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肺癌组织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炎性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95510fbfab069dc50220139.png)
预处理的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
万方数据
生理叠堂进星2Q鲤生箜塑鲞筮≥魍
是一种血管生成因子,目前发现的Ang家族共有4
改善EPCs的功能。Yamaguchi等旧1对无胸腺、后肢 缺血的裸鼠局部注射SDF.1,同时给以EPCs移植 术。结果表明,给以SDF.1后局部EPCs数量增加, 缺血组织毛细血管的密度也明显增加。此研究提 示,SDF—l可能通过增强EPCs的迁移来提高缺血组 织新生血管的形成能力,同时也削弱了EPCs的调 亡。刘锐等p1研究了细胞因子对淋巴管内皮祖细 胞(1ymphatic
endo出elial growth
来源于骨髓,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一定因 素刺激下(如组织缺血释放的生长因子或细胞因 子)能够动员到外周循环,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并 参与血管修复或血管形成。一些能够改善内皮细胞 功能并提高NO活性的因素如他汀类药物、促红细 胞生成素等具有促进EPCs动员的作用。相反,有 些心血管危险因素能降低循环EPCs的数量或减弱 其功能,例如:血管紧张素Ⅱ、高血糖、高胆固醇、氧 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炎症因子C一反应蛋白(C—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降低外周血中EPCs的分化、存活和促血管生成功
能,其机制是通过降低EPCs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 酶(eNOS)mRNA的表达,所以EPCs诱导的血管发 生依赖于NO的合成与释放。Suh等又发现p J,用 一定浓度的人重组CRP与EPCs共同孵育,可明显 降低EPCs和内皮细胞层的黏附,抑制VEGF诱导的 EPCs的迁移,这与CRP降低eNOS的表达,从而降 低NO的合成与释放有关。另外有研究者认为,As 等心血管疾病的典型病理生理特征是高水平的活性 氧自由基(reactive
循环内皮细胞检测与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
![循环内皮细胞检测与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044d30580216fc700afd95.png)
因导致遗传学改变 ;4 ( )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融合。
四 、E sC P 与肿 瘤 的关 系 C C 、E s
1 血管生成是实体 肿瘤生长及转 移过程 中的决定 环节
、
CC E s的发 现 及 意 义
早在 2 0世 纪 7 0年 代 才 提 出 C C E s的 概 念 。 目前 认 为 C C 数 量 的 变化 可 反 映血 管 内皮 受 损 的程 度 , 在 正 常 人 外 Es 它
周血 中数量极少 , 而在机 械性损伤 、 炎症 、 免疫应答 、 感染 、 肿 瘤形成和心血管等疾病其数 量明显增 加… 。C C 在 实体肿 Es 瘤患者外周血数量明显高于正 常人 , 进展 期患者较病 情稳定 患者 C C数 量 明 显 升 高 E 。C C 可 以作 为 肿 瘤 血 管 生 成 及 E 2 ] Es
V G R2等 ) 在 C C 逐 渐分化 、 EF. , Es 成熟 过程 中其免疫表 型存
在 部 分 缺 失 的 现 象 ( C 13缺 失 ) 如 D3 。 2 C C 的粘附机制 Es 细 胞 因子 、 肿瘤 坏 死 因子 一 ( N 一 仅 T F
)凝血酶和 内毒素等肿瘤细胞分泌物和系统调节 因子能够 、
定 的 。然 而 在 非 霍 奇 金 淋 巴瘤 、 髓 瘤 、 慢 性 白 血 病 、 髓 骨 急 骨 增 生异 常综 合 征 的 患 者 中 , 现 C C 与 肿 瘤 细 胞 有 着 类 似 发 Es
关 。C C 作 为一种有用 的监 测肿瘤血 管生成 及抗血 管生成 Es 疗效指标 , 其表型 的确定及检测方法 的标准化尤为重要。
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_袁红丰
![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_袁红丰](https://img.taocdn.com/s3/m/a01fb87e01f69e3143329422.png)
内皮祖细胞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袁红丰 裴雪涛(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北京100850)摘要 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取材和动员方便,能在体外扩增并能定向分化成功能性内皮细胞,在修复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治疗临床肢体缺血、冠状动脉疾病、脑中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形成能力,定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以及作为基因治疗导向载体和靶细胞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血管再生学科分类号 Q462 尽管心血管医学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但心脑血管疾病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之一。
2001年9月1日世界心脏联合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上宣布,目前全世界每死亡3个人,其中就有1个人的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
实验资料表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存在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 ogenitor cells,EPC)。
因为EPC在血管再生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其自发现之日起即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一、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骨髓、外周血和脐血中刚分离出来的细胞是圆形小细胞,其中含有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后贴壁形成一层梭形内皮祖细胞,最后才变成成熟的梭形内皮细胞。
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可观察到血管移植物表面CD34+/KDR+内皮祖细胞经历了从球形经过阿米巴样的形态最终变成扁平细胞的过程。
内皮祖细胞与成熟内皮细胞都具有一些相同的表面标志,包括CD34、KDR(即flk-1,又称VE GFR-2)、Tie-1、Tie-2和VE-钙粘素(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所以不能用这些标志来区分这两种细胞。
从循环血中区分开这两种细胞更困难,因为造血干/祖细胞也具有上述表面标志。
CD133,即AC133,是一个新发现的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标志。
实验证实分化成熟的内皮细胞不表达CD133(Peichev.2000)。
