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师风培育建设 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师德师风培育建设推进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王亚丽
(河南省电化教育馆,
河南郑州450000)教育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
对提升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推动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立德树人,师德为范。
广大教师能否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切
实履行好推动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的职责,关键就在于各级各类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一、教师师德师风现状与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始终高度重
视,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助推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追求、有崇高品质、有渊博知识、
有仁爱之心的优秀工作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陆续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对教师队伍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和指引。
如2018年1月出台的《关于全面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
“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弘扬高尚师德”三个层次对师德师风培育建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2018年11月实施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及
《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对各类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并以正规文件的形式确立下来;2019年12月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围绕内强素质、外塑环境两个维度,提出了全方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的实施路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在各项规定措施的规范指导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不懈努力下,
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持续增强,
道德修养水平稳步提升,精神面貌不断改善。
目前,
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遵纪守法,
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
但就目前来看,师德师风建设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的行为给教师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一)副业“主业化”
一些教师心态浮躁,
搞好教育的积极性逐渐淡化,丧失了对教育工作的崇高敬意和职业敬畏,
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收益更高的副业上,忽视了教书育人的本职,不愿意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更新,不愿意认真系统备课,
只满足于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知识传授,
课堂上应付了事,导致主业荒废。
(二)立德树人意识不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
人民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要做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任务。
但是部分教师只满足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时长等可以量化的硬指标,对思
想道德建设、
人品性格塑造等漠不关心,不愿意耗费时间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对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出现的问题不愿意主动纠正。
(三)教育教学言行失范
教育部公开的教师违规典型案例显示,
一部分教师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存在体罚幼儿、
学术不端、虐待学生等问题,不仅给教师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涉事教
师涵盖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职业学院教师、大学教
师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教师师德师风出现问题,
问题出在表面,根却在下面,包括对师德师风重视不足,相关规章制度缺乏、不完善以及执行不严,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弱化思想意识是行为的规范和先导,一些学校在招录人
才时,重视学历、经历和业务能力,对综合素养的要求
则相对宽松,没有形成重视师德师风的人员招录制度规范,进而对教师队伍的形成产生了逆向选择效果,为
各种师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此外,一些学校不重视在职教师师德师风培养,
相关课程、相关培训作者简介:王亚丽(197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研究。
[摘
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立德树人,师德为范。
教师的师德师风在教书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
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直接关乎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未来。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键是做好改进教师招录认定机制、
严格教师考核评价、健全学生权利保护制度等重点事项,
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教育;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1)46-0190-02
190--
. All Rights Reserved.
开设不足,一些本校专属的行为规范也较为缺乏,只有上海交通大学等少部分学校专门制定了本校的“师德失范行为清单”,为教师划定了基本底线。
(二)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只有部分学校设立了完备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了系列正规的操作规范。
但即使拥有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制度,一些学校在实际操作中,要么不执行制度,要么仅重视业务成绩考核结果,不重视师德师风的考核结果,导致制度的约束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形成促进师德师风持续提升的长效动力。
在该导向下,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科研和教学上,没有聚焦道德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监督惩罚制度执行不严
一些学校特别是高校,在教师师德师风失范问题上大多采用“一票否决”制度,对于情节严重的坚持“零容忍”,采用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解聘等措施对其进行从严处理。
对于没有触碰法律底线、情节不严重的则缺少具体的惩戒举措。
宽松的管理环境导致一部分教师滋生了懈怠情绪,久而久之,在师德师风问题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三、教师师德师风培育培养策略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我国教育未来发展,关系到青少年成长成才成人,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必须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努力促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改进教师招录认定机制
一方面严把招聘入口关,改变教师招聘时的传统做法,坚持把道德良好作为教师招聘的基本条件,推动教师招聘从重视学历、重视业务,转向学历、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德行品质统筹兼顾,避免唯考试成绩、唯文凭证书、唯职称职务、唯论文专利、唯人才帽子的不良倾向,防止品行不佳、素质低下、师德不合格人员进入人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严格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对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人员,应通过本人、同事、亲友、领导、同学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其近年来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对表现不佳的教师,停止其教师资格认定。
(二)严格教师考核评价
应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机制,坚持多元评价导向,将素质指标、职业指标和绩效指标统筹纳入考评内容,合理确定各指标权重,强化“有德+育德”等硬指标约束,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对于考评结果优异的教师,应及时兑现奖励,在职称评定、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考评结果不理想的,应切实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及时进行劝勉谈话,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帮助其及时整改、有效提高。
(三)健全学生权利保护制度
完善教师、学生行为规范,明确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边界和具体内容,对其做到准确界定,确保不遗漏每一个违规违纪行为。
应建立健全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监督举报机制,并明确专人负责调查取证工作,做到违规失范行为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对情节严重的,应成立专项调研组,快速、准确查清原委,还被害者以公道;对于应当追究法律责任的,应全力配合司法机关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以严格的学生合法权益保护,倒逼师德师风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培养
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关系到教育在人民群众中的整体形象。
应当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法》以及《教师法》等文件法规中有关师德师风教育的内容,引入师范生培养规划,贯穿其学习及教师生涯全过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预备人才的师德师风素养水平。
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在职教师学习计划,开展系统化、常态化法治和纪律教育,推动《教师行为十项准则》等教师行为规范入脑入心,引导广大在职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不作出败坏师德师风的违规违法行为。
(五)发挥师德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有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会让更多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
应当充分挖掘张桂梅、李芳、张玉滚等时代楷模阳光上进、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可贵品质,并制作成纪录片、微电影、舞台剧、宣传音频等宣传载体,利用校庆日、教师节、学校各种活动周等时间节点,通过校内网、电视、电台、学校宣传栏等传统媒介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场次宣传教育,形成争创师德典型、争做师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组织教书育人模范、教育教学名师、最美乡村教师开展师德宣讲,让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走入每个教师的心里,用真诚打动人、用真情感染人,努力创设崇尚师德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船舶职业教育,2021,9(1):64-66.
[2]阎敏,卢小宁.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25-28.
[3]李瑶.关于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途径的几点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0,37(8):93-96.
因编辑郑晓燕
19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