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某校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某校 2019-2020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一试题
满分: 100 分时量: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5 小题, 50 分。
只有一个选项切合题意。
)
1.《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亲母亲,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第二
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资料共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以民为本B.天人感觉C.人文精神D.尊敬自然
2.孔子的思想中心是“仁”,重申以德治民,珍爱民力,做人要“恭、宽、信、敏、惠”;
孟子主张推行“德政”,以为人人皆有“羞恶之心”“恭顺之心”;荀子也主张“仁义”,要“以德服人”“人要向善”。
一直贯串上述思想的一条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涵养下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入学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悲天悯人”“羞恶之心”“恭顺之心”“是非之心”
D.学习和实行法制,能够使小人变君子,一般人变贤人
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其最主要原由是
A. 改造并给予儒学新的内容
B.百家并行不利于国家稳固
C. 适应了大一统局势的需要
D.汉武帝采用并在全国推行
4.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行斥者,常常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浩大)然,不与孔子异道。
”资料所述反应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缺点日趋显现B.佛教已获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交融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5.“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心也。
良心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
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心,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以下对王
阳明“良心说”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 否认了传统伦理观点
B. 拥有个性解放色彩
C. 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
D. 拥有唯心主义偏向
6.黄宗羲以为:“然而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
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尔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中心是
A. 由人治转向法治
B.深刻批评了封建制度
C. 成立君主立宪制
D.成立财产阶级民主法制
7.下边是约处于同一期间的中西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
他们的科技成就形成激烈反差,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书影
哥白尼和《天体运转论》书稿
A、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向来当先于世界
B、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究产生不一样影响
C、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记
D、中西文化的巨大差距在明朝已形成
8.16 世纪末,汤显祖为宜黄腔创作的传奇《牡丹亭》,在它的故土江西,几乎没有太大反应,
而在吴门(苏州)剧坛却“祖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这主若是由于
A. 地区文化审美趋势的差别性
B.地方执政者的政策不一样
C. 地区经济发展及阶层的差别
D.昆曲在地区影响力不一样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建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议大海民风,转移
公民观点,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
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 从大海文明发展的视角审察民族危机
B. 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联合
C. 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 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点
10.19 世纪六七十年月,李鸿章再三重申,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
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以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
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
A. 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照
B. 打破了“华夷之辨”的成见
C.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围
D.减少了流传西方文明的阻力
11.“我们当时以为 , 中国自汉此后学识全要不得的 , 因此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
既
然外国的学识都好, 倒是不懂外国话, 不可以读外国书, 只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
再加上我们主观的理想我们的新学就是这三种元素混淆组成。
”资猜中的“新学”
A. 倡议“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主张“绝对均匀主义”
C. 倡议“中体西用”
D.倡议“维新变法”
12. 1896 年 8 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立《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添
至 7000 余份,一年后达到 13000 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 多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刊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反应了
A. 白话文刊物遇到公众欢迎
B.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 维新派利用报纸启示公众
D. 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13.五四运动前三天 , 美国哲学家杜威来华讲学 , 一待就是两年。
1920 年英国哲学家罗向来华讲学 ,
逗留一年。
1922 年德国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 逗留数月。
1924 年印度文豪泰戈尔应邀访华, 逗留一个多月。
这些现象反应出
A. 马克思主义的宽泛流传
B.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 哲学教育遇到国人重视
D.中国政治领域的巨变
14.1924 年 1 月孙中山说 : “我等同在微小民族之中, 我等当共同奋斗, 抗争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 “一则中公民族自求解放”, “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
律同等”。
资料反应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颠覆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代统治
B.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微小民族
C. 办理好国内民族关系, 表现民族同等思想
D.反对帝国主义,取销国内的民族压迫
15.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和《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重申:“中国一定利用全部于
国计民生有益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我们此刻的目标是克制资本主义, 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其言论
A. 照搬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B. 批评了中外反动权利的怀疑
C. 指导了新中国成立早期各项工作
D. 有益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16.“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的思想, 坚持教育为本, 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点。
这说明
A. 中国领导人对国际改革认识深刻
B.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C. 科技体系改革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D.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17.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期间,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 此中14%的人搞农业 ,24%的人搞纯科学 , 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杜会科学的翻译。
第一版的中国书本中译自俄文的书本占
了 38%到 45%,而其余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 6%。
这一情况最可能出此刻
A. 洋务运动期间
B. “一五”计划期间
C. 新文化运动期间
D.改革开放新期间
18.“一阵风吹过,有人感觉冷,有人感觉凉快。
痛苦与舒适,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对这一
言论,普罗泰戈拉会说:
A.“人生而同等”B.“美德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D.“与上帝直接对话”
19.“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对比较。
在这个期间的
林林总总中有许多还是中世纪的,有许多明显已经是近代的,但也有许多为这个期间所特有。
这个期间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激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
活动。
”这个时代
A.设计了将来社会制度的宏图B.坚持世俗权利高于宗教权利
C.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时代潮流D.鼎力倡议“人是万物的尺度”
20.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
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同,使德
国开始了困难的近代化之路。
资料重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最粗心义在于
A.推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B.确定了王权高于教权的原则
C.直接推进了德意志的近代化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21.“在引力定律的支配下,行星无一例外处做椭圆运动,人类能够正确地预知它们在任一时
辰的地点和速度。
这给当时的知识界以深刻的印象。
他们相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
应当有近似的规律。
”文中的“他们”是哪些人
A. 彼特拉克、薄伽丘
B. 马丁·路德、加尔文
C. 伏尔泰、卢梭
D. 伽利略、牛顿
22.1882 年,德国的人口检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但是1895 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就有 25000 人,到 1906—1907 年则达 107000 人。