帕唑帕尼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帕唑帕尼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fd4f9bb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8.png)
帕唑帕尼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李崴;刘伟;尤嘉琮;周贵明【摘要】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不可或缺的过程,帕唑帕尼(Pazopanib)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通过抑制对肿瘤供血的新血管生成而抑制肿瘤.有研究发现,Pazopanib可通过调节Raf-MAPK/ERK(MEK)-ERK通路抑制肿瘤,也可直接作用于小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B-raf基因.Pazopanib可抑制肝癌DU-145和HRC-45细胞的增殖.Pazopanib已被证实适用于肾细胞癌、软组织肉瘤、上皮性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和一些恶性血液病等的治疗.在本文中对Pazopanib的临床前研究进行综述和回顾,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参考.%Angiogenesis is a process of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tumor, indispensable, pazopanib is 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blood supply to the tumor angiogenesis and tumor suppression. It is found that Pazopanib can inhibit tumor by regulating Raf-MAPK/ERK (MEK) -ERK pathway, and also can be directly acting on the B-raf gene of mouse sarcoma virus oncogene. Pazopanib can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DU-145 and HRC-45 cells in liver cancer. Pazopanib has been proved to be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soft tissue sarcoma,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d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some malignant hematological diseases. In this article,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Pazopanib is summarized and review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rther clinical research.【期刊名称】《药品评价》【年(卷),期】2015(012)014【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血管生成抑制剂;肿瘤;帕唑帕尼【作者】李崴;刘伟;尤嘉琮;周贵明【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肺癌研究所,天津市肺癌转移与肿瘤微环境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目前,癌症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之一,虽然手术、化疗、放疗等癌症的治疗手段有了较大进步,但其疗效已经遇到瓶颈[1]。
内皮祖细胞作为干扰素基因载体的体外抑瘤实验
![内皮祖细胞作为干扰素基因载体的体外抑瘤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28602dec1c708a1284a44ec.png)
情 况 良好 , 体外实验 中表现 为抑制肿瘤细胞 的生长 , 可作为免疫性基因载体开展进 一步的研 究。
W N o g A GH n ,
』 h npn , , i - n ,G O X —o g L Ynyn Q inh i B I nz v C u -i 日 Jn f g A ud n , i—i G g ge g, UJa —u , A — ,
G i , E hn, O n Y N o gpn .T e pui R sac et eaoac o a 3 2H si l u— Z NGZ e L U Mi , A G Y n -i g hr et e r C ne o p tcr n m , 0 opt a c e h rfH i a
・
68 ・ 2
2 2年 8月 第 1 01 7卷 第 8期
C ie eCiia c l ̄ Au 0 2. 1 1 N . hn s l clOn oow. g2 l Vo. 7. o 8 n
内皮 祖 细 胞 作 为 干 扰 素 基 因载体 的体 外 抑 瘤 实验
10 3 北京 解放 军第 3 2医院肝 脏肿 瘤诊疗 与研 究 中心 00 9 0 王 敛 ,王春 平 ,毕京峰 ,高旭 东,陆荫英 ,曲建慧 , 白文林 ,许 桂林 ,曾 珍 ,楼 敏 ,杨 永平
【 关键词 】 内皮祖细胞 ; 干扰素 ; 肿瘤 ; 腺病毒
中图 分 类 号 : 7 — R 3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4 0 2 1 )8— 6 2— 4 10 0 6 (0 2 0 0 8 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肺癌的相关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肺癌的相关性](https://img.taocdn.com/s3/m/7e9dbacd58f5f61fb7366684.png)
摘 要 : 瘤 生长 依 赖 于 新 生 血 管 的形 成 , 瘤 血 管 生 成 及 侵 袭 是 肿 瘤 转 移 的 必 要 条 件 。 血 维 网络 ; 肿 肿 在体外 能促进 基质 的降 解 以
管内皮细胞生长 因子 ( E F 是 重要 的血管 生成 因子 , VG) 是肿 瘤血 管新 生 的核 心和 关键 因子。 及 内皮细胞的增殖 、 迁移 、 运动和血管 VG E F与肿瘤血管 生成 、 生长和转移 密切相 关, E F能增 强肿瘤 的血 管生成 能力及侵袭 能力。 腔样结构 的形 成 , 可 动员 骨髓来 源 VG 并 血清 V G E F与肺癌患者 的病程进展及 生存期相 关。 非小细胞肺癌 血清 V G E F水平能反 映肺 癌 的转移情况 , 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 断指标。 关键词: 血管 内皮 生长因子 ; 肺癌 ; 非小细胞肺癌
下分析 。 1 V G E F的结 构 特 点
s n vs 工 toesna ee ̄f e s s m rV su r no dagot c rV G )s i adi ai a setl vn o m t t io t o. acl dt i r h at ( E F i s n o ew n i r a a s fu ae h l w f o c sl rae ni eei go tadm tts s mo.acl dtea got t ( E F l e lt tag gns ,r h n e s tio t rV s a e o ll rwhf o V G ) o ye do o s w a aa s fu u r n h i c a r i ac ta ct ieadma rat pi t ni eei.acl no ea g whf t ( E F s r cl y kn n j o i l a di ago ns Vsua edt ll r t a o V G ) i o i o f rm c e n c g s r h i o r 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瘤](https://img.taocdn.com/s3/m/f4e15becbb68a98270fefa01.png)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瘤目前,学术界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瘤的意义看法不一,其总体发展趋势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增殖因素,来促进血管瘤的发生发展。
