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十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十校联考第二次考试试题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
长郡中学衡阳八中永州四中岳阳县一中湘潭县一中
醴陵一中澧县一中郴州二中益阳市一中桃源县一中
由联合命题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面对着曾经烜.赫一时如今却变成颓垣.断壁的故居,这位老人心中的惆怅一时真是难以宣.泄。

B.即使在风雨如晦.的夜晚,蒋英仍然能做到诲.人不倦,从而使那个难以驯服的浪子幡然悔.悟。

C.黄永玉不管手头多么拮.据,不管家人怎样诘.责,还是毅然决然地买下了那些佶.屈聱牙的书。

D.如越俎.代庖,自然会引起别人的怨恨甚至诅.咒,最终反而会弄得你自己无法下台沮.丧不已。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向“是非缠身”的周杰伦又捅篓子,虽然他尚在日本举行个人巡演,但一句“内地歌迷素质很低”的断语还是引发了内地歌迷集体的愤怒。

B.要避免使我们的社会成为疫病的温床,有待于改变崇拜GDP的发展模式,重朔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社会分配向国民健康、教育以及贫困人口倾斜。

C.改革的方向,就是开拓制度的空间,把陈洪这样的人、这样的群体吸纳到制度中来,通过改善制度,使其平等地参与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搏弈中来。

D.对于陈水扁而言,重新取得两岸关系中的控制地位的办法不是迫使现有的两岸交流计划后退,更不是处心积虑的再次煽动反对大陆的民粹主义情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适值清明时节,华天丽日,清风拂面,泛舟八百里洞庭湖,只见烟波浩淼,水光
潋滟,君山岛上亭榭隐约,绿阴葱茏,可谓秀色可餐
....。

B.中国文人真正的英雄境界,是凭借心灵的勇敢,拥有这么一片不可替代的自由的
天空,从孔子到陶渊明、李白,到苏东坡,一脉相承
....。

C.虽然远隔千古沧桑和万水千山,但他不用诘屈的语言,不玩华丽的辞藻,就能让
我们触摸到心灵的真实,这说明人只要
..返璞方能归真。

D.要使古老经典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尚需在更高层次上有更具历史深度和文化深
度的设计与把握,并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挖掘
..。

4.下列句子表述简明,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B.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的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C.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等部门进行了检查、评议、整顿等一系列艰难的工作。

D.多元化的时代表现出太多的价值断层,人们由于选择过多而陷入彷徨迷惑的时候特别需要一种安顿和抚慰,于是于丹的“心灵鸡汤”便应运而火了。

5.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前后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人着衣披带本是很自然的事,但这自然的衣着,顿使沉重的人体化为轻捷的一叶,潇洒、舒展、轻盈、自如,满台生风。

,,都因那轻淡饰物的勾勒与揭示而成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憧憬而挥发开来。

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舞者真是靠自己的外美之形来写内美之神了。

①人内蕴的美,外形的美
②人外形的美,内蕴的美
③从这个角度观之
④从这个方面看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现代文阅读(社会科学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6—9题
黄嘴天鹅每年往返于东亚和西伯利亚草原间,飞行3000公里。

这幅充满诗意的“鸟的迁徙”画卷,展示出候鸟在自然演化中,经过艰难的适应后保留下来的独特的生存之道。

2004年,这一壮阔生命景象因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在全球热映,变得世人皆知。

当时,禽流感掀起的恐慌已经使成千上万的禽鸟“感染者”死亡。

2005年7月,中国青海湖发现大约6000多只候鸟死亡,原因最终被证明感染了禽流感。

人们才认识到,《迁徙的鸟》的导演本意要展现自然和谐和生命的美好,但他无意间描绘了候鸟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家刘金华等人从青海湖患病和死亡的候鸟的咽喉及排泄物中分离出H5N1型病毒,并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证实代表禽流感病毒高治病性的三个基因全部存在,但基因组序列与已知的H5N1型病毒并不完全相同。

