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姓:祖先是孔子弟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姓:祖先是孔子弟子
一、姓氏渊源
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5位,其源流纯正,即姜姓。

春秋时期,齐文公的儿子公子高之孙以高为氏,其17世孙高柴为孔门弟子。

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

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据《通志》载:“柴氏,姜姓。

齐文公子高之后。

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

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

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

汉有棘蒲侯柴武。

裔孙守礼。

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

”《姓考》载:“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

”可以说,高柴就是柴姓的得姓始祖,这是柴姓的最主要渊源。

不过,这一说法也遭某些历史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现存宋代以前的有关姓氏的著述如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劭《风俗通?姓氏》等书均未提及柴姓。

这样的古老姓氏在战国至隋唐千余年的姓氏著作中竟然不被提及,让人疑惑。

他们认为“柴”很可能本只作“陈”,只是人们在称其姓氏时发生音转,有时读成了柴,后来在记录时随音取字,或作“柴”,或作“陈”,造成了似乎一人兼二姓的情况。

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在没有更进一步的史料出来之前,我们还是认为柴姓出自高柴。

隋朝末年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明朝皇帝曾赐元人娄托罗该(柴秉诚)、铁柱(柴克恭)、恭门苏尔噶(柴志诚)、拜特穆尔(柴志敬)、遵维布哈(柴永谦)、克穆特穆尔(柴永正)等人柴姓。

这些也是柴姓的重要渊源。

自周朝柴举得姓后,柴姓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发展历程。

柴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朝以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秦朝以前这一时期,柴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

柴姓发祥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由于卫国内乱,随祖父高柴迁到今河南大康、杞县、扶沟、商水一带。

在这一带发展状大。

秦朝至唐宋这一进期,是柴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柴姓向全国各地以及台湾,东南亚迁徙。

二、郡望堂号
著名的郡望有平阳郡和安阳郡。

其中,平阳郡是最早在三国时代由魏国设立的郡级行政区划,郡治在秦置的平阳县(故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以此为中心,平阳郡包括了今天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以东汾河流域的十二个县,大致与临汾市辖区相仿。

平阳之名此后被长期使用,除隋朝时曾短暂称临汾外,基本被各代沿用。

安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息西县,领安阳、鸟水二县。

西魏改曰北秦州,后又改曰交州。

开皇三年郡废。

十八年改州曰纪州,安阳曰长川。

大业初州废,又废乌水入焉。

著名的堂号有衍庆堂、清慎堂、萃涣堂、翼庆堂、翼经堂、斯聚堂、世恩堂、学愚堂、强恕堂、敦本堂、务本堂。

三、楹联典故
龙泉附彩;貂珥殊荣。

上联指柴绍妻平阳公主从夫征战,所部号“娘子军”,彰明了柴氏前贤的徽行。

下联指汉高祖时柴武以将军斩韩信,封棘浦侯。

却金还友;杀敌勤王。

上联指明代钱塘人柴车,永乐年间以举人官兵部主事,升兵部侍郎。

英宗时,因为官廉洁干练,受命协赞甘肃军务,曾几十次上疏,都能指出时弊,后官至兵部尚书。

他曾路过广信,广信太守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罐蜜。

他打开一看,原来是黄金,便退了回去,又对友人说:“老朋友了解你,你还不了解老朋友啊!”下联指北宋人柴涓,,官鄂州崇阳知县。

靖康初年,金兵围困京城,钦宗下诏书召天下起兵救援王朝,鄂州各县还都未行动时,他率领所募集的六百人已经出发了。

过淮河以后,蒲圻、嘉鱼二县的兵也赶到了。

他率兵先与金人作战,乘胜追击十余里。

金兵大军一到,二县兵都撤退了,他奋战而死。

娘子军自成一帜;贤继母义行两全。

上联指唐平阳公主从夫征战,所部号“娘子军”,威振关中。

下联指明秦闰夫继室柴氏抚前妻子如己出,长子坐罪当诛,柴氏引己子诣官代死,官感其情,赦长子罪。

四、历史名人
柴绍:字嗣昌。

唐朝临汾人。

高祖(李渊)将第三女平阳公主嫁给他,以功封霍国公。

柴荣:是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即五代后周世宗,后周皇帝。

邢州龙冈(今河北省刑台西南)人。

在位时曾改革弊政,废佛寺佛像。

整顿军事,奖励农业生产。

先后攻取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北淮南地区14州。

又北攻契丹,重取莫、瀛、易3州,扩大了后周的疆土。

为北宋之统一奠定基础。

据《五代史》介绍,柴荣不但能通经史,而且有治才央不后周主后,取秦陇,平淮右,威震夷夏。

周时,又大修礼乐,定制度——皆为法于后世。

此外,他对传统儒学的贡献也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