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卓有成就的学术报道,并结合临床经验,系统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 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于血管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性和意义。
依据VEGF 在血管瘤不同发展时期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各期的评价指标。
标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瘤;相关性血管瘤(hemangioma)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属血管增生性疾病[1],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特征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
该病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以皮肤和皮下组织多见;其次为口腔粘膜和肌肉,再次为肝脏,骨骼,脾脏及神经组织,而发生在消化道、肾脏等组织则较为少见。
根据内皮细胞生长、肥大细胞计数以及纤维细胞形成等特点将血管瘤分为增殖期(proliferating phase)、退化期(involuting phase)、退化完成期(involuted phase)3个阶段[2]。
约90%的血管瘤在10岁左右完全退化[3],但仍有部分血管瘤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造成面部、四肢畸形,视力、呼吸障碍,以及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
该类疾病病理复杂,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考虑与血管和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有关[1、4] 。
而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诸多因素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关系最为密切[5]。
故此,本文就VEGF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1 血管瘤的发生机制目前,学者们认为血管瘤的发生机制有如下假说:①处于血管分化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如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存在的内皮祖细胞)聚集增生所致。
Hedgehog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Hedgehog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43b3f7192e45361166f53f.png)
Hedgehog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Hedgehog (Hh)蛋白可以调节后生胚胎以及成体结构,Hh信号通路失调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现有的Hh信号通路包括以调节Gli家族蛋白为主的所谓的经典途径,但是也有最近的一些研究提示Hh信号存在着非依赖Gli蛋白家族的所谓的非经典途径。
本文探讨Hh可能的信号通路。
标签:猬因子;信号通路;经典途径;非经典途径Hedgehog(Hh)基因在后生的细胞结构发育和维持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Hh可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增殖,调节不同类型的祖细胞的分化,保持成体干细胞的自稳态。
如果Hh信号通路失调可以引起多种类型的癌症[2],如基底细胞癌、肺癌、胰腺癌等[3-4]。
因此,Hh信号通路的研究对临床治疗以及新型抗癌药物的开发研发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此对Hh信号通路的分类及其可能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
1 Hedgehog基因概述1980年,Ntlsslein-V olhard等在对果蝇发育研究的过程发现了一种基因,由其突变导致果蝇皮肤外表有着连续的刺状突起,形似刺猬,后命名为猬因子。
脊椎动物体内发现了3种Hh家族的成员:Sonic hedgehog(Shh)、Desert hedgehog (Dhh)和Indian hedgehog(Ihh)。
其中,Dhh更接近于果蝇的染色体组的类型,而Shh和Ihh更接近于人的染色体组的类型。
早期对果蝇的研究过程中发现,Hh可以通过激活Gli基因而引起相应的生物学效应[5],因此,将这条信号通路命名为“经典的信号通路”。
但是此后的数十年间,很多研究表明Hh蛋白可以通过不依赖于激活Gli基因的信号通路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并把其定义为“非经典的信号通路”。
2 经典的Hh信号通路Hh信号传导通路由Hh配体、膜蛋白受体复合物、核转录因子和下游靶基因4部分组成。
在脊椎动物的Shh、Dhh和Ihh 3个同源基因可以编码类似的分泌蛋白即Hh配体,其本身并不具有活性,但可以通过自身催化加工的能力经修饰后产生生物学活性。
EMAP_通过LKB1_AMPK_省略_TOR信号通路增加BTB的通透性_刘啸白
![EMAP_通过LKB1_AMPK_省略_TOR信号通路增加BTB的通透性_刘啸白](https://img.taocdn.com/s3/m/de7c26c1c1c708a1284a4435.png)
脑胶质瘤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 恶性度高,预后差,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化疗是脑胶
收稿日期: 2014 - 11 - 27,修回日期: 2014 - 12 - 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 然 科学 基 金 ( No 81172197,81171131,81100893,
腺苷单磷酸活化蛋白激酶( 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 在调节细胞物 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5]。肿瘤抑制因子肝激酶 B1 ( liver kinase B1,LKB1) 是 AMPK 的上游信号分子, 通过磷酸化作用直接激活 AMPK,AMPK 激活后则 抑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 的作 用[6]。LKB1 / AMPK / mTOR 信号转导通路在多种常见肿瘤如胶质瘤、乳腺癌、前 列腺癌、肝癌、肺癌及淋巴瘤等的研究中凸现出日益 重要的作用,并且与胶质瘤的生长相关。本研究旨 在验 证 EMAP-Ⅱ 是 否 通 过 LKB1 / AMPK / mTOR 信 号通路调控紧密连接开放,影响 BTB 的通透性。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剂和仪器 EMAP-Ⅱ ( PeproTech 公司) ; EGM-2 MV 细胞培养液( Lonza 公司) ; DMEM 细胞 培养液( Gibco 公司) ; bFGF、LKB1 抑制剂 radicicol、 AMPK 抑 制 剂 compound C、mTORC1 激 活 剂 IGF1 ( Sigma 公司) ; 兔抗人 ZO-1 抗体和小鼠抗人 occludin 抗体(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 ; 小鼠抗人 GAPDH 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和 ECL 化学发光 检测试剂盒 ( Santa Cruz 公司) 。主要仪器: 多功能 酶标仪 ( Molecular Devices,美国) ; 电 泳 装 置 ( Bio-