这意味着,H5N1型病毒可能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或者它根本是一种早已存在而未被人类认识的新病毒变种。

他们研究了候鸟迁徙地路线,试图找出病毒来源。

科学家认为:增强毒力的基因重组,很可能发生于候鸟在东南亚等地越冬时,然后,候鸟才于春季迁徙到青海湖地区。

香港大学的管轶和同事发表的针对青海湖禽流感的研究报告认为,候鸟感染的禽流感病毒可能来自中国华南地区。

虽然科学家们对此存在争议,但达成共识的是,禽流感已通过候鸟远距离传播。

禽流感不再是某一个地区小范围内发生的事件,而是可能引起全球性传染的威胁。

“由于在青海湖育雏栖息地的鸟可能与来自东南亚、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许多候鸟一起在东南亚聚集,新型禽流感病毒可能成为全球性的威胁。


管轶提出了未来禽流感传染可能的路线。

禽流感可能从土耳其穿越地中海到达西欧;也可能从亚洲通过中东到达非洲;还可能从地中海南下,沿印度洋海岸线蔓延。

他预测,非洲、太平洋海岸可能被感染的国家,经济水平不高,对传染病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差,如果禽流感传染到这些地区,全球流行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调查显示出两个危险的征兆:一是候鸟中发现禽流感感染,意味着病毒获得了一种高速的“交通工具”,可被带到世界各地;另一个更危险的是,禽流感病毒不仅感染了数以千万计的家禽和野鸟,还在2年的时间里感染了超过100名人类患者以及猪、猫等哺乳动物。

这表明病毒有跨越“物种障碍”的趋势,有可能很快出现能在人际传染的株系。

这意味着,禽流感全球传播和变异的链条将随候鸟迁徙而形成。

高致病性禽流感“从局部到全球,从禽鸟到人类”流行的风险,就蕴藏在这条链条之中。

6.联系全篇,对本文传递的中心信息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迁徙的候鸟携带着新型禽流感病毒
B.新型禽流感病毒可能威胁影响全球
C.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链条悄然形成
D.禽流感病毒获得了高速“交通工具”
7.不能说明“高致病性禽流感’从局部到全球,从禽鸟到人类’流行的风险”的一项是A.H5N1型病毒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
B.它是一种早已存在而未被认识的新病毒变种
C.更危险的是病毒有跨越“物种障碍”的趋势
D.高致病性禽流感已经通过候鸟远距离传播
8.下面的理解及其表述与原文信息内容不完全相符的一项()
A.《迁徙的鸟》在展示候鸟迁徙壮阔生命景象的同时,无意间对候鸟携带禽流感病毒的情景进行了描绘。

B.从青海湖患病和死亡的候鸟的咽喉排泄物中分离出来的H5N1型病毒,可能是未被认识的新病毒变种。

C.来自各地的候鸟在青海湖育雏栖息地聚集,一旦感染,则意味着病毒获得一种高速广播的“交通工具”。

D.禽流感病毒在猪、猫等哺乳动物中的感染,其危险性在于有可能很快地导致出现能在人际传染的株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候鸟传播,因此充满诗意飞翔的候鸟在一定意义上不再是自由浪漫的象征,而像是长了翅膀的危险炸弹。

B.本意要描绘自然和谐与生命的美好的《迁徙的鸟》,客观展示了病毒传播的途径,这说明人们对事物真知的认识有时孕于偶然之中。

C.只要非洲、太平洋海岸可能被感染的国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那么,全球流行禽流感的危险性就可望避免。

D.禽流感通过迁徙的候鸟高速、广泛且跨越物种传播的事实,足以表明人与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0—14题
移树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

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

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

”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

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

坎及四周,及底而止。

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①其坎之棱,絙②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

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

卧而南亦如之。

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

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

其大者倍其数。

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

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

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

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

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

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

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
族孙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

