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语文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考前45天大冲刺卷
语文(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
这种典
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
印度的《吠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
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
在
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
也具有“元典”性质。
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
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
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
元典的这种超越性
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
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
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
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
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
大的启迪功能。
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
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
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
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
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
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
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
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
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
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
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
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
“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
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
刻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
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
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
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
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
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
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
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
以启示。
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
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
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
良药。
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
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
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
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
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
峻思考。
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
的逻辑性。
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
了对比。
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
解决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
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
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
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
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的思路,以至“返其初”
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
D.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
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
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
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
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
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
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
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
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
创新不是告别传
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
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
而设计的主要任务
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
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
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
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
手艺人是
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
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
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
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
泥塑。
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
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
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
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
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
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
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
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
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
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
萎缩。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
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
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
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B.手艺人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
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大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
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适应当代生活需求,
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
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
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6.你认为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
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
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
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
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
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
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
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
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
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
先生躲走了。
”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荷枪实
弹的卫兵横枪挡住。
那人说:“我找张总督。
”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
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
你又不让我进门。
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
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
”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
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
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
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
”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
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
”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
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
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
”张
总督又好气又好笑地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
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
”朱
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
把你的兵将一满
派来也不够。
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
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
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
张总督追
上来再次相劝。
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
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
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
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
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
大吃大嚼起来。
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
吃罢喝了
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
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
”朱先生又放
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
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
”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
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
又要牵马驮送。
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
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B.朱先生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将他放
在典型环境中,主要采用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来凸显其性格。
C.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丰富了人物性格,也强化了“赞美知识分子心存百姓、勇于担当”的作品主题。
D.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是个读书人,他的语言多为书面语,文雅而古朴;张总督是带兵的军人,他的语言多为口语,直白且随意。
8.文中的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概括分析。
(6分)
9.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炳,其先平湖人。
祖墀,以军籍隶锦衣卫为总旗。
父松,袭职,从兴献王之国安陆,选为仪卫司典仗。
世宗入承大统,松以从龙恩,迁锦衣副千户。
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
锦衣事。
世宗始生,松妻为乳媪,炳幼从母入宫中。
稍长,日侍左右。
炳武健沉鸷,长身
火色,行步类鹤。
举嘉靖八年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
松卒,袭指挥佥事。
寻进署指挥使,掌南镇抚事。
十八年从帝南幸,次卫辉。
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
帝自是爱幸炳。
屡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
帝初嗣位,掌锦衣者朱宸,未久罢。
代者骆安,继而王佐、陈寅,皆以兴邸旧人掌锦衣卫。
佐尝保持张鹤龄兄弟狱,有贤声。
寅亦谨
厚不为恶。
及炳代寅,权势远出诸人上。
未几,擢署都督佥事。
又以缉捕功,擢都督同知。
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
又能得阁臣夏言、严嵩欢,以故
日益重。
尝捶杀兵马指挥,为御史所纠,诏不问。
言故暱炳,一日,御史劾炳诸不法事,
言即拟旨逮治。
炳窘,行三千金求解不得,长跪泣谢罪,乃已。
炳自是嫉言次骨。
及嵩与
言构,炳助嵩,发言与边将关节书,言罪死。
嵩德炳,恣其所为,引与筹画,通赇赂。
后
仇鸾得宠,陵嵩出其上,独惮炳。
炳曲奉之,不敢与钧礼,而私出金钱结其所亲爱,得鸾
阴私。
及鸾病亟,炳尽发其不轨状。
帝大惊,立收鸾敕印,鸾忧惧死,至剖棺戮尸。
炳先进左都督,录擒哈舟儿功,加太子太保。
以发鸾密谋,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岁给
伯禄。
三十三年命入直西苑,与严嵩、朱希忠等侍修玄。
三十五年三月赐进士恩荣宴。
故事,锦衣列于西,帝以炳故,特命上坐,班二品之末。
明年疏劾司礼中官李彬侵盗工所物料,营坟墓,僭拟山陵,与其党杜泰三人论斩,籍其赀,银四十余万,金珠珍宝无算。
寻
加炳太保兼少傅,掌锦衣如故。
三公无兼三孤者,仅于炳见之。
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
民间铢两奸。
富人有小过辄收捕,没其家。
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势
倾天下。
时严嵩父子尽揽六曹事,炳无所不关说。
文武大吏争走其门,岁入不赀,结权要,周旋善类,亦无所吝。
帝数起大狱,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以故朝士
多称之者。
二十九年卒官。
赠忠诚伯,谥武惠,祭葬有加,官其子绎为本卫指挥佥事。
隆
庆初,用御史言,追论炳罪,削秩,籍其产,夺绎及弟太常少卿炜官,坐赃数十万,系绎
等追偿,久之赀尽。
万历三年,绎上章乞免。
张居正等言,炳救驾有功,且律非谋反叛逆
奸党,无籍没者;况籍没、追赃,二罪并坐,非律意。
帝悯之,遂获免。
(节选自《明史•陆炳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B.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C.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D.夜四更/行宫火/从官仓猝不知帝所在/炳排闼负帝出/帝自是爱幸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也有参
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
B.会试: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解元”。
C.伯:爵位,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表
现之一。
D.三孤:三孤是指周成王时立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是三公的副职。
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
明清无固定员额,而作为荣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炳身形伟岸、为人凶狠。
他健壮沉稳,像鸷鸟一样凶猛,身高面红,走路有如鹤步。
B.陆炳结交权臣、为非作歹。
他讨得内阁大臣夏言、严嵩的欢心,曾经捶杀了一位兵马指挥,皇帝居然没有过问这件事情。
C.陆炳不畏权势、揭发李彬。
司礼监宦官李彬侵占盗走工所的物料,营建坟墓,超越规制,遭陆炳揭发,李彬与同党杜泰三人都被处死。
D.陆炳折节有礼、照顾良善。
他对因皇帝制造大案要案而受牵连的人多方保全,对士大夫也很有礼,不曾陷害过一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炳骤贵,同列多父行,炳阳敬事之,徐以计去其易己者。
(5分)
(2)故事,锦衣列于西,帝以炳故,特命上坐,班二品之末。
(5分)
15.两首诗都以虚写称妙,试从“虚”的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察觉的缓慢移动的状态
(2)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由困境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美食博主李子柒以拍摄古风美食短视频而出名,日前她被《中国新闻周刊》评选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
获选理由是:她把中国人传统而的生活方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