《肿瘤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二)
![《肿瘤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c797cf6daeaad1f346933fc2.png)
---------------------------------------------------------------最新资料推荐------------------------------------------------------肿瘤生物学复习题1、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肿瘤侵袭:恶性肿瘤细胞从其起源的部位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浸润的过程。
肿瘤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通过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移至远处组织或器官,并长出新肿块的过程。
肿瘤侵袭是转移前提和基础,转移则是侵袭的继续和发展。
2 、肿瘤侵袭的过程和机制?过程分 5 个阶段:1)瘤细胞向阻力小、营养好的方向靠拢 2)瘤细胞用伪足贴附细胞外基质或基底膜 3)瘤细胞穿越基底膜 4)侵入正常组织内 5)形成癌巢侵袭的机制:1)粘附: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与基底膜中的层粘连蛋白和Ⅳ胶原蛋白发生粘附; 2)降解:瘤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降解基底膜; 3)运动:瘤细胞在趋化因子作用下,伸出伪足运动穿越基底膜,继而侵犯周围组织间隙。
3 、肿瘤转移的三种途径? 1)淋巴管转移 2)血管转移 3)种植性转移(体腔转移)4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有哪些?组织器官提供适宜环境:1/ 26(器官选择性) 1)靶器官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特异性表型; 2)靶器官细胞外基质表达特异性蛋白; 3)靶器官存在刺激细胞移动的趋化因子。
5、试述肿瘤免疫编辑学说。
免疫系统和肿瘤的相互作用中,免疫系统具有双重作用:抵抗肿瘤保护机体;对肿瘤细胞有免疫选择压力,使肿瘤细胞免疫重塑,弱免疫原性细胞进一步生长,导致肿瘤的发生。
6、简述肿瘤抗原的概念及其分类?概念:细胞恶性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neo-antigen)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根据特异性分类1)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 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趋化因子SDF—1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SDF—1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5aa8b1c4028915f814dc26b.png)
趋化因子SDF—1研究进展趋化因子SDF-1属于CXC类趋化因子,其与机体的胚胎发育、细胞的迁徙与归巢、血管形成与修复、细胞分化、免疫、肿瘤发生等方面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章对SDF-1来源、结构、生物特性、与疾病的联系、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SDF-1;CXCL-12;研究进展SDF-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是一类具有趋化活性的细胞因子,系统命名为CXCL-12,是CXC类趋化因子亚家族的一名成员。
CXCL-12是由基质细胞持续分泌的,因此CXCL-12被命名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
SDF-1有SDF-1α和SDF-1β两种亚型,SDF-1α为其主要亚型。
SDF-1在淋巴结、肺、肝、骨髓、小肠、肾、皮肤、脑和骨骼肌中均有表达,这些组织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均可持续性分泌SDF-1[1]。
且在一些病理性疾病如炎症、缺血和缺氧,以及在促血管生成的环境下如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中,SDF-1的表达量会显著升高[2]。
又因其对祖B和前B细胞有趋化作用,故又称其为前B细胞刺激因子(Pre-B-Cell Growth-Stimulating Factor,PBSF)[3]。
1 SDF-1的结构特征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小分子(8-10 kD)蛋白质。
因靠近分子N-端的两个半胱氨酸(Cys)的位置状态不同,趋化因子被分为了4个亚类:CXC(插入一氨基酸残基)类、CC(不插入氨基酸残基)类、C(N端只有一个Cys)类和C3XC(插入3个氨基酸残基)类。
SDF-1属于CXC类趋化因子,其基因编码序列位于10q111,开放读码框为270 bp,由68个氨基酸构成[4]。
Crump 等[5]利用核磁共振谱分析溶解态SDF -1所获得的数据提出了SDF- 1的结构模型:SDF-1 以单体形式存在,除N端的1~8 氨基酸残基和C 端的66~67 氨基酸残基外,结构和其它CXC类趋化因子类似。
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其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其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60f46db84254b35eefd340e.png)
1 1 E C的 来 源 8 . P 0多年 前 , l ec 最早 提 出 Fo n e等 r 内皮 细胞 及造 血细 胞来 源 于 同一 祖 细胞 。他 们研 究
了小 鸡胚 盘 中血 液及 血 管 的初 步 形 成 , 出存 在 血 提
管母 细 胞/ 管 祖 细 胞 ( n i l t , 认 为 其 由原 血 a g ba ) 并 o s 始 中胚层 分化 而来 。胚胎 第 1 右 , 黄 囊胚 外 5 d左 卵 中胚层 的 间充质 细胞 聚集 成 细 胞 团 , 成 血 岛 。血 形 岛 中央 的细 胞 为 造 血 干 细 胞 , 边 的 细 胞 为 E C。 周 P
0 引
言
1 E C 的来 源和 生物 学特 性 P
骨髓 含有 一 群能迁 移 至外 周血 中并 分化 为成 熟 内皮 细胞 的祖 细胞 , 些 细 胞 被称 为血 管 内皮 祖 细 这 胞 ( n o e a po ei rcl , P 。在 某 些 情 况 e dt l rgnt el E C) hi l o s
( P ) a ga , rleaea ddf rni ei om tr n o ei e s h yp rc a e n E C cnmi t po fr n ieet t n a ee dt l l l .T e at i t i t — re i t a t u h ac l ip e n h a
维普资讯
・
7 ・ 6
第2卷 1
第 1 期
医 学 研 究 生 学 报
J u n lo d c lP sga u ts o r a fMe ia o tr d ae
Vo _ No 1 l 21 .
