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其中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如图所示。
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木槌敲击编钟使其振动发声
B.敲同一组编钟,通过改变钟的大小来改变音调高低
C.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
D.用不同力度敲响同一个编钟,响度相同
2.为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环境监督局联合城市建设局,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控制噪声,其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A.晚八点到早七点,工地禁止施工B.居民区周边植树种草
C.高架桥外侧增设隔音板D.给生产车间的工人配发防噪声耳罩
3.下列热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结气而成露”,露是液化形成的B.“凝气而成霜”,霜是升华形成的C.“滴水可成冰”,冰是凝华形成的D.“融雪自成溪”,雪是凝固形成的
4.下面对物理量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A.一节初中物理课的时间约为0.6h
B.一张试卷的厚度约1mm
C.房间的门高约2m
D.人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约10m/s
5.有甲、乙两支温度计,它们下端的玻璃泡的容积相同,内装液体都是煤油,甲玻璃管内径大,乙玻璃管内径小。
用它们同时测量一杯沸水的温度,观察两只温度计的液柱
()
A.甲上升较快B.乙上升较快
C.甲、乙一样快D.无法确定
6.小强特喜欢学习成语,他知道下列成语反应的情景与光现象有关,请你找出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成语()
A.海市蜃楼B.一叶障目C.坐井观天D.水中捞月
7.如图所示,是一束光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发生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所用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A.B.C.D.
8.在西安可以扫码乘坐公交车,只要下载长安通APP,注册后使用“长安通二维码”即可,扫码机通过扫描手机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如图所示,上半部分为长安通刷卡区,下半部分为二维码支付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维码位于扫码机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扫码机的摄像头相当于近视眼镜的镜片
C.二维码白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黑色部分反射所有色光
D.某次支付不成功,可能是二维码离扫码机摄像头太近,所成像太大超出识别范围
9.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百米赛跑比赛中,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
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10.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次序12345
物距u/cm5040302520
像距v/cm22243038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像会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
1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______产生的,它通过______传入我们耳中,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能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声音的______(填“音调高”或“响度大”)。
12.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用激光笔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现两个红点A和B。
(1)若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A点下移至A1,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____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观察到另一亮点B会移动到点______(选填“B1”或“B2”)。
(2)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2,应使水面______(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3.现在仍属于疫情高发时段,我们要严抓且不松懈,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出示绿色的健康码才能出入公共场所。
如图所示的二维码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光源;二维码上白色的区域会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所有色光。
14.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医护人员必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眼罩。
眼罩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这是由于________现象而形成的,水雾出现在眼罩________(“内侧”或“外侧”)。
15.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的运动而运动。
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甲醛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mm。
近视眼患者他看到物体的像是成在视网膜之______(选填“前”或“后”),他戴的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______0.05m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6.如图所示,用A、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___尺精密些,选用正确尺子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___________。
17.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球状物,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使建筑物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从而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下面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温度降低时,发生物态变化过程的图象是___________。
A.B. C.
D.
