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范雎这个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范雎这个人
话说范雎这个人

只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无论怎么讲,范雎都当得起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谋略家的称号。

几千年来,一些人一直以“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为由来判定范雎为心胸狭窄之人,我并不以为然。

一饭之德必偿,知恩图报当是做人的美德,后来的韩信也曾效仿。

睚眦必报未必就是心胸狭窄,也未必就没有君子的气量。

由是,让我却想起了鲁迅先生临终前写给许广平的一句话:“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只有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亦或那些从未曾遭受过刻骨铭心的巨大伤害的旁观者,才能信口说出“宽容”“大度”之类的风凉话。

固然,我们需要宽容和大度,但要看受到的是什么样性质的伤害。

难道让当年受到须贾、魏齐无端诬陷、毒打、羞辱(用席子卷着扔到厕所里任别人往其身上贬匿)并要其性命的范雎,将出使秦国的须贾奉为上宾热情招待不成,难道要求已经做了秦国相的范雎,给魏国的相国魏齐写上一封感慨激昂的感谢心不成。

这样做,不是弱智就是有病,不是作秀就是别有用心。

范雎不会这样做,我相信所有正常的人都不会这样做。

司马迁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说:“范雎者,魏人也,字叔。

游说诸侯,余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如此看来,范先生是个贫寒之士,虽有辩士之才,胸怀经天纬地的韬略与智谋,总因家境贫寒,无以施展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所以,他只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

让范雎玩玩没有想到的是,他所投靠的主子须贾竟是个昏聩狭隘的小人,范雎的命运的不幸便由此开始。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燕将乐毅率燕、楚、魏、赵、韩五国兵马攻破齐国都城临淄,并一举略定齐国70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池尚未攻破。

齐湣王逃亡,被楚淖齿所杀。

之后齐
国蒸蒸日上的国势使当初随燕破齐的魏王坐卧不安,深恐齐襄王寻机报复。

魏王一心想与齐国修好,于是,便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一同出使。

齐襄王对魏使臣须贾很不礼貌,责问魏国反复无常,并说先王之死与魏有关,令人切齿痛心。

须贾嚅嚅而无言,不能应对,可见须贾的能力平平。

这时,范雎站出来义正词严地说道““齐湣王骄暴无餍;五国同仇,岂独魏国?今大王光武盖世,应思重振齐桓公、齐威王之余烈,如果斤斤计较齐湣王时的恩恩怨怨,但知责人而不知自责,恐怕又要重蹈齐湣王的覆辙了”。

寥寥数语,竟让齐襄王无地自容。

但是,齐襄王毕竟还是个明智的君王,他非常欣赏范雎的才能,一心想网络住这个人才为己用。

于是就“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谢不敢受”。

范雎对齐国的使臣地说道:“臣与使者同出,而不与同入,不信无义,何以为人?”严肃地拒绝齐国的聘请。

此时,范雎将此事如实地告诉了须贾,须贾令他封还黄金而留下牛、酒。

范雎只有唯命是从。

回到魏国后,满心不高兴的须贾便将此事告到相国魏齐那里,诬陷范雎里通外国,向齐国泄露魏国的情报,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

把范雎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肋折齿落,惨不忍睹。

范雎惟恐性命难保,便屏息僵卧,直挺挺在血泊中不动,佯装死去。

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弃于茅厕之中,让家中宾客轮番向席中撒溺,故意凌辱范雎,以戒后人。

这时奄奄一息的范雎对看守厕所的人哀求道:“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看守厕所的人请示魏齐,要求扔掉厕所里的死人,“魏齐醉,可矣”。

就这样可怜的范雎捡回了一条命。

后来他躲到好朋友郑安平家里,化名张禄藏匿起来。

郑安平对朋友的忠诚和负责,让范雎改变了自己在魏国悲惨的命运。

郑安平向正在魏国出使的谒者王稽,推荐了范雎(张禄),两个人未谈几句,王稽就知道范雎是个难得人才,于是约定“先生待我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

范雎与王稽约好,在魏国京郊三亭之南的那个地方,两个人乘车奔秦国疾驰而去。

一路上范雎巧妙躲过秦相穰侯魏冉的检查搜索,顺利抵达秦国都咸阳。

人的一生,有仇人就有恩人,冥冥之中似乎是上天早就做好的安排。

如果说须贾和魏齐是范雎不共戴天的仇人,那么郑安平和王稽就是范雎没齿难忘的恩人。

日后对于仇人的报复乃至对屈辱的雪耻,让范雎无端地背上了小人的骂名,而对于恩人的报答,竟让范雎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也是真实的历史。

