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
建议
摘要:湿地公园具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湿地公园环境优美,肩负着物种保护、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湿地公园建设较为迅速,各省市陆续出台了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法案,以及相关工程项目提高了对湿地公园的保护。
然而在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重申报轻管理、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基础管理能力较差等,影响了湿地公园建设与开发。
基于此,笔者针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论述,并提供相应的举措以供借鉴。
关键词: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问题和建议
1我国湿地公园分类
世界上关于湿地保护的模式有两种:基金保护和政府保护。
基金保护模式,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主要应用于小规模的湿地保护;政府保护模式,资金来源于国家,适用于核心区域。
我国的湿地保护模式主要采用政府保护,近年来该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逐步陷入窘境,难以精准掌握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关系,无法为其输入造血,因此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因地制宜的保护模式。
湿地公园是一种介于自然保护区与传统公园之间、且具有一定规模自然湿地区域、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的湿地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湿地资源保护模式。
在目前应用过程中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湿地保护的策略,规范湿地公园建设[1]。
2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申报轻管理
重申报轻管理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将湿地公园申报作为政绩
来抓,却忽视了湿地自身的功能。
国家湿地公园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目标,重视环境保护这是地方政府应尽的职责,而部分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
升地方知名度,大搞开发建设、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了湿地生态保护的意义,
这种本末倒置的管理模式,自然会对湿地公园建设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2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湿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部
分政府为了获取短期利益,在开发规划过程中未重视湿地公园的整体保护,存在
的无序开发、乱垦滥占、过度利用湿地的问题,未能从整体规划的角度进行思考。
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中,部分地区为了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存在侵占、
填埋湿地的行为,对湿地公园建设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甚至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
态平衡[2]。
2.3基础管理薄弱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一种新型的湿地保护模式,在探索应用中政府机构对
国家湿地公园的认识较为片面,大多考虑旅游经济开发、经济建设、提升政绩等
方面的作用,对于湿地公园保护功能认识不清。
在后期管理过程中缺乏机构建设、人才引进、经费管理,并未建立健全湿地管理体系,从而在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
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如湿地公园的主题特色不清楚、保护对象不明确、湿地
公园的勘界立标未完成,整体管理较为混乱。
3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相关建议
3.1管理层面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重点在于统筹规划阶段,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能够根据
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生态特点来分区、分类进行重点管理,逐步完善工程
项目建设目标、建设体系、建设标准,重视高质量的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能够
保证湿地公园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形成完善的法律政策、技术标准、配套机制,
为国家湿地公园开发保护提供保障。
3.1.1完善湿地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管理机构
首先,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工作,政府可将湿地保护纳入政府工作
报告,从政治层面提升对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力度。
其次,逐步构建完成湿地公
园管理站、湿地公园管理处等体系化管理机构,各级湿地公园管理站能够在上级
管理处协调和指导下,对所辖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进行统一组织、统一指导,
定期开展多部门的联合执法,集中整治、打击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其三,湿地
公园管理处,应逐步完善制定巡护、监测、宣教、日常管理等相关制度,加强各
级机构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并将制度考核作为湿地公园管理站的重要指标,强化
日常管理工作[3]。
3.1.2强化科技支撑,实现动态管理
依靠信息技术设备,建立健全动态化管理机制,是提升湿地公园管理效率的
重要方式。
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应逐步配套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能够动态显示整个湿地资源的变化情况,了解湿地公园中各类生物的生长环境,
为后期湿地动植物研究工作提供依据,从而能够准确了解湿地环境的承载能力。
当湿地环境不允许人类活动时,可通过环境评价机制以及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通
过保护、恢复、修复等策略实施湿地修复,从而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保护湿地景
观[4]。
3.1.3重视宣传教育
对于湿地公园宣传与教育工作,可采用静态与动态展示相结合的科普宣教方式。
例如,通过建设湿地标本馆、科普中心、观鸟台等基础设施,以宣传牌的方
式和科普展板定期做好湿地保护宣传工作;以动态宣传的方式,则可结合传统节
日开办系列主题活动,如“冰雪游园”“河灯节”等特色活动,增强公众参与湿
地保护的意识。
此外,湿地公园宣传保护工作,应深入校园、深入群众,能够从
社区、校园、公园、乡村等志愿服务站开始,营造湿地保护的氛围,提升群众的
实际保护意识。
3.2建设层面
国家湿地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申报—批准—建设—验收”程序,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应注重“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引进专业人才,做好湿地公园后期维护与管理工作。
3.2.1 规范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
在总体规划阶段,需要能够正确处理项目区与周边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升湿地建设的质量,不能存在生态欠账。
此外,在总体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基层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完整管理体系。
3.2.2实施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常用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手段有:鸟类栖息地改造、退渔还湿、植被恢复等。
在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的发展,例如退渔还湿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涉及原有零散鱼塘的重新规划修整,为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渔民就业问题,应规划发展立体生态养殖区,用于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方式,通过盘活旅游业增加垂钓、捕捞等特色旅游活动,发展当地经济。
同时静水活化工程,发展特色生态养殖,提升了鱼虾的品质,实现了居民收入的提升。
在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过程中,要重视协调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5]。
3.2.3强化调查监测配备
健全监测设备,建立监测站点,主要目的是开展调查监测工作,通过构建专业的监测队伍,能够精准掌握湿地的实际情况,并建立完备的技术档案库,实现调查监测与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定期调查监测工作开展,能够有效避免后期人为对湿地公园的破坏,维护了湿地生态的平衡,因此需要国家能够在政策制度制定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重视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后期维护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作为湿地保护的一种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维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完
善等方面入手,构建体系化的湿地公园维护管理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之间的平衡,发挥好湿地公园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艳丽,黄万梅,朱桂才.湖北省枝江市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多样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8,15(06):34-37.
[3]安树青, 张轩波, 张海飞, 等.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研究[J]. 湿地科
学与管理, 2019, 15(2): 41-44.
[4]刘汉湖, 刘奕, 宋景辉, 等. 中国湿地公园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0, 16(3): 63-68.
[5]严有龙, 王军, 王金满, 等. 湿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 生态与农村环
境学报, 2020, 036(005): 618-625.
作者简介:赵斌(1991.09),男,白族,云南大理,工程师,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房建市政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