20 0 8年 1月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一)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一)](https://img.taocdn.com/s3/m/617b52a3bceb19e8b8f6bad6.png)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一)【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大量的研究显示,动员和移植的EPCs可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内皮化,这为治疗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因此EPC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内皮祖细胞的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一类细胞。
1997年Asahara等〔1〕首次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得至CD34+细胞,因其在体外可向内皮表型细胞分化,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并且参与血管形成,故将此命名为EPCs。
EPCs也叫成血管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缺乏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型,不能形成管腔样结构。
EPCs起源于胚外中胚层卵黄囊血岛,由位于血岛外层的造血/成血管细胞(又称原血干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共同起源)分化发育而来。
目前,许多研究证明,EPCs在成人外周血,人脐带静脉血和骨髓中均有分布,且人外周血、脐带血的EPCs均来自于骨髓。
EPCS的来源还有多潜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adultprogenitorcells,MAPCs)、骨骼肌〔2〕。
Lin等〔3〕发现骨髓来源的EPCs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成熟循环内皮细胞,两者体外扩增能力之比为50:1。
在骨髓内EPCs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可影响EPCs的发育、增殖、动员和迁移。
Murahara 等〔4〕用免疫磁珠分离法从脐血中成功地分离出EPCs,这些细胞经培养可以摄取as-LDL,释放NO,表达VE-cadherin、CD31和vWF。
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人结肠腺癌肺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人结肠腺癌肺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aa4e44852458fb770b568c.png)
皮祖 细胞 , 种 2 接 周后 肺部 转 移灶 中有 蓝 色 荧光 。结论 : 管 内皮 祖细 胞 可参与 人 结肠癌 肺 转移 灶血 管形 成 。 血
关 键词 血 管 内皮 祖细 胞 ; 肿瘤 血 管生成 R 3. 753 文 献标识 码 A 中 图分类 号
E p rm e tS u n E d teilPr g n trCel a t i ae i h o es o u mn Coo e o a cn n x e i n tdy o n oh la o e io l P ri p t n t e Prc s fH n ln Ad n c r i o m s c
维普资讯
. 中国 临 床 压 学 2 ( 0/ 1 月 第 1 6年 【 1 3卷
第 5期
Ci cl dclo ra o C ia20 . 11 , o 5 l i i unl f hn ,0 6Vo 3 N . n a Me a J .
It u g tss g d a d pr l ea e n vto Ta ln mea t s sa go e e i r l mi a y to s p sa e n oi r td i ir we e m r d t f r a ke wih DAli o a fr
2 h usad te netdi h ivn l o u em c ihweei lne u nclna e oac o e ieL -7 - 4 o r n h n i ce tet l e ue f d ewhc r a tdh m oo d n cri m cll S 14T j n a n i mp a na ln
71 4
・
论著 ・
血管 内皮祖细胞参与人结肠腺癌 肺转移灶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宋军个人简介
![宋军个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5b319504a7302768e9939a4.png)
宋军宋军,男,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一届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睡眠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工作经历1985年至今,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诊疗范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抑郁症、痴呆、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眩晕、神经痛及部分内、妇、儿、外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出诊时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四上午北京天健医院:每周日上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方向。
科研成果参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参与美国NIH课题1项。
著有《脑血管病》、《痴呆》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社会活动2017年12月3日正式被授予“人民好医生”称号。
曾多次受邀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山东卫视《大医本草堂》、中央10《健康之路》、央视网《健康中国微访谈》等知名健康节目,赢得了观众一致信赖。
曾多次受邀前往北美、欧、日、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地讲学、交流。
主要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编委,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第三、四届编委,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
2016 - Effect of EphB4/EphrinB2 Reverse Signal on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Xuefu Zhuyu Capsule(血府逐瘀胶囊) Containing Serum in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1 - 张静思;王一铮;胡雅琼;林凡;高冬;宋军;Ted J.Kaptchuk;陈可冀《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3 - 非缺氧条件下血府逐瘀汤促内皮细胞血管形成中bFGF作用的实验研究 - 高冬;张静思;胡雅琼;林凡;王一铮;宋军;陈可冀《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 血府逐瘀汤促血管新生中VEGF通路的作用研究 - 高冬;陈文元;林薇;郑良朴;吴立娅;宋军;陈可冀《中国中药杂志》2012 - A Microarray Analysis of Angiogenesis Modulation Effect of Xuefu Zhuyu Decoction (血府逐瘀汤) on Endothelial Cells - 宋军;陈文元;吴立娅;郑良朴;林薇;高冬;Ted J.Kaptchuk;陈可冀《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2 - 中医生新理论浅探 - 高冬; 宋军; 陈可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 - 血府逐瘀汤诱导内皮祖细胞参与缺血区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 高冬;焦雨欢;武一曼;林凡;陈岩;逯波;宋军;陈可冀《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 - 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问题 - 宋军; 陈可冀《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 Recent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 in the West:Responses from the Practitioners - Ted J.Kaptchuk; 陈可冀; 宋军《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出版著作参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参与美国NIH课题1项。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疗法的应用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疗法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fdfb2aab0717fd5360cdc28.png)
过去一直认 为 , 从胎儿 期的后期 及出生后 的所 有血管 新 生均 为狭义 的血 管新 生 。19 9 7年 A aa shr a等 。 发现 , 在成 人 末梢血液 中存在 E C 而 且经细胞 培养能 够分 化为 具有 内皮 P, 细胞 特征的细胞 。把 人的 E C标识后 , P 经静脉注 入免疫 抑制 动物 , 在缺 血 下肢 的 血管 新 生 区域 可 以发 现带 有 标识 的细 胞 。这提示 , 出生后 成熟 机 体 的血管 新生 , 仅 是原 有血 管 不 内皮细胞 的增殖 和游走所谓 狭义的血 管新生 , 且可能 有血 而 流 中的 E C参与的 、 胚胎初期 血管发生型 的血管新 生。从 P 像 此 人们开始 注意到 E C在 血管新生疗法 的应用 。 P 2 P E c与血 管新生的关 系 胎儿期 的血管 形 成 , 为 血 管 发 生 和 血管 新 生 2个 阶 分 段 。血管发生是 E C在 组织 分 化形 成血 管 的过 程。血管 新 P 生是原有 的血管 受 到某 种刺 激 , 细胞 的增 殖 、 走形 成新 经 游 的血管 的过程 。也就 是 说 , 胎儿 的 血管 形成 , 始 于血管 发 开 生 , 血管 新生 进 一 步完 成 。在胚 胎 形 成 初 期 的 血管 发 经 生 , 于以造 血干细 胞 为 中心 、 始 边缘 部 为 E C的 血 岛。位 于 P 边缘部 的 E C分化为 血管 内皮 细胞 , 一 步形成 血 管壁 , P 进 位 于 中心部 位的造血于细胞 分化为 血球系列 , 成血 液。从解 形 剖学或 ( ) 生学 的类似特 点上 , 和 发 有理 由认为造 血干 细胞 和
内皮细 胞 , 具 有作 为 造血 干 细胞 表 面标 识 物 的 C 3 。除 也 D4
VEGFR1-positiveh...
