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边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2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28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7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观察下表,按照古代中国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应是
A. 三哥
B. 四哥
C. 大哥
D. 二哥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周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统治秩序正常运行,实行了宗法制。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包括两点内容:嫡出、长子。

三哥是正妻所生第一子,故A正确。

B、C和D都不是嫡长子,排除。

【点睛】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要牢牢把握继承大位的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嫡出,妾的孩子不行;长子,女孩不行,如长子身故,由次长子继承,以此类推。

除宗法制外分封制、礼乐制度也是掌握的重点。

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
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等级森严
C. 皇帝独尊
D. 皇位世袭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等级森严的信息,排除B;根据题干“一月古时本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是为了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皇位的继承制度,排除D。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等待中正官评定品级
B. 参加科举考试
C. 投笔从戎戍边
D. 投做官吏幕僚【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隋唐以后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是参加科举制度,故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等待中正官评定品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特点;C选项错误,投笔从戎不是隋唐后知识分子入仕的主要途径;D选项错误,担任官吏幕僚不是隋唐之后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4.中国古代长期稳定性引起来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关注:“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此处所说的“精神文明”应该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B. 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C.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D.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大一统局面实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制度维
护了社会的稳定,故选A。

B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宗法家族观念对维系家族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家族观念也容易导致分裂,C项错误;D从属于中央集权体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意义
【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1)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3)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有学者研究认为,设立陪审法庭的做法“恐怕是雅典民主制度最重要的一点”。

支持其观点的依据是
A. 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B. 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
C. 陪审法庭成员以部落为基础
D. 低等级公民参与其中可以领取津贴
【答案】B
【解析】
【详解】陪审法庭的作用是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垄断的局面,有利于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故B 项正确;实行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也是弊端之一,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陪审法庭成员以公民为基础,故C项错误;领取津贴是伯里克利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6.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

其中错误的场景是( )
A. 场景一: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B. 场景二:原告,罗马帝国公民;被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C. 场景三:原告,奴隶;被告,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D. 场景四:原告,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新征服地区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答案】C
【解析】
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实行的是万民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但奴隶不是自由人,不属于罗马公民,所以没有政治权利。

故C项错误。

7.2017年6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国家元首身份主持议会新开幕仪式,并在由首相特雷莎·梅团队拟定的演讲中,列出新一届政府未来两年的立法和政策框架。

女王开宗明义指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在“脱欧”时确保能达成最好的协议。

据此可以看出英国女王
A. 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B. 可以直接任免政府首脑
C. 能够干涉国家政治生活
D. 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英国女王演讲的内容是由首相团队拟定的,她只是履行必要的程序,反映出英国女王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故选D。

英国国王没有实权,对于政府首脑任命只是形式上也不能干涉国家政治生活,故A、B和C项错误。

8.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有承继又有发展,可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 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
B. 英国君主立宪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C. 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
D. 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安常守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美国并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英国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

代议制的核心不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而是公民如何行使权力。

代议制不是对古代文明的安常守故而是既有承继又有发展。

所以本题答案只能选择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名师点睛】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
(1)西方代议制普遍特点:属于间接民主,既要求政府对民众负责,又使它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2)英国代议制民主的特点:是一种间接民主,具有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
由度。

9.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

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
A. 议会政治、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联邦制度
C. 君主立宪、参众两院
D. 责任内阁、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建国后建立了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不同,故B和C不符合题目意思,排除。

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而美国没有实行,故排除D。

英美代议制的共同点是议会拥有立法权,说明美国的制度“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1787年宪法中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这是美国的“创造”,故选A。

10.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直中要害,并提供根治的办法,不管大家是否一致赞成,这种做法将给大会带上明智和尊严的印记”。

美国l787年宪法为弥补“缺陷”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
A. 确立并不断完善民主共和制
B. 贯彻三权分立的原则
C.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D. 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美国的1787年宪法。

根据“华盛顿希望制宪大会抓住《邦联条例》的缺陷”可知,华盛顿首先希望要克服的是邦联体制的缺陷。

所以针对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问题,美国1787年宪法是将美国的邦联体制转变为联邦制,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进行了合理划分。

民主共和制属于政体形式,与国家组成形式无关,故排除A项;三权分立是权力构建的原则,不能解决邦联制的缺陷,故排除B项;总统的产生方式与国家组成形式无关,故排除D项。

故选C。

11.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

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是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
C. 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斗争此消彼长,其社会根源在于封建残余势力和共和派斗争激烈,而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故B 项正确;启蒙思想是在17、18世纪进入到繁盛阶段,故A项排除;法国最终确立的是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涉仅是宪法更换的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社会根源,故D 项排除。

12.“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 德国议会权力不受皇帝限制
B. 德国议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
C. 德国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
D. 德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故D项正确;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德国议会受皇帝的限制,故A项错误;德国政府由皇帝任命,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军国主义传统,故C项错误。

1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答案】A
【解析】
以夷制夷是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夷制华是请政府利用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华制华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故A正确;其他三项顺序颠倒。