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今天看来依然历历在目,难免令人感慨不已。


王稽在秦的是官职是个谒者,即秦昭王身边接到宾客的近侍,也算是国王身边的近人。

回国后,王稽当即向秦昭王汇报,在魏国带回了一个贤人,名字叫张禄,秦昭王对王稽的推荐未置可否。

当是时秦昭王在位已36年,国势强盛。

秦军南伐楚国,力拔鄢、郢两座重镇,幽死楚怀王于秦;又挥师东指,连连大败强齐;并数困魏、韩、赵“三晋”之兵,使魏、韩二君俯首听命。

秦廷可谓兵力强大人才济济,此时的秦昭王无心顾及什么高人贤士之类。

范雎只能住在下等客舍,粗茶淡饭,在焦虑烦躁中捱过了二年的时光。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丞相穰侯魏冉举兵跨韩、魏而攻齐,夺取刚、寿二地,以扩大自己的封邑陶,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范雎认为机会到了,于是他就给昭王写了一封至关重要的信,陈述秦国当前的利害,阐明观点,并借机推荐自己。

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我听说英明的君主执政,对有功于国者给予赏赐,有能力的人委以重任;功大者禄厚,才高者爵尊。

故不能者不敢当职,有能者也不得蔽隐。

而昏庸的君主则不然,赏其所爱而罚其所恶,全凭一时感情使然。

……我听说善于使自己殷富者大多取之于国,善于使国家殷富者大多取之于诸侯。

天下有了英明的君主,那么诸侯便不能专权专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明主善于分割诸侯的权力。

良医可以预知病人之死生,而明主可以预知国事的成败。

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即使是舜禹再生,也不能改变呀。

有些话,在这封信里我是不便深说的,说浅了又不足以引起大王的注
意。

…我希望大王能牺牲一点游玩的时间,准我望见龙颜。

如果我所讲的对于治国兴邦之大业无效,我愿接受最严厉的惩罚”。

这封信果真打动了秦王,于是他决定在郊外的离宫私下会见范雎。

范雎进入秦宫,早已成竹在胸。

他佯装不知地径直闯进宫闱禁地“永巷”。

见秦昭王从对面被人簇拥而来,他故意不趋不避。

一个宦官见状,快步趋前,怒斥道: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范雎并不惧怕,反而反唇相讥道:“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

说罢,继续前行不顾。

这句话说的很有分量,也冒着这相当大的风险。

昭王也听出这话的弦外之音,却恰恰击中要害。

由此,范雎的胆量和睿智可见了得。

好戏还在后面,接下来请看:“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秦王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昭王屏退了身边的人,宫中只有秦王和范雎二人。

秦王跪在那里(古人席地而坐即为跪)耸身直腰身份恭敬地说,先生想要教会寡人什么呢?范雎说:唯唯,是啊是啊。

秦王如此这般地问了三次,范雎唯唯了三次,什么也没有说,吊足了秦王的胃口。

随后范雎才徐徐说道:不是不想说,是不敢说啊!“臣为羁旅之臣,交疏于王,而所陈之词皆匡君之事。

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

因为我和大王您的交情很浅,况且我所要说的话都是纠正君主的事,身处别人骨肉之间。

我虽然有效忠的意愿却不知道您不愿意听,这就是大王三问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

以上的开场周旋,不过都是技巧而已,充分显示了范雎这个人的高明之所在。

接下来要谈的,就是实质性的话题和如何实施的具体的方案。

范雎的过人之处是,不但提出了问题,还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出来。

范雎的一番肺腑之言,直说得秦王心悦诚服。

以至于最后两人激动地相符跪拜起来,即“范雎拜,秦王亦拜”。

这样的场面,富有了浪漫的诗意和感动。


那么,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谋略家,范雎向秦昭王奉献了两个行之有效的军事战略思想。

即对外实施“远交近攻”,对内采取“强干弱枝”的治国图强称霸伟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远交近攻的提出并实施,改变了战国后期七国称雄的战略格局,为秦统一中国的前夜,奏响向了全面进军的胜利号角,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为杰出的重大贡献之一。

范雎在历史天枰上的分量,倘与那个杀人将军白起相比,将是不言而喻的。

远交近攻
范雎在充分得到秦昭王信任之后,进一步对秦王说:“秦地之险,天下莫及。

雄兵百万,战车千乘,其甲兵之利天下亦莫能敌。

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用以治诸侯,如同良犬搏兔。

然而兼并之谋不就,霸王之业不成,莫非是秦之大臣计有所失吗?”。

秦王恭敬而急切地追问道:“寡人愿闻其详”。

范雎接着说道:“臣闻穰侯将越韩、魏而攻齐国、非计也。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王释此而远攻,不亦谬乎!”
远交而近攻策略的实施,让秦国迅猛地向外扩张。

