南方的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争执): ①“我”劝母亲散步; ②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 ③然后写发生分歧——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④“我”决定委屈儿子; 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⑥结果: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 在哪里?)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板
书
设
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 ↑承上 散步—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 → 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 ↓启下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三、分析人物性格 感悟一种亲情 师生互动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用圈点法圈出精 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生互动 (4)朗读课文
明确1:“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明确2: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明确3: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明确4: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师生互动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用圈点法圈出精 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生互动
(4)朗读课文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2.作者为什么把“我” 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X重其事呢?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问题设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兴趣浓厚,活动积极;通过反复朗诵,品析赏读,学生学习鉴赏语言的能力,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命,学会关爱,勇担重任的情感价值观。
四、再读探究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2.作者为什么把“我” 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X重其事呢?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 在哪里?) 师生互动 见上面的探究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品味意蕴深刻、情感丰富的语句。
3.情感目标:感悟人间亲情、体验家庭温暖。
重点
品味意蕴深刻、情感丰富的语句。
难点
品味意蕴深刻、情感丰富的语句。
教
材
分
析
与
教
法
设
想
《散步》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情感温暖的散文,它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意蕴却十分丰富。虽然作者只选取了一个平凡的镜头:一家人散步,但一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的那种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本文,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学会品味文中感人的细节,优美的画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要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以小见大),并在写作中借鉴。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生命的珍爱) 3.品读一个精段(最后一段)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象征着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学习一种妙思 (1)本文寓理于事,一滴水见太阳,有情节,强调可读性;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五、比较阅读 教师引导:两篇文章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散步》是孝顺第一,《三代》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
六、小结: 1、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 。 2、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明确(3): 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南方的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争执): ①“我”劝母亲散步; ②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 ③然后写发生分歧——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④“我”决定委屈儿子; 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⑥结果: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 在哪里?)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2)这篇文章以《散步》为题好不好?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小组为单位讨论;标题拟好后,小组互相交流、评判,不求统一,鼓励创新) 比较阅读《散步》与课后“研讨与练习”所附《三代》,你认为哪篇文章更感人?(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板
书
设
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 ↑承上 散步—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 → 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 ↓启下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三、分析人物性格 感悟一种亲情 师生互动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用圈点法圈出精 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生互动 (4)朗读课文
明确1:“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从中也可看出这一家人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 明确2: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明确3: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明确4: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师生互动
1.快速默读
(1)扫除字词障碍
(2)用圈点法圈出精 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生互动
(4)朗读课文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2.作者为什么把“我” 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X重其事呢?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问题设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兴趣浓厚,活动积极;通过反复朗诵,品析赏读,学生学习鉴赏语言的能力,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命,学会关爱,勇担重任的情感价值观。
四、再读探究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2.品读一组奇字(体会它们的巧妙、精练) ——“分歧”、“决定”(大词小用,透露作者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的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挺”、“熬”(流露对生活的酷爱,对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2.作者为什么把“我” 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X重其事呢?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1.赏读一些美句(要求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 在哪里?) 师生互动 见上面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