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③有司,将归省其亲。

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选自岳麓书社排印本《李东阳集》
【注】①陊:du ò塌,落。

②絙:g ēng 大绳,粗索。

③诎:q ū弯曲,屈服。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
辟地东邻 比:近来 B .规.
其根围数尺 规:规定 C .而行之也有序.
尔 序:条理 D .阅.
岁而视之 阅:经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我能为.公移之
予惜其生不得所.
恐为.操所先得无教我猎虫所.
耶 乃移其.三之一且
.见之用也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了个小官。

B .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山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更大的官。

C .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气象庄严。

D .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1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9分,每题3分)
(1)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

译文:
(2)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译文:
(3)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

译文:
14.文中说“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请问,“道”的含义什么?试简要归纳。

(3分)
答:
四、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问题(5分)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①两衰翁,历尽穷通②,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祗③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①伊吕:伊尹和吕望(姜太公),古代两位贤臣。

②穷通:困窘和通达。

③祗:只
15.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上也有建树。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往往借诗词来抒发作为改革斗士的壮志和情怀。

试分析在这首词中,诗人抒写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怀?
答: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②,。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氓》)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章)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

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
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

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

这就是鸿沟。

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

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

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

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

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

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

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

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

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

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

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

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

最终自刎乌江。

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

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

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

”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项之间,非项莫属。

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

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

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

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

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

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

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

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

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

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

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

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
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
......!”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

那是个
竖子成名
....
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

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

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

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

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选自《艺术散文选萃》,有删改)
17.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等几个场景。

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

(4分)18.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4分)
答:
1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
20.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
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5分)
答: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22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4分)
①鸿沟,浓缩的历史
------谈谈文章的写作技巧
②不可沽名学霸王
―――谈谈文章的主旨
③请从宏观的角度,对本文予以精要的点评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妈妈和儿子为“是否参加英语比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后来儿子写了一封《告母亲书》,觉得妈妈没有平等交流,建议双方签署一个“互相尊重意见”的协议。

而妈妈则强调“协议不是实质性问题,你既然选择了学好英语,就不要半途而废”,希望儿子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保持一颗感恩之心。

此类事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鲜见,对于妈妈与儿子的态度和表现,你有何感受、观点?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湖南省2007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卷(答题卷)
一、单选题(共36分,每小题3分)
二、文字题
13.(9分,每小题3分)
(1)译文:
(2)译文:
(3)译文:
14.(3分)答:
15.(5分)答:
16.(6分)
①, ,
, ②,
17(4分)
场景:、、。

用意:。

18.(4分)答:
19.(4分)答:
20.(5分)答:
21.(14分)
湖南省2007届高三十校联考第二次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本题侧重考查动态语境中常用形似字的读音。

A:烜xuǎn 垣yuán 宣xuān B:悔huǐ,晦诲均读huì;C:佶jí,拮诘均读jié;D:沮jǔ,俎诅均读zǔ)
2 D(本题侧重考查动态媒体语言中的错别字。

篓-娄,朔—塑,搏—博)
3C(本题侧重综合考查语境中词语的运用,分别考查了实词、虚词和成语。

C错用虚词。

从词语搭配看,“只要”跟“就”联系,表充分条件关系;“只有”跟“才(方)”联系,表必要条件关系:使用时二组不能交错混杂。

从逻辑关系看,“返璞”与“归真”之间,应是必要条件关系。

从具体语境看,后文有个“方”,表意相当于“才”,而与之呼应搭配的则只能是“只有”而非“只要”。

“秀色可餐”属多义成语,既用以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亦可形容花木、山林的秀丽)4A(本题侧重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及规范。

B表意不明。

由于结构性的歧义,导致语句中无法认定究竟是王冰的观点值得商榷,还是赵亮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C成分残缺。

“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后缺宾语“的问题”。

D搭配不当。

谓语“表现”不能跟宾语“断层”搭配,应改为“呈现”)
5C(本题侧重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