公元前268年,秦昭王用范雎谋,派五大夫绾率兵伐魏,攻克怀(今河南武陟西南)。

两年后,又举兵攻占邢丘(今河南温县东)。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军发兵,先后占领韩国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高平(今河南济南)、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南阳、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地。

至此,已将韩国拦腰斩断,使整个上党地区完全孤立起来。

在秦军雷霆万钧般的打击下,韩国步步败退,摇摇欲坠。

而秦国则在战争中获得了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巨大补偿,实力更其强盛,因而东进步伐大大加速,扩大了对赵、楚两国的战争规模。

强干弱枝
周赧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66年),范雎开始在内政方面实施变革,
推行“强干弱枝”的方针,加强中央王权。

范雎一天天得到秦王的信任,便乘机对秦王说道:“臣居山东时,闻齐只有孟尝君,不闻有齐王;闻秦有太后、穰侯,不闻有秦王。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

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

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

接着,他又进一步说道:“今穰侯内仗太后之势,外窃大王之重,用兵则诸侯震恐,解甲则列国感恩,广置耳目,布王左右,恐千岁万岁后,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话一旦说到这个份上,穰侯魏冉等“四贵”的专权之路,就算走到了尽头(坟墓)。

昭王听了范雎上面这些话之后,不禁“闻之大惧,曰:善。

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于关外。

秦王乃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当是时,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新的“应侯”取代了昔日不可一世的“穰侯”,十年之后,蔡泽取代“应侯”相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强干弱枝的功效,一是恢复了秦昭王的统治集权,二是使范雎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相位,可谓一箭而双雕。

从此,范雎步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


一路走来,范雎可谓经历了生死的磨难。

忍辱负重的坚持,让范雎迎来了人生的拐点。

这看似戏剧性的变化,说偶然也必然。

然而,更戏剧的是,他的仇人远在魏国的须贾和魏齐的人生拐点,也与范雎的强势不期而遇。

于是,一场复仇的好戏即将拉开帷幕。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5年),魏安釐王封弟无忌为信陵君。

当是时,魏王闻知秦昭王用张禄(它并知道张禄就是范雎)之谋,将要东伐韩魏,急召群臣商议。

信陵君无忌力主发兵迎敌,相国魏齐则认为秦强魏弱,主张遣使求和。

于是,魏王派中大夫须贾赴秦议和,直奔咸阳,下榻于馆驿。

须贾万万都没有想到,作为使者在他迈向秦国土地的第一步开始,
就预示着他将要为自己多年前的一笔旧账不折不扣的去买单,而且还要付出高额利息的代价。

如此说来,范雎不但是治国治军的高手,而且还是一个搞恶作剧的高手。

且看,得到魏国须贾来秦国的消息后,范雎便换上了一身要饭乞讨的装束,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来到须贾所住的馆驿去见须贾先生。

“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

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耶?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逃亡至此,安敢说乎!”。

须贾突然见到范雎的确是惊诧万分的,而问到你还好吗时,也是一种关切或礼貌的口吻。

接下来的须贾笑问,难道你在游说于秦国吗?这里的笑就带有嘲笑和不屑的意味在里面了。

然而,见范雎如此落魄失意,竟在为人佣役杂工,还是动了恻隐之心的。

以至于请范雎吃饭,还给了他一件粗布做的面袍,即“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须贾哪里知道,正是这件“绨袍”,救了他的性命。

于是范雎答应为须贾帮忙,通过主人的关系争取见到秦相张禄。

此时,须贾的虚伪和官僚做派再一次显现。

他对范雎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没有大车驷马我是不能出去的。

范雎边说:我愿意在主人那里给你借来大车驷马。

于是,范雎亲自为须贾驾驶者车马,来到相府。

此时的须贾派头十足地坐在车上,一排气宇轩昂的样子。

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进了相府所有的人都在惶恐地避让他的车辆。

须贾终究是官宦之身,这样的场面见得多了,所以他也就见怪不怪了。

可见,官与民的不同,毕竟是于官于民的本质上的不同啊。

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官,一个是民。

官是高官,而民则永远是草民。

岂可同日而语哉。

甭说是只有两千年的历史,纵使八万年的历史又该如何?
范雎跳下车来,对须贾说道,我去向主人通报一声,大人您稍等便是。

范雎进了相府,就再也没有出来。

须贾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只好询问守门的警卫。

谁知,这一问竟让他五雷轰顶,原来进去的范叔竟然使秦相张禄。

于是,恶心而丑态的表演即将开始。

“须贾大惊,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大惊之下的须贾,已经是武魂出窍,他惶恐地脱去衣裳露出身体,跪在地上移膝前行,
请求门下的人进去向范雎谢罪。

