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新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1.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传承关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庄福龄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在新世纪的理论深化》的丰题报告,提出:第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独树一帜。
它继承了人类深厚的文化遗产,在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和形而上学单面发展观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在人类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地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世界观的高度。
第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破解了发展难题、获得了光辉的历史验证。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历史的脚步似乎到此中止了。
历史究竟将如何发展,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就成为社会发展的世纪难题。
马克思、恩格斯毕其一生,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暂阶段。
通过科学论证,他们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应该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未能看到难题的成功破解,但20世纪的历史事实却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
社会主义并未像资产阶级理论家所说的那样已经终结,恰恰相反,它正以顽强的主命力茁壮成长。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从各自的时代特征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和提高。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又一次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再次成功破解了历史发展难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宝库。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一脉相承,既立足于世界观的高度,又着眼于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过程;既放眼世界,关注世界的一切变化发展,解决世界历史发展问题,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历史责任感,解决了社会发展问题。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深远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一五”时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时期,落实的基本点应包括:一是把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立足扩大内需,持久发展的对策;立足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立足节能环保,坚持可持续、节约、清洁的发展方向;立足自主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宏观调控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需要。
二是要坚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统筹协调的观点;三是在理论上必须与唯心主义区别开来,坚持以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为本的观点,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与会学者认真探讨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统筹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
济决定与“历史合力”相统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所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充分注重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目的需要的重要性,强调要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于现代化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目的性相统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思想。
与会学者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关键;科学发展观中所讲的发展,其实质就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实践,要理解、把握和驾驭这种发展,尤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确实提供了这一理论基础,表现在:第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人在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实践的根本目的的思想;第二,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由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实践领域的多样复杂性和实践内容的全面性的重要思想;第三,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系统性思想,是对实践中各个要素、各种实践活动之间内在联系的自觉反映和把握。
可持续发展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的具体展开。
与会学者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表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运用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开辟了研究发展问题的新领域,提出了发展的新观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新形态。
它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发展理论和观念,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作出了新概括,形成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飞跃;它是当代人类发展文明成果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人类发展文明成果的中国化运用、是对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中国式回答,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的新回答。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还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矛盾,概括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一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律;二是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三是依靠科技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规律。
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哲学。
它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筑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有机发展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基本原理。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心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重心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问题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研讨。
一致认为: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仍存在着几大问题:一是社会部分成员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二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经济发展较快,但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三是社会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大。
这些问题决定了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必要。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众多矛盾,其中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发性。
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易发性、多发性和涉及面广的特点。
这就要求畅通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起缓冲矛盾的空间和平台。
二是复杂性。
目前社会成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强,需求、信仰和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刚性方法已不适于用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必须找到适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三是利益性。
利益关系是人们关系中的基础的和决定性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利益是市场的基本法则,由此造成财富的不平等也是一个基本事实。
但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财富占有方面的差距不可过大,更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否则不仅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而且会导致社会不安定。
当前我国表现在分配领域中的矛盾比较突出,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特别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途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义导利,坚持社会主义利益均衡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应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上进行:历史维度有助于我们认识现时代的社会主义处在怎样一个历史阶段;现实维度则标示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
只有认识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并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真正建成和谐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本次会议还对科学发展观在“十一五”期间如何落实、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在上述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已经部分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问题:
第一,发展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片面的发展,但科学的发展应是合理的发展,是符合社会进步趋势、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发展。
如何才能实现合理的发展呢?应坚持实践的批判方法。
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对发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批判,及时矫枉,使之回归到合理性发展的轨道。
第二,在一个社会中,个体的认同度越高,这个社会就越稳定。
但当代中国由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人与人之间交往异化倾向日趋严重,同时由于价值的多样化现象,降低了社会的认同度。
为此,必须以公平正义和符合共同利益为原则,采取具体的措施,把经济建设和以人为本相结合,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并用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来维护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共同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个体的认同度,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利用私人资本,更要利用公有资本,使公有资本也参与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并用法制的手段规范公有资本的运行,从而快速提高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四,落实科学发展观,还必须建立动态平衡的发展机制,尤其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建立快速的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部分专家学者还从行政管理、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化发展等众多层面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从而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此次大会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唐源昌教授在总结报告中指出:第一,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形成了系统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理论,是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上的一次理论飞跃,是思想认识的系统化,也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以人为本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回答了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强调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相统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科学发展观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此次会议的研讨成果也将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