![VEGFR1-positiveh...](https://img.taocdn.com/s3/m/6541e2c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6.png)
VEGRR1 阳性的骨髓造血祖细胞形成转移前壁龛(微生态)摘要:肿瘤细胞向某一确定的目标位置转移的细胞及分子机制很不清楚。
本课题证明,在肿瘤细胞转移之前,骨髓来源的、表达VEGF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亦被称为Flt1)的造血祖细胞已经来到肿瘤特定的转移前位置,并形成细胞集群。
通过抗体或者将VEGFR1+细胞从野生小鼠骨髓中去除而抑制VEFR1功能,可以防止转移前细胞集群的形成及肿瘤的转移;反之,在Id3(分化抑制剂3)敲除的小鼠体内重建具有Id3功能的VEGFR+细胞,可以建立细胞集群并形成肿瘤转移。
我们也发现,VEDFR+细胞表达VLA-4(一种整合蛋白a4b1),而转移处的纤维母细胞中则有VLA-4的配基----一种上调肿瘤特异生长因子的纤连蛋白;它们共同提供了允许肿瘤细胞到来的环境。
该环境根据具有独特转移传播模式的不同肿瘤类型而重新调整纤连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集群的形成,从而改变转移的表现。
这些发现证明,VEGFR1+造血祖细胞对转移调节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提示,纤连蛋白及VEGFR1+、VLA-4+集群的类型决定肿瘤扩散的器官特异性。
骨髓来源细胞(BMDCs)对恶性变、肿瘤血管生成以及瘤性细胞迁移均有促进作用。
之前我们在骨髓特定的某种壁龛中鉴定出表达VEGFR1的造血祖细胞(HPCs)。
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这些细胞增殖并与表达VEGFR2(也称Flk1)的骨髓来源上皮细胞祖细胞一起移动至血流中,对原位肿瘤的血管生成及生长有促进作用。
这些骨髓单核的VEGFR1+的细胞定位于血管周围的位置,从而增强稳定肿瘤血管。
这些细胞及其他肿瘤相关细胞增强了原发肿瘤的血管生成及生长,但它们对于转移的促进作用很不清楚。
该研究即着眼于明确VEGFR1+de HPCs 在转移形成过程的即时功能。
BMDCs在肿瘤细胞之前克隆形成转移前位点原位肿瘤皮下接种至小鼠体内以后,观察分析β-乳糖阳性(β-gal+)和绿色荧光蛋白阳性(GFP+)的BMDCs的变化。
非小细胞肺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b2a4d949649b6648d74745.png)
管 内皮抑 素( 实验组 ) 及单 用 G P方案 ( 对照组) 治疗晚期 N C C患者 5 SL 2例 , 式细胞 法检测 治疗前后 c P s水平。 流 EC 结果 实验纽组 临床 有效 率 为 4 . % , 照纽 为 2 . % ( = 02 5 ; 40 对 59 P .4 ) 实验 纽 临床 受益 率 为 8 . % , 照组 为 0O 对
[ 3] L eOK,Ku K,C e e oT h nWM , t 1 slt no mut oet s e .Ioai f lptn me. a o i
寸 ll
]
1j
1J
l 卜l
1
]
非 小 细胞 肺 癌 重 组 人 血 管 内皮 抑 素 治 疗 与 循 环 内皮 祖 细胞 水 平 研 究
高杨 , 立 , 江华 , . 李 冉 等 两种 分 离脐 血 间充 质 干细 胞 的 方法 比较 [ ] 中 国组 织 工 程 研 究 与 临 床 康 复 ,2 1 1 J. 0 l, 9): 5(1
34 72. 475. 3
髓损 伤具 有美 好 的前景 , 但是 仍存 在 着 很 多 问题 , 如移 植 例
影 响 了 我 们 结 论 的 准 确 性 。脐 血 问 充 质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脊
b n r w a d U n c l od bo d『 ] Me o si lc lr o emar n mD a c r lo J . t d n Moe ua o h
Bi l g 20 o o y, 08,4 38: 2 1 1 3— 34.
