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萧山区发展高科技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
2023.11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地位也在科技。

必须立足大都市、大产业等基础条件以及市场需要,聚焦农业科技革命,凝心聚力,加快培育能“砸墙”的业态和产品,同时还要争取有能“砸场”的载体和项目,建设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都市农业,为杭州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市域范例贡献力量。

1.要打造“萧山农谷”
坚持“机器声与田鸡声”两手抓是萧山农业的优良传统,必须“从0到1”“从1到100”一起抓。

(1)集中要素建“谷”要以湘湖实验室为基础,围绕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生物合成等“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锚定“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与生命健康”等主攻方向,汇聚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打造“萧山农谷”。

要落实专项资金,组织专班力量,集中政府、市场、科研单位的优势,瞄准农
业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一批农
业科创园、未来农业工厂、种
业智谷等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平
台,产出更多原创性、迭代
性、颠覆性的重大农业科技成
果,争创科技自立自强新
范例。

(2)加强协同强“谷”要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与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
机构专家团队合作,积极构建
“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
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
转化—产业发展支撑”的全链
条创新模式,把萧山作为承接
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基
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
极对接区内企业,打通科技成
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与“中国视谷”“钱塘芯
谷”两大平台在农业高科技领
域的创新互促与产业协同。


励各类企业把国内外优质涉农
项目和研发力量布局萧山,推
动各单项技术集成配套、整体
协同。

支持区内农业经营主体
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支持高
科技农业企业开展研发。

(3)提能升级壮“谷”要
对标世界一流农业创新平台,
深度融入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
网络,深化与龙头企业、科技
组织、知名科研院所和一流大
学等交流合作,加快汇聚农业
科创中心、高等院校等各类创
新要素,力争引进更多国内外
农业创新资源。

探索构建开放
式实验室体系等农业科技创新
对萧山区发展高科技
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三农”专家咨询委员会(311200)娄火明
12
联合体,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成果评价转化机制等方面大力度探索创新,构筑最优创新生态。

(4)推进现代种业建设
要把“种子工程”作为优质高效都市农业科技攻关的起点、产业振兴的源头。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目录,分类分级保护和提纯复壮。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保种育种机制,重点推进“一刀种”萝卜、萧山鸡、萧山甲鱼等地方品种的复育保种。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企业持续加强对白对虾、甲鱼等水产种苗病害防控的研究。

要加强与高等级科研院校合作,致力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加速品种更新。

完善提升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种畜禽养殖场、水产种业水平,培育水稻、蔬菜等新品种,提高全区水稻、蔬菜、畜禽良种覆盖率。

2.要加速农业数字化步伐
萧山数字农业需抓“三路”:一抓农业产业数字化之路,有可用的应用场景。

要建好“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数字化平台。

聚焦蔬菜、水稻、畜禽等主导产业和萧山萝卜干、青梅等特色产业,以数字化、图谱化、适农化为导向,分类推进“农业数字化场景”“机器换人”等项目建设,着力破解科技兴业中的“传统路径依赖”问题。

以农合联数字
驾驶舱等平台为服务载体,开
启萧山农业合作组织与“三位
一体”服务上云的数字农业服
务新局面。

建设综合示范性数
字农业工厂,围绕优势产业培
育数字化基地。

二抓场景创新化之路,有
首创首用的场景应用。

要以萧
山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在生
产、流通、服务全链条产业信
息分析预警和辅助决策的数字
化建设,在依托生鲜智慧生态
系统和营销渠道网络等领域,
加速跨部门、跨主体、跨业态
的多跨场景创新。

加快开展综
合示范性数字农业工厂(园
区)建设,在进一步优化生产
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
产品品质等方面,为全市乃至
全省、全国数字农业集成提供
解决方案。

三抓数字产业化之路,培
育农业数字产业。

一方面要积
极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业态创
新,发展各种新产业、新模
式。

另一方面,要强化各类数
据的整合与共享,让数据要素
真正发挥作用。

加快推动萧山
农业的“智转数改”,着力打
造农业数字技术产业链集成创
新协作生态圈,让萧山农业的
数字人才、数字应用与“中国
视谷”和“钱塘芯谷”两大平
台在产业优势、资源优势、技
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地缘优
势、人脉优势等方面耦合叠
加,通过模式创新,实现农业
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设备和数
字化标准等的产业化,助力省
内外其他地区农户、经营主
体、经销商、消费者和政府的
全链路受益,真正做到“1+
2>3”,实现萧山数字农业的
反超和引领。