1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甲车的速度是____m/s;若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5,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______。
三、作图题
19.(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平面镜上时发生了反射,OB为反射光线,请在图中作出其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2)在图中的虚线框中画上适当的镜子。
四、实验题
2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小华又借来一个能够测量声源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最好填上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
A铜600.76
B铜600.89
C铜60 1.02
D铜800.76
E铜____________
F铜1000.76
G铁80 1.02
H尼龙80 1.02
I尼龙1000.89
21.江南农村有腌咸菜的习俗,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咸菜缸里的盐
水却没有结冰。
他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
为了验证
这一猜想,他向水中撒盐,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
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的状态、测量其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图
像,如图甲所示。
(1)从图像中你判断盐水结成的固体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
据是______。
盐水在凝固过程中,______热量;
(2)盐水凝固过程用了______min,在第25min时,物质处于______态;
(3)实验证实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______(选填“高”或
“低”);
(4)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
试
管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2.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明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_;
(2)下表是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由于粗心大意记错了一个实验数据,你认
为错误的数据是第______min时水的温度,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时间/min……891011121314……温度/℃……96979898959898……
(3)当水温升到90℃时,小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发现从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根据表格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23.在光现象的学习过程中,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竖直放在薄玻璃板的一侧,此时用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另一侧的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调整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______,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说明了______;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
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3)再拿一支外型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4)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_____(选填“A”或“B”),便于确定______的位置。
24.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6mm厚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较合适。
玻璃板在摆放的时候要与桌面______。
实验中选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把光屏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25.如图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___________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
这时的物距是___________cm,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立,缩小的实像,若使蜡烛向右靠近凸透镜,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______移(选填“左”、或“右”)。
(3)下表为小明做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分析数据,从第2次实验信息可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随着蜡烛燃烧得越来越短,它在光屏上的像逐渐向_____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表中第
___________次实验成像的原理相同。
实验序号物距/cm像距/cm成像情况
13020倒立、缩小、实
22424倒立、等大、实
32030倒立、放大、实
418 36倒立、放大、实
58正立、放大、虚
26.在“探究汽车行驶快慢”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照相机每隔0.4s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cm,照片中O到C的长度L=12.0cm。
(1)观察汽车行驶的频闪照片可知:OA<AB=BC。
由此可以得出汽车从O到C过程中,行驶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汽车从O到C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m/s。
(2)为了从表格的信息中计算出汽车从O行驶到C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①②部分补充完整:①______;②______。
照片中O到C的长度①②汽车的平均速度
L/cm v/m·s-1
12.0
(3)在如图(a)s-t图像中,①②③三条曲线能大致描述汽车从O到C整个运动情况的图像是______(填序号)。
(4)如图(b)是汽车“行车记录仪”中APP软件记录的一段时间内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汽车行驶得最慢的时刻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详解】
A.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同一组编钟的每个钟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用不同力度敲响编钟,响度不相同,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
A.工地禁止施工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故符合题意;
B.居民区周边植树种草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不符合题意;
C.高架桥外侧增设隔音板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故不符合题意;
D.给生产车间的工人配发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详解】
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正确;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错误;
C.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A.初中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一般是45min=0.75h,故A不符合实际;
B.人的头发的直径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00μm=0.1m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老师的身高在170cm左右,房间门的高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00cm=2m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4km/h=4×
1
3.6
m/s≈1.1m/s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5.B
【分析】
温度计的玻璃管内径越小,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其液柱升得越快。
【详解】
由于两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煤油,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煤油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
根据,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则内径小的液柱升得快些,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详解】
A .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 符合题意;
BC .一叶障目和坐井观天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C 不符合题意;
D .水中捞月是光的反射现象,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7.C
【详解】
ABD .图中折射光线是发散的,所用透镜为凹透镜,故ABD 不符合题意;
C .图中折射光线是会聚的,所用透镜为凸透镜,故C 符合题意。
故选C 。
8.D
【详解】
A .扫码机摄像头是凸透镜,与照相机工作原理相同,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二维码时摄像头和二维码之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A 错误;
B .扫码机的摄像头是凸透镜,相当于远视眼镜的镜片,故B 错误;
C .二维码白色部分反射所有色光,黑色部分吸收所有色光,故C 错误;
D .当二维码离扫码机太近时,所成的像太大,超出摄像头的识别范围,会导致支付不成功,故D 正确。
故选D 。
9.D
【详解】
A .测量跳远成绩时精确到1cm 已经足够了,可以选用分度值为1cm 的刻度尺来测量,故A 错误;
