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为什么要设立赐死太子生母的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国家为什么要设立赐死太子生母的制度?
对于草原上的骑马民族来说,部落首领通过联姻来壮大部族势力,是一种常见的习俗,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部落首领的妻子,往往能够凭借自己出身氏族的实力,对部落内的各种政治事务,施加很强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如果她们能够为部落首领生下男性继承人,那么继位之后,年少的新首领由于地位不稳,威望不高,也会把母后和妻子出身的联盟部落,看作自己重要的外援。

而北魏王朝进入中原后,为了对日渐扩大的领土进行有效统治,就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巩固皇帝自身的权力,削弱其他势力的干扰。

所以,作为昔日盟友的皇后一族,也变成了皇帝重点防范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太祖拓跋珪,就发明了一种残酷的制度,“子贵母死”——也就是通过先立太子,再赐死太子生母这种血腥的手段,来强行排除皇太后干预朝政,削弱皇帝专权的可能性。

北魏王朝发展到了中期,依靠强大的武力,逐渐统一中国北方。

这个时期,也是北魏努力抛弃自己原有的草原游牧文化传统、全面向中原王朝模式转型的时期。

拓跋珪的儿子,北魏太宗拓跋嗣,就通过糅合两种文化传统,演化出一套系统性的措施,进一步有效防止皇太子的生母干预朝政,那就是把皇太后的职能和权力一分为三:皇帝的正妻,真正意义上的皇后,不孕育皇位继承人,只有一个尊贵的名分;而太子的生母,则在太子名分确立之后被赐死,新皇登基之后,再被追封为皇太后,享有身后的尊荣。

而抚育太子的任务,则给了保姆。

保姆的人选,由皇帝本人从后宫妃嫔宫女中亲自选定,被选定的保姆大多身份低微,有的还是由于家族犯罪遭遇牵连,才被迫入宫,在皇城中没有权力根基,所以对日后的新皇帝影响也有限。

所以,本书的主人公王钟儿,之所以最终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篇墓志铭,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功于拓跋嗣的制度设计,让身为宫女的她,能够以保姆团队一员的身份,参与抚养幼年时代的宣武帝、孝明帝。

不得不说,拓跋嗣这一套顶层设计,确实管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的四任北魏皇帝,都是以皇帝长子或长孙身份继位,地位相对稳固,然而,刚才我们提到过的冯太后,却一手打破了这个看似稳固的制度。

冯太后从小在北魏宫廷中长大,学习过中原文化典籍,为人精明果断,野心勃勃,最终攀上了权力的顶峰,而她的具体方案,就是利用拓跋嗣发明的太子“保姆”制度,把“子贵母死”变成自己控制未来皇帝,攫取权力的有力武器:在公元467年,未来的北魏孝文帝元宏刚刚诞生,冯氏就急不可耐地除掉了元宏的母亲李贵人和外公李惠,把元宏的抚养权抢到了手。

在北魏史书里,对于孝文帝的评价,经常是说他非常孝顺,但是,这个孝顺的对象,却是和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保姆皇太后冯氏,由此可见冯太后的心机缜密和深谋远虑。

而冯太后的侄女,我们在上一部分中提到过的大冯皇后,也效法姑妈,在孝文帝迁都洛阳途中,杀害了王钟儿侍奉的高贵人,成为皇子元恪的养母。

北魏孝文帝,在历史上的最大功绩,就是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化改革,北魏的后宫妃嫔制度,也被这场改革波及。

冯太后的两个侄女被立为孝文帝的皇后,不但能生下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更不用再担心遭遇“子贵母死”的命运,这预示着拓跋嗣当初苦心孤诣设立的制度,一步步被逐渐破坏:皇后不但可以通过生育和控制皇位继承人,引入外戚干预朝政,同时还能够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阻止其他妃嫔通过生育和自己争宠。

正如我们之前讲到
的,宣武帝元恪继位后,善妒的皇后高英就能够施展自己的影响力,让皇帝长期没有后嗣,幸亏妃嫔胡氏秘密生下了皇子,终于解决了北魏王朝的继承人危机,也让本书的主人公王钟儿原本落寞的命运,再次逆转:她对宣武帝的养育和照顾,谨慎细致的性格,以及超然于权力斗争之外的身份,让她得以重返宫中。

刚才我们讲过,王钟儿最后一次出现在北魏皇室的公开活动场合,应该就是宣武帝的生母,高贵人的迁葬仪式。

在此之前,那位善妒跋扈的宣武帝皇后高英,就已经和昔日的王钟儿一样,被迫出家为尼,这标志着北魏皇室,已经彻底接受了中原文化传统:所谓母凭子贵,面对身为皇帝生母的胡氏,高英即使拥有皇太后的尊荣头衔,也无法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只能选择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