oc v l tm cl o mbl a odbod J . lo , 0 4, nh ma s el f m u icl r lo [ ] Bod 2 0 e sr i c
VEGF
![VEGF](https://img.taocdn.com/s3/m/b23f1a1f76c66137ee0619d9.png)
5
VEGF的功能
1)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 2) 增加血管通透性。 3) 促进淋巴内皮细胞生长。 4) 增加组织因子的产生。
6
VEGF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肿瘤发展的过程可分为无血管和有血管两个阶段,对于
无血管阶段,肿瘤细胞主要依靠弥散活动,由邻近的血供系
统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此时肿瘤细胞的 凋亡率很高,体积很少超过 1~2mm3,肿瘤呈休眠状态,这 一过程可持续数周或数年。而一旦肿瘤细胞发生具有抗凋亡 活性表型的突变,即转入有血管阶段。
9
VEGF 和口腔恶性肿瘤
◆ 口腔鳞癌组织中 VEGF 的表达显著高于 黏膜组织 ,VEGF 表达阳性者的微血管密 度 (MVD) 显著高于阴性者,且 与MVD呈明 显正相关,VEGF 的阳性分级与口腔癌的 临床分期相关。
10
Ⅰ期的 VEGF 阳性级别低于Ⅱ、Ⅲ、Ⅳ 期的阳性级别。Ⅲ、Ⅳ期的口腔癌细胞迅速 生成时对供氧的要求,必然产生缺氧,而缺 氧可以诱导肿瘤细胞旁分泌 VEGF。
3
VEGF 的结构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VEGF是由Connolly等从正常垂体滤泡细胞中分 离出的一种能选择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糖蛋 白,在胚胎组织中有广泛表达,当血管形成后,正 常生理状态下被关闭。因此,正常成人组织亦呈低 水平表达。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VEGF家族属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超家族,是其 中最重要的成员,主要包括 VEGF-A、胎盘生长 因子、VEGF-B、VEGF-C、VEGF-D 和 VEGF-E。 VEGF 是热稳定的分子,相对分子量为 34-46KD, 序列高度保守,具有生物活性的是糖蛋白 单体以 二硫键构成的二聚体。VEGF 基因外显子的选择 性剪切使其产生了5 种VEGF 变异体,即 VEGF121、VEGF-165、VEGF-189、VEGF-206 和 VEGF-23。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和支气管肺癌的研究现状
![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和支气管肺癌的研究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9780b90079563c1ec5da7140.png)
肺 癌 是 人类 最 常 见 的 恶 性 肿 瘤 , 其 发 病 隐 匿 , 展 迅 但 进 速 , 生 存率 仅 1% 。为 了 改 善 肺 癌 的 生 存 率 , 癌 的 治 5年 5 肺 疗 从 单 一 学科 转 化 为多 学 科 治 疗 。近 年 来 , 瘤 分 子 生 物 学 肿 不 断 融 人 临床 , 子 靶 向 药 物联 合基 础 化 疗 的 临 床 研 究 越 来 分 越 广 泛 , 各 种 分 子 靶 向 药 物 中 , 有 治 疗 前 途 的 是 血 管 生 在 较
生 理 过 程 中 的新 血 管 形 成 , 现 象 同胚 胎 时 期 的 血 管 形 成 相 此
类 似 , 称作 出生 后 血 管形 成 。A aaa在体 外 成 功地 将 故 shr
C3 D 4细胞 诱 导 成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 在 体 内证 明 其 生 成 血 管 并 的 能 力 , 明 E C在 成 人 体 内存 在 , 且 是 C 3 说 P 并 D 4细 胞 的 一 个亚 群 。Nsia a 用 内皮 细 胞 特 异性 标 记 V — d ei i kw 等 h Ec hr a n从 胚胎 中分 离 到 内皮 细 胞 ( 表 达 造 血 细 胞 特 异 性 标 记 CM 不 I5 和 T r 9 , 现 该 内皮 细 胞 可产 生 造 血 细 胞 ( 括 T和 B淋 el ) 发 l 包 巴 细 胞 ) 证 明胚 胎 期 内皮 细 胞 系 与 造 血 细 胞 系 的 同 源 性 。 , G hig 发 现 , G C F转 移 到 外周 血 中 的 A 13细胞 , el 等 n 用 —S C3 在 内皮 系生 长 因子 和 造 血 系生 长 因子 的 不 同 作 用 下 , 沿 着 成 可 内皮 细胞 和造 血 细 胞 两 条 路 线 分 化 。说 明 出生 后 体 内也 存 在类 似成 血 管 细 胞 的 原 始 内 皮 细胞 E C P。 目前 认 为 内皮 细 胞 系 与 造 血 细 胞 系 就 是 来 源 于 中胚 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肺癌组织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谢晓,梅举,钟弘,丁芳宝,鲍春荣[摘要]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在血管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其参与肺癌组织的血管形成的特点。
方法采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定向分化、培养为EPCs,并用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荧光标记,将DAPI荧光标记的EPCs与人肺癌细胞株SPC-A1同时给BALB/C裸鼠(B组)皮下注射,观测肿瘤生长情况,并与单纯接种SPC-A1裸鼠(A组)比较。
结果EPCs能从人外周血获得,可体外扩增约100倍。
接种荷瘤后,A组裸鼠平均寿命为85±9d,B组为78±8d;A组肿瘤平均体积为1.44±0.45cm3,B组为1.83±0.32cm3。
A组与B组相比,裸鼠平均寿命和肿瘤体积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EPCs能参与肺癌组织血管形成,促进肺癌生长,使裸鼠寿命缩短。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肺肿瘤;血管新生;裸鼠[中图分类号]R73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3245.2010.05.004Experimental study o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or angiogenesis of lung cancer tubeXIE Xiao,MEI Ju,ZHONG Hong,et al(Department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Xinhua Hospital,Medicine College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make use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ositive role on the process of angiogenesis,we study the angiogenesis of lung cancer.Method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PBMC and then in vitro differentiate,culture and amplify for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To labl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with DAPI fluorescence;To transplant both marked cells and lung carcinoma SPC-A1cells in BALB/C mice meanwhile to observ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ffect on angiogenesis during tumor growth.Result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an be obtained by culturing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amplificated by about 100times in vitro.Through subcutaneous inoculation,subcutaneous inoculation xenograft tumor mode of SPCA-1was gotten.Nude mice mean life in group A were85.