这反应了
A. 德国进入了蒸汽时代
B.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 电力工业是德国日趋重要的新兴家产
D.德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23.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在议论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诈性。
物质和能量能够互相变换。
双胞胎以不一样的速度衰老。
平行线能够交错。
光芒曲折的径迹其实环绕宇宙。
”这位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24.“若是生活欺诈了你,不要郁闷,也不要气愤!不顺心时姑且控制自己,相信吧,快乐
之日就会到达。
我们的心儿神往着将来,当今老是令人悲痛。
全部都是临时的,片刻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成可爱。
”以下作品与资料同样派别的是
A. 《战争与和平》
B. 《凄惨世界》
C.《红楼梦》
D. 《等候戈多》
25.“在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木派别反对学院派的守旧,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
接获得光与色的无量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互相交融的一种
崭新的成就。
”此议论合用于
A. 穿透历史的“印象画派”艺术
B. 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艺术
C. 表达感情的“浪漫主义”绘画
D.表现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美术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50 分。
26 小题 18 分, 27 小题 18 分, 28 小题 14 分。
)
26.阅读资料,达成以下要求。
(18分)
资料一武帝曰:“三代授命,其符何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授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
上下不睦,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资料二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
正君心走大本。
臣闻人主因此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
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公理、人欲之异。
两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
盖公理者,此心之本
然,循之则其心公并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并且邪。
——朱熹
(1)依据资料一、二并联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别,并指出两者的思
想根源。
(8 分)
(2)依据资料一、二并联合所学知识,剖析董仲舒、朱熹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
的共同原由。
( 6 分)
( 3)综合以上资料,我们应当怎样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4 分)
27、文艺中兴和启发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
阅读以下资料: ( 18 分)
资料一文艺中兴期间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神往的人性的追求, 摒弃了宗教教条, 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 但它缺少“科学”的基础, 仍旧没法挣脱“神”的羁绊。
18 世纪的启发运动 , 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 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动, 在往后转变成一场旨在充足
一定人的根本价值、重申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资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广大旧人文主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 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贫乏的科学因素和科学精神。
其新奇之处在于: 理解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之一; 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合加以克制; 依赖科学自己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 促使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美; 科学理应是并且一定是为人的和
属于人的 , 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久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素关心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鲁莽
的。
——以上资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达成以下要求:
( 1)据资料一 , 指出文艺中兴和启发运动期间人文主义的差别。
联合所学知识, 剖析产生差别的原由。
( 8 分)
( 2)据资料二 , 归纳“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6分)
( 3)据资料一、二并联合所学知识, 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4分)
2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渐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
阅读以下资料:(14分)
资料一有天地开拓以来未有之奇愤,凡居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天之以广运万
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
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
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资料二为了在王权认可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
一直谨小慎微地从“奉天承运” “贤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只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仿佛到处引经据典,引经据典,无敢超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
止中却时时流露出反叛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资料三陈独秀的启发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为完全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
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完全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
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成立起人民原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
想。
——余孚《从头启发: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省》
资料四自 1840 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色虽十分不一样,派别分立,各具理说,个别观点之琐
屑,复不行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整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 1)与传统的“华夷观”对比,资料一的作者是怎样认识西方的? ( 2 分)
(2)据资料二,归纳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色。
康有为的“反叛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
有何详细表现?( 4 分)
(3)据资料三并联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陈独秀的启发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为完全
的革命”?( 6 分)
( 4)综合上述资料,指出资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停浮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分)
参照答案
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C A C C B A B C A D D C B 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
答案D D D B C C A C C D B A
26( 1)君权观:董仲舒经过神化皇权来增强君主威望,经过灾异学说、天人感觉学说来告
诫君主行德政。
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经过正君心学说,要
求君主“存公理,去人欲”。
( 4 分)
根源:董仲舒主要汲取阴阳五专家等拥有神奇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汲取的是拥有思辩思想
的佛教等学说。
(4 分)
( 2)原由: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停完美思想内涵;继承、发展传统思想并予以创新;符
合世俗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正确掌握时代脉搏,拥有超前意识;等等。
( 6 分答三点即可)(3)认识:思想文化拥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跟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停向前发展;
切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和进步的思想文化,有益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
人类发展起着踊跃推进作用。
( 4 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7( 1). 差别 : 文艺中兴 : 重申人性 ; 未挣脱神学观。
启发运动:重申治性;重申科学。
(4分)原由 : 资本主义的发展; 财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分答二点即可)
(2) . 内容 : 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 宇宙观 ); 尊敬自然规律和科学法例 ( 反对享福主义和过分重申人
的作用 ); 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 ; 倡议科学的人性化。
(6 分 , 答三点即可)
( 3) . 评析 : 除去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峙; 防备滥用科学; 给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 情素 ) 。
( 4 分答二点即可)
28( 1)认识:从歧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
(2 分)
( 2)基本特色: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2 分)详细表现:主张取销君主专制,成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2 分)
(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过颠覆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
完全;(2 分)而陈独秀领导的启发运动完全摇动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促使了思想解
放和马克思主义的流传。
(4 分)
( 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兴盛)。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