来到帐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直上,贾不能复读天下之书,贾不敢复于天下之事。

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生死之”。

以上这些话,应该是须贾的肺腑之言。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如今的范雎已经是身居“青云直上”,所以才不敢再读天下之书,做天下之事。

我须贾犯有下汤锅得罪过(汤镬之罪),只好请求您将我驱逐发配到北方的胡貉之地,是生是死全有您处置了。

在此,不能不说,须贾的认罪态度还是较好的。

古往今来,大凡作孽多端的人,对于自己的那点事,总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一旦东窗事发或威风扫地,他便跪地如捣蒜一般地又哭又闹起来,以示痛改前非的样子。

这就不由我们不想到,狗在主人面前的乖巧与撒娇,是何等的心机与厚颜。

面对在地上猴一样表演的须贾,“范雎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最,尚未足”。

就是将我的头发全都拔下来数我的罪过也不足数啊,这却是真话。

“范雎曰:汝罪有三耳”。

第一,你须贾以前以为我对魏国有外心,还在魏齐面前诬陷我卖身投靠齐国。

第二,当魏齐毒打我并将我扔到茅厕中羞辱我,你却不去制止。

第三,你不去制止也就罢了,还在喝醉酒后往我的身上撒尿,你的心肠是多么的狠毒。

不过,我今天不会让你去死的原因,是因为你尚念旧交,赠给了我一件“绨袍”。

一件粗布的棉袍,却救了须贾的一条性命,可见善举与怜悯之心的重要。

至于在宴会上,范雎让两个仆人架着须贾的胳膊,去吃马的草料来凌辱须贾,似乎有些过分。

“范雎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魏齐显然是个胆小鬼,但在欲置范雎于死地这件事情上,却是心狠手辣没有一点胆怯。

惶恐不安的魏齐跑到了赵国,就藏匿在了平原君的家里。

我们对平原君的做事,一向不敢恭维,但在这件事情上却让我们刮目相看。

在范雎对昔日仇人实施报复的同时,得到了秦昭王积极主动的配
合。

于是,秦王给平原君写了一封信,夸奖了一番平原君的德行,愿与君为布衣之友。

信中秦王诚挚地邀请平原君到秦国来做客,到时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平原君虽然畏惧秦国,但还是来了。

酒席间,秦王对平原君说道:“听说范雎的仇家魏齐在你的家里,希望你派人取他的人头过来,不然的话,你就出不了关”。

面对秦王话中的威胁与恐吓,平原君却出人意料地说出一番大义凛然的话。

平原君说道:“魏齐是我平原君的好朋友,就是在我那里我都不会交出来,更何况他不在我家里”。

话锋犀利,强中带硬,令人叹服。

无奈,秦昭王只得给平原君的哥哥赵王写了一封信,说你的弟弟现在我的手里,范雎的仇人魏齐躲在平原君的家中。

请你迅速地派人持其头来,不然的话,我就举大兵讨伐你们赵国,扣押你的弟弟赵胜在秦国。

于是,赵孝成王急忙派兵围住了平原君的居所。

情急之下,魏齐趁着夜色慌忙地逃跑了。

在逃亡之前,魏齐见了好朋友赵国的国祥虞卿,虞卿明知道说服不了赵王,就解其相印与魏齐一起逃亡了。

他们逃到了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

此时,信陵君也同样害怕秦国,犹豫之下不肯见两位,并推诿地说道:“虞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信陵君身边的侯赢很不高兴,感慨地向他说了一番大道理,信陵君感到非常惭愧。

于是他驾车亲自到郊野去迎接,但是当魏齐听说信陵君一开始却不想见他们时,愤怒地举剑自刎了。

赵王将魏齐的人头送到秦国,秦昭王便放平原君回到了赵国。

至此,范雎的深仇大恨已经了结,接下来的就是报恩了。


事实证明,范雎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人。

这种有恩必偿,有仇必报的君子,活在世上洒脱坦荡淋漓痛快。

对于范雎这个人,我非但不以为是小人,反倒觉得乃大丈夫也!至少,他没有做作和伪装,没有曲意的掩饰和空泛的说教,有的是敢作敢为的豪气与君子之气。

当然,这并不是说范雎这个人没有毛病,在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裂变与动荡时期,范雎也没有那么迂腐和忠厚。