±9days,in group B78±8days.Gross tumor volume in group A were1.44±0.45cm3,in group B1.83±0.32cm3.In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the mean life span difference of three groups nude mice had sence(P<0.05).The gross tumor vol-ume's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Conclus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an participate in lung cancer tube angiogenesis,hasten the growth of lung cancer and shorten the life of nude mice.[Key words]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Lung cancer;Angiogenesis;Nude mice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目前已经排在各种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探讨肺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够迁移、增殖,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们不仅参与胚胎发育过程的血管发生及血管新生,而且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起关键作用。
本文对EPCs参与肺癌组织血管的形成进行了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EPCs的分离、培养利用梯度离心法从正常健康志愿者抗凝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加入EGM-2-MV培养液配成4×106/ml的细胞悬液,培养瓶置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贴壁过夜。
第2d将培养瓶取出,用PBS洗掉未贴附的细胞。
在培养第7d收集贴附细胞,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的生物学鉴定。
继续培养7~10d,用2.5g/L胰蛋白酶和0.2g/L EDTA的消化细胞,按1∶1比例传代培养。
逐日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1.2EPCs的鉴定1.2.1细胞荧光染色标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红色荧光的培养细胞为ac-LDL阳性细胞。
显示绿色荧光的培养细胞为UEA-1阳性细胞,显示双荧光阳性的细胞被认为是EPCs。
1.2.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Ⅷ因子、CD31和CD34的表达检测。
1.2.3流式细胞仪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维生素E-钙粘蛋白(VE-cadherin)。
1.2.4免疫荧光检测贴附细胞在培养7d后做AC133免疫荧光检测。
1.3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标记EPCs待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843)作者单位: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通讯作者:梅举,E-mail:ju_mei@细胞50%~60%融合时,培养液中加入DAPI(终浓度50μg/ml)孵育过夜后换液,PBS洗涤培养瓶至少6次,以去除未与细胞结合的DAPI。
标记好EPCs的培养瓶用锡纸包裹,避光换液,Olympus落射式荧光显微镜和紫外光条件下观察、拍照。
1.4裸鼠荷瘤模型的建立、观察荷瘤生长及EPCs 参与肺癌血管形成1.4.1裸鼠荷瘤模型的建立选择3~5周龄BALB/C裸鼠共30只,雌雄各半,体重17.8~20.5g,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毕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实验裸鼠分为A、B、C组,A组10只,裸鼠肢体皮下注入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B组15只,裸鼠肢体皮下注入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和标记的EPCs;C 组5只,裸鼠肢体皮下注入EPCs。
无菌条件下用注射器抽取瘤细胞悬液于裸鼠左后肢体腹侧皮下注射0.5ml细胞悬液(含0.5×106细胞)。
1.4.2荷瘤生长观察及EPCs参与肺癌血管形成判断接种后每2d测量肿瘤体积,同时观察荷瘤裸鼠的生存情况。
接种后第5周,处死裸鼠,留取肿瘤组织及肝、肾组织,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组织切片经二甲苯脱蜡,经3个梯度无水乙醇脱水后水洗,苏木素染色。
水洗后,盐酸乙醇分化,饱和碳酸分化。
水洗后,梯度乙醇脱水,伊红染色。
无水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EPCs有无参与肺癌血管形成。
1.5统计学处理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使用方差分析及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不同培养时间EPCs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培养第3d可观察到贴壁细胞(图1A)。
细胞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出现明显增殖,8d后梭形细胞逐渐增多,9d后出现多个细胞簇,呈集落式生长,贴壁的梭形细胞开始从细胞簇的边缘出芽长出,中间的细胞逐渐变圆(图1B)。
14d左右可观察到细胞出现鹅卵石样排列,原代细胞培养21d左右接近融合并且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图1C)。
2.2EPCs的鉴定和DAPI标记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80%的细胞呈双阳性染色;酶免疫组化法检测vWF、CD31、CD34表达,结果均为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细胞百分率:VEGFR-2和V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39.06±0.85%和38.11±1.03%;聚乙烯AC133(PE-AC133)标记的免疫荧光检测>80%细胞胞浆显示阳性染色;DAPI标记结果显示100%细胞均被成功标记(图2)。
2.3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A、B组接种3~4d后肉眼可见肿瘤生长,肿瘤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C组未见明显肿块生长。
A、B组第2周、第4周肺脏、肝脏、肾脏等均未见转移灶。
B组第6周开始90%肺部出现微小转移灶,以后转移灶数目逐渐增多,其间可见有小血管生成(图3A)。
第8周肉眼可见转移灶,第12周形成巨大转移灶(图3B)。
第9周至第12周出现肝脏转移。
2.4EPCs参与肺癌血管形成DAPI荧光标记EPCs皮下移植入裸鼠,6周后即可在转移灶内见EPCs积聚于肺癌组织及血管内(图4、5)。
图1不同培养时间EPCs的形态学变化(DAB×400)A:第3d;B:第9d;C:第21d图2DAPI荧光标记的细胞(激发荧光为330nm)图3荷瘤裸鼠模型肺组织病理学检查(HE×400)A:接种第6周;B:接种第12周图4肺癌组织及血管内见EPCs荧光(HE×400)图5荷瘤经病理学鉴定为SPC-A1细胞(HE×400)2.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A 组平均寿命为85±9d ,肿瘤平均体积为1.44±0.45cm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