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同步练习)1.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新政”期间,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该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无障碍
C.国家经济政策具有随意性D.民族工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允许地方自招军队,军饷也由地方自筹,直接带兵的大员由地方推荐,交中央政府任命,因而也就直接听命于地方。

由此可见()
A.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B.中央统兵大权下移到地方
C.清朝的选官制度发生变化D.政府统治根基已严重动摇
3.1862年,恭亲王奕䜣奏准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

初仅有10余人入学,且这些学生的家庭无一例外受到了亲戚同乡的歧视,甚至有人同他们断绝关系。

这表明()
A.太平天国冲击了清政府统治B.鸦片战争加深民族危机
C.中国的近代化尝试效果显著D.洋务运动推行遭遇阻力
4.1888年,北洋水师宣布成军后,清廷即停止拨款购船;1891年,又停拨器械弹药款项,致使北洋水师“近八年未曾添一新船,所有近年外洋新式船炮,一概乌有”。

据此可推知()
A.晚清军事近代化受制于国家困境B.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D.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5.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教育只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

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为国家所用,如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A.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和普及B.正在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
C.教育体制已发生根本改变D.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
6.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淮系官僚龚寿图接办后,出台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把以前投资的“老股"股金一律七折计价,并限期加价,逾期不办者则旧股票作废。

这一要求虽经调解暂时缓和,但不久织布局又告亏空,龚寿图还是力图将损失转嫁给股东。

商人们不得不认为:“中国尚无商律,亦无商法,专制之下,各股东无如之何。

”这一现象()
A.加剧了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B.加速了中国的法治建设
C.改变了国人守旧的经商观念D.迟滞了经济近代化进程
7.左宗棠认为:“今幸闽厂工匠自能制造,学生日能精进,兹事可望有成。

再议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借资学习,互相考证,精益求精,不致废弃,则彼之聪明有尽,我之神智日开,以防外侮,以利民用,绰有余裕矣。

”这说明洋务派()
A.力举废除传统教育体制B.认识到留学教育的必要性
C.竭力倡导创办民用企业D.主张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8.在《资政新篇》里,洪仁玕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称英国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美国“礼义富足”。

他提议与各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允许外国科技人员来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不准其干涉中国内政。

这表明他()
A.对太平天国丧失信心B.赞赏西方工业文明
C.过度美化西方侵略者D.幻想依靠列强反清
9.“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这场革命”()
A.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引起了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C.拉开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0.1874年以后,多数洋务派以日本为假想敌,主张筹建海防,如李鸿章认为“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

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这反映出当时()
A.洋务运动领域的扩展B.中日民族矛盾尖锐
C.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D.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11.1851年,为了应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巨额军费造成的财政危机,清政府令新兴的湘、淮军“就地筹饷”.并下旨各省“所有该部岁拨京饷,著准其本年为始,归人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律酌拨”,规定督抚每年向中央缴纳额定数量的白银。

这一做法()
A.缓和了满汉地主间的矛盾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C.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D.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1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惨败,时人评价:“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

”材料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队纪律败坏B.军队人数过少
C.军事体制落后D.指挥系统失调
13.轮船招商局在成立之初,由买办商人唐廷枢等主持局务,面向社会招募股份。

1883
年后,革新了企业管理制度,“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从此官方款项和外国借款在招商局总资产中的比例显著上升,且除“轮船之外,不准分做别事”。

据此可知()
A.实业救国备受封建势力打压B.洋务运动中官商矛盾不可调和
C.传统经营模式制约企业发展D.近代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制约14.1875年底,左宗棠获得慈禧授权,任命胡雪岩作为代理人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所借款项用于支付西征军(湘军)的军饷和向德国购买军火。

1879年底,当最后一笔借款达成后,汇丰银行故意向李鸿章集团泄漏借款内幕,朝廷随即查办胡雪岩。

不久以后,左宗棠、胡雪岩相继去世,左、李之争以李鸿章集团最终胜出。

由此可知()A.汇丰银行利用贷款对清政府进行控制和掠夺
B.左宗棠收复新疆巧妙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慈禧趁机打击了洋务派强化了中央政府权力
D.李鸿章集团的势力将一家独大再无竞争对手
15.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

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

”这意味着()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时期的郭刘之辩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向各方征集兴办洋务“求强”的意见、方法与谋略。

时任地方官员的郭嵩焘积极响应,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同时把奏折给同僚刘锡鸿看,请他评论。

刘锡鸿也把此事记录了下来。

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策,其末在商贾。

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一节也。

故先欲通商贾之气…(洋人)以保护商贾为心,故能资商贾之力以养兵…盖洋人皆有保护商贾之心,而于地方官多所捍格,此即因其意所向利导之者也。

(西方各国的轮船、铁路等,主要是商人制造,经济实力在商人而不在国主,政策起着调控作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折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

洋人所谓国主,无异乡里中之首事;所谓官,无异乡里中之富室大家。

国主由公众举,畀以一定分禄,承办一国之事,而不能专断其事,遇事则集富室大家及一国之众而公议之。

…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
士农工商品流各派。

涣汗(帝王的圣旨、号令)颁而八方罔不承听,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

中国制治必须朝廷操利权。

利不足操朝廷之权,然后可冀效诚于商贾;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论时事书偶笔》
(1)比较两人的观点,其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视角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郭刘之辩。

17.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最仇视的,是我们的政府形式。

满大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自由的原则籍着我们的榜样的力量进入这个帝国,接踵而至的将是这个“奉天承运”的王朝的末日,以及他们借助盘剥和暴政而自肥的寄生生涯的终结……由于没有现代海军军衔制度,进而导致集体凝聚力的缺乏……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武器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支开来的欧洲军队的战利品。

——美·薛斐尔(时任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致萨金特公开信》(1882年)材料二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
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材料三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

……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吴永(曾任李鸿章幕僚)《庚子西狩丛谈》材料四(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

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

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1)根据材料分析,对于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材料分别作了怎样的阐述以及作者有什么主观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对于同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形成不同的见解?你认为对历史事件的进行解释和评价应坚持哪些原则?
参考答案:
1.A2.B3.D4.A5.B6.D7.B8.B9.B10.D11.C12.C13.C14.B15.B 16.(1)差异:郭认为西方富强源于其本身制度的优越,主张学习西方,尤其重视保护商贾;刘认为英国的制度不及中国,反对学习西方,应当抑制商人。

(大意相近即可;有其他合理内容酬情给分)
(2)认识:从作者视角看,两人都立足于维护清朝统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两人分别对西方的商业政策和政治制度有一定的描述,有助于开阔国人视野。

从史料价值看,两则都是当事人的记载,属于原始的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洋务运动时期士大夫的思想,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7.(1)材料一认为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不认同西方政治制度;为侵略服务(准备侵略)
材料二认为是没有整饬伦理纲常;反对改革
材料三把洋务运动的失败归结为各种势力的掣肘;推卸失败责任。

材料四将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归结为“中体西用”。

主张变革政治制度。

(2)原因: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立场不同、主观动机、掌握信息的程度、评论者的研究水平等。

原则:历史解释应坚持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的历史;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