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对策研究
摘要指出林权制度改革对禄劝县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村;生态恶化;治理;对策;云南禄劝
1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1958年之前,禄劝县的财政收支还有结余,由于发展工业经济对森林的过度砍伐,50多年来,全县的财政收支一直处于赤字状态。
当地98.4%的区域属于山区环境,没有林木作为财力支撑是造成长久贫困的根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施的“两山到户”,部分农民忽视了森林所带来的效益,将大量树木作为薪柴使用,以致山林再度经受了掠夺性乱砍滥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源渐渐变小甚至消失。
当前,由于林权制度改革的不彻底,导致目前山林植被的破坏性损害现象时有发生。
城郊的绿色山林在不断被开挖吞蚀,野生物种面临灭绝,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为项目的实现目标来思考,但生态效益评价反应了定性的抽象指标,往往在项目实施中流于形式而被忽略[1]。
人们在重视城镇人居环境绿化的同时,而广阔的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直未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我国的城镇率还比较低,农村面积较大,农村人口较多。
因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当前出台的林权制度改革不彻底,在过去“乡规民约”约束之下的山林环境,在改革中出现管理空白,农民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更重视可开垦山地的利用,而忽视了树木和丰富的林下野生物种[2]。
据调查,禄劝县有90%以上的农民拿到林权证后,首先考虑的是开荒种地,再在地中植树,使同等林地面积上的作物植被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极大降低。
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项目验收中,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其次是社会效益,最后才考虑到生态效益[3]。
山区最富足的农业发展资源是劳动力资源,长期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思想,农民向山林垦荒挖掘,过度依赖土地来维持生计,把山区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
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山区是水土最易流失的地域。
过去国家虽已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林业,但气候
变暖、地下水位下降、山坡越垦越荒的事实,使人们对逐年递增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和森林覆盖率”产生质疑。
而3次毁林运动的形成首因是制度不完善,政策出现盲区,导致毁林者有机可趁。
因此,笔者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应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强化以下措施。
(1)制订林权所有者的林产品评估标准和办法,使农民体会到拥有林权的重要作用,认识森林和林下资源的价值。
广泛扶持引导农民植树造林,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主力军作用[4]。
(2)在推行全域城镇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投资者的绿化成果列入项目投资预算成本和项目竣工验收管理。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需要来看,山区的自然地貌决定了最适宜发展的就是林业[5]。
因此,在山区倍加重视发展林业可以实现三大效益并举。
国家在扶持项目的资金使用方向上,应把绿化纳入扶持环节,将生态效益放在必要位置,严格控制不符合要求和标准的项目落地准入。
(3)植树造林应遵循“天时、地利、人和”,常抓不懈。
“天时”即抢抓冬夏种树时节;“地利”即使农村和城镇达到同样的绿化效果,并且山区最适宜的发展项目就是种树和林下产业;“人和”即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使政策引导与农民的意识水平相适应,改变目前在山区破坏原始植被发展林果业、借荒山植树造林之名毁林开荒、先毁天然林草再开荒种植林果的现象,逐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4)对保护原有树木正常生长的同时间种林木,发展林果产业。
对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一定数量和面积的所有权人给予以奖代补,对规模化植树造林的农民给予生活保障,形成制度并一贯坚持。
在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同时,尽快制订农民工工资标准,保障农民工合法、合理的收益,减轻农村土地对过剩劳动力的承载负荷,让山坡恢复植被,使农民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增收之路[6]。
另外,对毁林开荒者给予重罚,并制订更加严格的法律规定进行约束。
(5)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扎实推进沼气工程,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局面[7-8]。
4参考文献
[1] 刘艳菊.关于改善和解决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1-4.
[2] 叶红芳.促进甘肃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46(9):62-63.
[3] 黄和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3):180-183,187.
[4] 孙小锋.如皋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0(12):65-68.
[5] 马宏升.农村能源综合利用与生态农业建设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3(3):34-35.
[6] 刘冬芬.豫东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93-394.
[7] 魏炜,徐永生.关于霍邱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94-396,398.
[8] 曹幼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9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