他要成就功名保全自己,消弱并蚕食敌对势力,所以范雎的一些举动行为,也未必都是那
么光明正大和高尚。

首先,他想秦昭王推荐王稽,秦王拜王稽为河东郡守。

之后,他有推荐郑安平,昭王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遗憾的是,这两个人非但没有在位上尽心尽力建功立业,反倒成为秦国的败类。

王稽与郑安平的所作说为,为范雎日后淡出政治舞台,埋下了最直接的伏笔。

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范雎廷辱须贾、智赚魏齐、妒杀白起后便遣亲将郑安平率兵进攻赵国。

魏国信陵君无忌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郑安平率2万士卒降赵。

依照秦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范雎当株连降敌大罪,受三族连坐之治。

但是秦昭王恐因此事伤害到范雎,于是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

” 他不但没有治范雎的罪,反而加赐食物,慰勉范雎。

谁知,事隔仅两年,即公元前255年,范雎的另一亲信王稽,身为河东郡守却与诸侯私通,事败后被赐以弃市重刑。

两件事的结局,无疑给中庸沁心的范雎一个响亮的耳光。

虽然在“刑不上大夫”的理念庇佑之下,范雎也是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起来。

然而,令范雎担忧的这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

有那么一天,秦王上朝突然不断地哀声叹气起来。

范雎说;“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今天大王朝中而忧,臣敢请其罪”。

于是昭王说道:我听说现今楚国的铁剑很锋利,而歌舞却很差。

铁剑锋利士兵就会勇敢,歌舞拙劣就会深谋远虑。

我担心楚国会图谋秦国啊。

现在安武军白起已经死了,你推荐的那个郑安平也叛变了,所以我很害怕,想不出什么法子来啊!秦王的委婉言辞,聪明的范雎当然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所在。

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这个时候,燕国人蔡泽来到秦国,给范雎讲了一番进退维谷的大道理,范雎幡然醒悟,对蔡泽佩服之至。

数日后,范雎向秦王举荐蔡泽为相。

于是,范雎“谢病以归相印”,尽管昭王坚持要挽留范雎,范雎还是婉谢说道:我真得身体很不好。

范雎好还是免了相位。

云梦秦简《编年纪》云:“秦昭王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

至于是怎么死的,没有确切定论,我们姑且不去探讨。


范雎的一生,功过参半,或说功大于过亦可。

而范雎最大罪过莫过于两条:一是妒杀大将白起;二是任人唯亲,提拔亲信。

罪过之一:妒杀白起。

大将军白起,无疑是战国时期排位第一号的常胜将军,素有“杀人将军”之称。

长平之战,他一次就坑杀降卒四十五万,可谓凶残至极的杀人魔头。

而推荐白起的人正是范雎其人。

长平之战范雎用反间计,使赵王临阵换掉名将廉颇,代之以只会纸上谈兵的赵奢之子马子赵括,是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然而,正当白起欲乘胜追击时,范雎却嫉贤妒能,害怕白起的功劳超过自己,于是,花言巧语说服秦昭王收兵。

白起获知范雎暗中作梗后,便与之结怨。

后来,在范雎的挑拨下,秦昭王先将白起贬为士卒,随后又令其自杀。

大将白起的身亡,归咎起来一是苏代的反间计,二是范雎的嫉贤妒能,为一己之私虑,三是自身的原因:是极度自负的白起与秦昭王几次叫板的结果。

结果秦王一怒之下,将白起革去军职,削为平民,逐出咸阳。

这个时候的范雎火上浇油,欲置白起于死地而后快。

当白起行至杜邮的时候,范雎对秦昭王道:“白起左迁,怏怏不服,口有余言,恐为后患!”这话就不免有些歹毒了。

于是,秦昭王急差使者追赶白起,赐予一柄利剑,令其自裁。

就这样,这位被司马迁称赞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的一代名将,饮血黄沙,成了政治舞台上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当这位征战沙场的大将军举剑自刎的时候,不禁感慨地长叹道:在这个世上我有多么大的罪过,以至于让我有这样的死法。

细想起来,我固然当死,仅凭长平之战我杀了赵国数十万的降卒,就足以该死。

于是举剑自刎,时在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罪过之二:提拔亲信。

应该说,范雎对两个恩人的回报没有错,错的是他回报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所以说报恩也要讲究个知人善用。

郑安平本来就不是个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