第一空考查语脉的上下通贯与内容的前后照应,思考点主要是后文的“国画界有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之争”句,“形”在“神”先,故选②。

第二空考查语体风格的和谐,文段的语言典雅清丽,富于传统情韵,④显平直,与语段文风和谐不足,③则较雅致,更契合语境,)
6C(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本文最大的发现,是南来北往、年年聚散的候鸟,使禽流感得以在全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广的范围传播。

其余各项均未抓住信息核心)
7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题干关键的信息,一是禽流感跨越式传播的范围,二是禽流感的流行。

A强调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性,是流行的产物。

C 直指“跨越”趋势,既扣“流行”,又击“风险”。

D提示了流行的途径。

B既是“早已存在”,则与“流行”“风险”无直接关系)
8 A(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A错在“对候鸟……情景进行了描绘”,原文只是说“描绘……的可能性”将或然视为实然)
9 C(错在“可望避免”,夸大其词)
10B(规:环绕)
11 B(均作名词,解释为“地方”。

A 介词,替;介词,被。

C代词,其中;代词,那。

D 连词,并且;副词,尚且)
12D(A B无中生有,均错在“做官”上。

由“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可知,作者的族孙未被主考官录取,因而未当官。

C错在曲解文意。

时间应将“三年”改为“二年”)
13.(1)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升高,朝南放时也是这样。

(知识点:“北”,名词作动词;“为……所”被动句式;“以”作“而”,表修饰)
(2)“你真能做到这样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知识点:“是”,这样;省略句式,补充主语)
(3)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

(知识点:“夺”,超过;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介词,比)
14.①“道”的含义是:留宿土,根不离,保留树木的元气(意思大致相同即可)
15.借伊吕这两位古代先贤的际遇,感怀君王知遇,抒发在推行新法胜利的形势下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情怀。

(计分:答出“借伊吕这两位古代先贤的际遇”得1分,答出“感怀君王知遇”得2分,答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情怀”得2分。


【鉴赏提示】
王安石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意和自得之情。

17.鸿门宴鸿沟对垒四面楚歌(或:自刎乌江、霸王别姬)借古鉴今
(4分。

此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和对文章写作技巧的鉴赏能力,难度不大。

学生只要认真的分析理解了文章标题“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的题意,完成对文章写作方法的鉴赏就不难了。


18.鸿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让人发无数联想”。

(4分。

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

首先明确此句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又是一个呼应句,呼应开头,然后综合此句前后内容,就可得出答案。

答出“曾经搅乱历史风云”得2分,答出“让人发无数联想”得2分。


19.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

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4分。

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赏析鉴赏。

①只要答出“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内容”就可计2分;②答出景物描写能使读者对鸿沟的历史进一步回味、品味都可以计2分。

)20.①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

②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5分。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难度较大。

首先要明确“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收束句,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然后,根据题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内容”的要求,结合对第8段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答案。

①答出“项羽自身的缺陷”1分,答出“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1分,如果回答为“不能成为英雄”则不能计分。

②答出“真正的英雄”能借鉴历史的教训,计2分,答出“推动历史的前进”计1分。

以上要点答出大致意思即可计分。


21.【写作提示】①此题可以从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者文章的构思技巧上展开评论。

从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上看,文章主要以述为主,议论点到为止,其主旨水到渠成。

从文章的构思技巧上看,文章撷取刘、项之争中几个关键场景,把对历史经验的述评蕴含于历史场景的回放之中,借古鉴今。

在准确把握评论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特点展开评论都视为符合命题要求。

②本文不是一篇纯粹的游记,作者也并非是单发思古之幽情,借古鉴今才是本文的目的。

刘、项之争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思考与借鉴,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

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当历史出现惊人的相似,有人想把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提出划江而治的时候,毛泽东一语破的:“宜将剩勇追穷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