3.要深化农业“双强”
行动
萧山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
械化率已超过91%,下一步的
重点是提高能级和科技服务
水平。

(1)聚力发展现代设施农
业现代设施农业能极大拓展
农业生产边界,通过提高单位
产出效率突破资源环境制约,
这既是优质高效都市农业的主
要特征之一,更是萧山突破空
间、资源和产能制约的重要手
段。

要从设施装备、品种多元
和产业集聚三个维度发力,加
快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
设施种植业、以高效集约为主
的现代设施畜牧业、以生态健
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和
以仓储保鲜与烘干为主的现代
物流设施。

加速设施装备现代
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
老旧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建
设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智慧
渔塘,提升设施产品供给能
力。

加速设施品种多样化。


托现有种养殖基地,因地制宜
培育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
等特色品种,加大适宜设施栽
培的品种开发和保护力度,不
断丰富设施品种类型。

加大智
13
新农村2023.11
能化、绿色化设施农业机械和装备的研发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基地预冷、分级包装、贮运保鲜等冷链设施建设,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政策支持上,要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以更大的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2)加强对垂直农业等高科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尝试
作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垂直农业拥有十分可观的应用前景和潜力,发展产能倍增的垂直农业,或将成为“保供给”的全新解决途径以及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年6月,李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专门考察了室内垂直农业、数字化企业体验中心等技术和产品展示。

萧山农业要抓好高科技农业企业的扩面提能,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拓宽推动“萧山农谷”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实现路径。

围绕示范基地、智慧体系、基层队伍等各要素系统性构建,补强各阶段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短板,努力打造科技成果“全覆盖”转化落地区(县)域样本。

(3)提高机械强农水平
加大先进适用农机与设备的引进力度,建设配套设施,推广应用粮油机械化移栽、蔬菜机
械化作业等新技术。

加速农产
品初加工机械化。

以减损提
质、稳产保供、增值富农为导
向,加快农产品初加工新技术
新装备研发推广和集成应用,
为减少农产品损失、提升农产
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
能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提供
有力支撑。

4.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萧山的乡村产业人才,既
要“空降兵”也要“子弟兵”。

通过打造“产业吸引人才”与
“人才驱动产业”的融合平台,
努力把能工巧匠用起来、职业
农民育出来、乡贤精英引回
来、创客队伍聚拢来,建设乡
村产业发展的“能量库”。

(1)重塑引进机制充分
发挥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西电杭研院、北大信研院以及
省级湘湖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
优势,加快引育农业科技领军
人才和创新团队,力争让更多
现代农业标志性科研成果落
地,提升萧山都市农业创新能
级。

积极推动农业领域创业创
新政策的实施和落地,努力为
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创业资金、
政策咨询和专业培训等支持,
搭建创业者与投资者、行业专
家之间的沟通桥梁。

发挥乡贤
和创客的作用,全力吸引各类
人才“资智回乡下乡”。

(2)重塑培育机制抓实
新型农民这个主体,抓牢头雁
队伍这个核心,抓强乡土人才
这个底座,持续深化农民素质
提升工程,打造人才培养品
牌,提升农民适应新需求、新
业态创业就业能力。

高质量建
设智库(联盟),为萧山都市
农业提供高端智囊服务。

通过
盘活、赋能、融合等手段,坚
持“科技+”“农业+”“文
化+”“旅游+”发展思路,让
乡创企业与乡村人才在都市田
园中共同成长。

(3)重塑评价机制坚持
能干即人才、能学即人才、能
用即人才。

建立健全以创新价
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乡村
人才评价体系,探索科学的乡
村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侧重考
察乡村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
联农带农能力和推进乡村发展
的能力。

(4)重塑支撑机制构建
“萧山农谷+科技小院+科技特
派员+基层农技员”层次分
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
才支撑体系,拓展基层农业技
术服务体系,为萧山优质高效
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
支撑。

(5)重塑激励机制呼应
乡村关切,要在农村人才认
定、激励等方面有所突破,让
乡村人才“有付出就有回
报”。

努力在示范带动、强化
引领、激励创业等赛道上做文
章,使乡村人才用其所长,尽
其所能,让乡村成为优秀人才
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
才向往之地。

(本栏编辑:路仁)
14
新农村2023.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