点睛:《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

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

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4.下列条约中,均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条款的有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瑷珲条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均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条款,故①③正确;《天津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瑷珲条约》只有割地的条款,故②④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均有割地、赔款、开埠通商条款”是关键信息。

15.有一位学生对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了以下一些连线,其中正确的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割占台湾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故BD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故C项正确。

16.IQ无限是一项益智类游戏,其规则是根据所提供四个提示,猜答案,每一个提示都与答案有关系。

例如“自称、始祖、楚国、脏话”答案就是“老子”。

下面一组IQ无限“南京条约、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五国机制”,答案是
A. 北京
B. 宁波
C. 上海
D. 广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映的“IQ无限”的游戏规则可知要寻找《南京条约》、八•一三事变、五四运动、五国机制四者之间的共同涉及的地点,《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八一三事变是指1937年8月13日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已久地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19年6月初,上海成为五四运动的运动中心,五国机制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因此这些都与上海有关,故C项正确;北京不符合《南京条约》和八•一三事变,故A项排除;宁波不符合八•一三事变,故B项排除;广州不符合八•一三事变,故D项排除。

17.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 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 《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C. 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 《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平等的许诺”指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等分地的许诺,但由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再加上战争的不断而流于空想没有实施,所以导致“贫民失望”,故D 项正确;金田起义、定都天京与“平等的许诺”无关,故AC项排除;《资政新篇》没有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排除。

【点睛】“平等的许诺”是关键信息。

18.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资本家预言:“中国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应不上了。

”但这个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了。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的通商口岸少,关税税率高
B. 中国不习惯用洋货
C. 中国人民过于贫困,购买力太低
D. 中国的自然经济起了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中国倾销商品的梦幻最终破灭的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对来自市场的洋货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并不是由于中国通商口岸少和不习惯用洋货,故排除A、B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下,中国人民的购买力确实不足,但这个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C项;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的自然经济的抑制,故选D。

19.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A. 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 永安封王建制
C. 创立拜上帝教
D. 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变乱后,洪仁玕主持大局,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由洪秀全在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做出的,此时洪仁玕在香港,排除。

【点睛】“洪仁玕”是解题的关键。

20.“扶清灭洋”口号,反映的中国社会实质问题是
A.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B. 清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矛盾缓和
C. 义和团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认识不清
D. 义和团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扶清灭洋”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错在“缓和”;“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故C项错误;“扶清灭洋”口号反映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排除。

21.近代历史学者蒋廷黻在谈到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材料中的“为福”是指这些条约的签订
A. 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B. 加强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
C. 使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D. 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加快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故D正确。

A和C属于条约对于中国“祸”的影响,排除;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并不是材料的主旨,B错误。

22.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写道:“过去,人们是在人人都是兄弟,并力斩邪除妖,建立人间天国的号召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这种号召在太平天国领袖集团的分裂和相杀中黯然失色了。

过去,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治和革命思想是以宗教的语言表达出来,自经天京大变乱后,这些宗教的语言也不能不丧失其魅力了。

”在他看来
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B. 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标志
C. 天京变乱动摇了太平天国革命信仰
D. 太平天国运动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过去,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治和革命思想是以宗教的语言表达出来,自经天京大变乱后,这些宗教的语言也不能不丧失其魅力了”可知经过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的革命信仰已经被动摇,因此C选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天京变乱使得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动摇,并非主要体现太平天国具有宗教色彩,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无法体现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动摇的材料主旨,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天京变乱对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动摇,并未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受封建思想影响。

23.1894年10月,西方某报刊发表评论:“日本是披着文明皮面带着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已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上述评论的是
A. 在丰岛海面日军不宣而战进攻清军
B. 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
C. 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
D. 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

在丰岛海面日军不宣而战进攻清军标志着黄海海战的爆发,是两国之间的战争交锋,故排除A项;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是清政府,故排除B 项;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但与之相比,在旅顺屠杀和平居民更能体现日本的野蛮真面目,故排除D项。

故选C。

24.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们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可以看出,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署《马关条约》,接受割地和赔款的苛刻条款。

故答案为D项。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国家包括日本,但主要是西方国家,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发动的,排除C项。

25.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 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
B.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 使中国的大门被打开
D. 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

C是鸦片战争影响;B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是人民群众与“洋教”的矛盾激化,D错误。

26.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地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此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八大王王王在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发战争后,19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项正确;《南京条约》只与英国签订的,故A项排除;《马关条约》只与日本签订的,故C项排除;《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D项排除。

【点睛】“八大王王王在上”是关键信息。

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由此可见,《临时约法》确立的是
A. 责任内阁制
B. 总统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联邦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为限制袁世凯权力,《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因此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临时约法》确立的是责任内阁制,故答案为A项。

《临时约法》没有确立总统制,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临时大总统”来看,不保留君主,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联邦制是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D项。

【点睛】由于当时受南北议和的影响,革命党人非常清楚临时大总统职位将由袁世凯继任,因此《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

在国家政权体制问题上,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在此之前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授予总统较大的权力。

但在《临时约法》中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总理分割了总统的一部分权力,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削弱。

28.“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说,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

”梁启超认为
A. “二十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
B. 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
C. 日本全面侵华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
D.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