B .小明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是以自己为参照物,故B 错误;
C .因为在空气中光速比声速快,百米赛跑比赛中,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更准确,故C 错误;
D .1000m 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 ,小亮的成绩是240s ,则小亮的平均速度为
1000m == 4.17m/s 240s
s v t 则小明速度更快,故D 正确。
故选D 。
【分析】
(1)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详解】
A.由表中实验3的数据可知
u=v=30cm
此时u=2f,f=15c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当u=2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当v=24cm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1.振动空气响度大
【详解】
[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空气,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给学生的。
[3]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能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说明老师的声音很大,即老师声音的响度大。
12.顺时针B1上升不变
【详解】
(1)[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1处,则反射光线偏离法线,反射角增大,入射角也需增大,所以入射光线应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
[2]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会相应增大,因此,会观察到另一亮点B会上升,移动到点B1。
(2)[3][4]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角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2点作OB的平行线即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会发现入射点应右移,即欲使B 点下移至B2,水面需上升。
13.不是反射
【详解】
[1][2]二维码自身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二维码上白色的区域会反射所有色光。
14.液化内侧
【详解】
[1]眼罩的玻璃片常常模糊不清,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由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人体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形成的,故在眼罩的内侧。
15.前大于
【详解】
[1]近视眼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变厚,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更明显,物体的像是成在视网膜之前。
[2]近视眼患者戴的是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凹透镜的四周的厚度要比中间的厚度厚,故这种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大于0.05mm。
16.A 2.20cm
【详解】
[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由刻度尺A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正确读数是2.20cm。
17.熔化凝固 D
【详解】
[1][2]小颗粒球状物非晶体材料能起到调温的作用,是因为在温度升高时,熔化吸热,使室温不升高;当温度降低时,凝固放热,使室温不下降。
[3]A.图像表示的是晶体的熔化图象;
B .图像表示的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C .图像表示的是晶体的凝固图象;
D .图像表示的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故选D 。
18.12:5
【详解】
[1]甲车的速度为 8m =4m/s 2s s v t ==甲甲甲 [2]乙车的速度为
4m =1m/s 4s
s v t ==乙乙乙 丙车的速度为
4m/s v =丙 乙和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5,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34m/s 1251m/s 5
t s t s s s v v v v ⨯====⨯乙
乙丙乙乙丙乙丙丙丙
三、作图题
19.(1);(2)
【详解】
(1)[1]过入射点O 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则反射角为30°,由光的可知入射角也为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右侧画出入射光线。
(2)[2]由图可知,水平的平行光线经过镜子后竖直向下传播,光线的传播方向改变了90°,则镜子为平面镜,如图。
四、实验题
20.A B C A D F 80 1.02
【详解】
(1)[1][2][3]根据控制变量法,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故选A、B、C。
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
(2)[4][5][6]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时,应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应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
(3)[7][8]如果验证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选择E、G、H对比可知,表格应该填入与铁、尼龙的数据相同,即80、1.02。
21.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放出10固低变多
【详解】
(1)[1][2]盐水结成的固体是晶体,依据是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不变,图像中该物质10min到20min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3]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变。
(2)[4]晶体凝固过程从10min开始,到20min结束,共用了10min。
[5]在第 25min时,凝固已经结束,物质处于固态。
(3)[6]水的凝固点是0C,题中甲图的凝固点是2C
-,盐水的凝固点变低了。
(4)[7]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C,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C
-,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盐冰水混合物中时,冰水混合物会放出热量,则冰会变多。
2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12 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没有加盖或水质量太多等98℃
【详解】
(1)[1]温度计使用时下方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触容器底和壁,明显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2][3]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通过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开始水已经沸腾,温度应保持98℃不变,但是第12分钟温度低于98℃,这是一组错误数据。
(3)[4]由图可知,烧杯没有加盖,会向空气散热,加热时间变长,同时水质量大也会导致加热时间变长。
[5]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98℃不变,也就是此时水的沸点是98℃。
23.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大小相等等效替代法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前面反射 B 像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求玻璃板竖直放置,当玻璃板未竖直放置时,玻璃板另一侧的蜡烛B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2]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未点燃蜡烛替代点燃的蜡烛的像,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
[4]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5][6]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
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的前面,通过光的反射原理来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7][8]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实验观察,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4.垂直大小不能虚
【详解】
(1)[1]当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距离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个像,使实验简单化,避免因为玻璃板后导致的重影对实验产生影响,所以选择3mm的玻璃板。
[2]为了能使像和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实验中应使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3]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4][5]光屏能可以承接到的是实像,承接不到的是虚像,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5.光屏 30.0 倒右 12 上 5
【详解】
(1)[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2][3]由图知道,物距是30.0cm,像距要小于物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若使蜡烛向右靠近凸透镜,物距减小,像距变大,所以光屏应该向右移动。
(3)[5]由表格中的数据知道,当u=v=24cm时,成的是等大的实像,则
u=v=2f=24cm
所以焦距f=12cm。
[6]随着蜡烛的燃烧,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所以像会向上移动。
[7]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其应用是放大镜,所以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表中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