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综合整治技术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村综合整治技术指南
第1章引言 (4)
1.1 背景与意义 (4)
1.2 目标与原则 (4)
第2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
2.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5)
2.1.1 垃圾分类与收集 (5)
2.1.2 垃圾运输与处理 (5)
2.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5)
2.2.1 污水分散处理 (5)
2.2.2 污水集中处理 (5)
2.3 农村厕所改造 (5)
2.3.1 旱厕改造 (5)
2.3.2 厕所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5)
2.3.3 厕所改造技术规范 (6)
第3章农村生态修复 (6)
3.1 水土保持与治理 (6)
3.1.1 概述 (6)
3.1.2 技术措施 (6)
3.2 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6)
3.2.1 概述 (6)
3.2.2 技术措施 (6)
3.3 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 (6)
3.3.1 概述 (6)
3.3.2 技术措施 (7)
第4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
4.1 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7)
4.1.1 道路规划与设计 (7)
4.1.2 道路建设标准 (7)
4.1.3 道路附属设施 (7)
4.2 供水与排水设施建设 (7)
4.2.1 供水设施建设 (7)
4.2.2 排水设施建设 (8)
4.3 电力与通信设施建设 (8)
4.3.1 电力设施建设 (8)
4.3.2 通信设施建设 (8)
第5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 (8)
5.1 教育设施改善 (8)
5.1.1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8)
5.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8)
5.1.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8)
5.2 医疗卫生设施改善 (8)
5.2.1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8)
5.2.2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9)
5.2.3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9)
5.3 文化体育设施改善 (9)
5.3.1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9)
5.3.2 提升体育设施水平 (9)
5.3.3 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9)
第6章农村产业发展 (9)
6.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9)
6.1.1 优化种植结构 (9)
6.1.2 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 (9)
6.1.3 推进农业产业化 (10)
6.2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10)
6.2.1 提升农田基础设施 (10)
6.2.2 推广农业科技 (10)
6.2.3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10)
6.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0)
6.3.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0)
6.3.2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10)
6.3.3 促进农村产业协同发展 (10)
第7章农村居民住房改善 (10)
7.1 住房安全与质量提升 (10)
7.1.1 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 (11)
7.1.2 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 (11)
7.1.3 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11)
7.2 住房风貌与特色保护 (11)
7.2.1 传统风貌保护与传承 (11)
7.2.2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11)
7.2.3 乡村景观营造 (11)
7.3 住房功能完善与宜居性提升 (11)
7.3.1 生活设施改善 (11)
7.3.2 居住环境优化 (11)
7.3.3 无障碍设施建设 (11)
7.3.4 社区服务与邻里关系 (12)
第8章农村社区治理与文化建设 (12)
8.1 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12)
8.1.1 组织架构优化 (12)
8.1.2 治理能力提升 (12)
8.1.3 社区参与机制 (12)
8.2 社区文化建设与传承 (12)
8.2.1 文化遗产保护 (12)
8.2.2 文化活动开展 (12)
8.2.3 文化产业发展 (12)
8.3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12)
8.3.1 建设目标与原则 (12)
8.3.2 建设内容与方式 (12)
8.3.3 运营管理机制 (13)
第9章农村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 (13)
9.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3)
9.1.1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3)
9.1.2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管理 (13)
9.1.3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13)
9.2 脱贫攻坚与扶贫开发 (13)
9.2.1 落实脱贫攻坚政策 (13)
9.2.2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收 (13)
9.2.3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13)
9.3 民生改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13)
9.3.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4)
9.3.2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4)
9.3.3 完善文化体育设施 (14)
9.3.4 加强住房保障 (14)
9.3.5 优化社会保障与民生服务 (14)
第10章农村综合整治实施与保障 (14)
10.1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14)
10.1.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结合我国农村综合整治实际需求,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明
确整治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监管措施,为农村综合整治提供法制保障。
(14)
10.1.2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有关部门和农村基
层干部群众的政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保证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
(14)
10.1.3 建立健全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农村综合整治相关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
责任追究,保证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14)
10.2 资金投入与筹措机制 (14)
10.2.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综合整治的支持力度,保
证资金投入与整治任务相适应。
(14)
10.2.2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通过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筹
措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4)
10.2.3 完善资金监管制度。
加强对农村综合整治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
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5)
10.3 组织协调与监督检查 (15)
10.3.1 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加强各级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保证农村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15)
10.3.2 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整治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整治工
作的督促检查,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5)
10.3.3 强化责任追究。
对整治工作中发觉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
责任人的责任。
(15)
10.4 宣传教育与群众参与 (15)
10.4.1 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农村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
识、法制观念和参与意识。
(15)
10.4.2 深化群众参与。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在农
村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15)
10.4.3 开展典型示范。
总结推广农村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
范引领作用,推动整治工作全面开展。
(15)
第1章引言
1.1 背景与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是农村环境污染、村庄布局混乱、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提出了农村综合整治的重要任务。
农村综合整治是对农村环境、村庄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治理和优化提升的过程,旨在构建美丽宜居、功能完善、产业兴旺的新农村。
本技术指南旨在为农村综合整治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推动农村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目标与原则
(1)目标
本技术指南旨在实现以下目标:
(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优化村庄布局,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4)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
(2)原则
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结合当地实际,明确整治目标、任务和重点区域,保证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2)尊重民意,保障民生。
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保证整治工作符合农民意愿,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3)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4)创新机制,协同推进。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整治工作合力。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村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本章对农村综合整治的背景、意义、目标与原则进行了阐述,为后续章节的具体技术指导提供了基础和方向。
第2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2.1.1 垃圾分类与收集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遵循“源头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与收集系统,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广垃圾分类知识。
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
2.1.2 垃圾运输与处理
加强农村垃圾运输设施建设,提高垃圾运输效率。
对各类垃圾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如可回收物送往回收处理企业,有害垃圾进行安全处理,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其他垃圾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处理。
2.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2.2.1 污水分散处理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处理难度大的特点,采用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等分散处理技术,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浓度。
2.2.2 污水集中处理
对于规模较大的农村居民点,可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如采用活性污泥法、A/O工艺、SBR工艺等,保证污水处理效果达到相关标准。
2.3 农村厕所改造
2.3.1 旱厕改造
针对农村旱厕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推广水冲式厕所改造,提高农村卫生水平。
同时加强旱厕改造后的粪便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3.2 厕所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采用厌氧发酵、好氧处理等技术,对厕所粪便进行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处理后可制作成有机肥,用于农田施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2.3.3 厕所改造技术规范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厕所改造技术规范,保证改造后的厕所符合卫生、环保、节能等要求。
加强对厕所改造工程的指导和监管,保证工程质量。
第3章农村生态修复
3.1 水土保持与治理
3.1.1 概述
水土保持与治理是农村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2 技术措施
(1)生物措施:加大植树造林、草地建设、梯田梯地改造等,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工程措施:建设坡面截流沟、排水沟、沉沙池等,减缓水流速度,降低侵蚀力。
(3)农业技术措施:推广保护性耕作、合理轮作、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3.2 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3.2.1 概述
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保障农村水环境健康、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旨在恢复河道自然形态,提升河流自净能力。
3.2.2 技术措施
(1)物理措施:清理河道淤泥、拓宽河道、恢复自然弯曲,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
(2)生物措施:种植水生植物、放养底栖生物,构建河道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3)生态护岸:采用生态护岸材料,如植物、木材、石头等,提高河道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
3.3 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
3.3.1 概述
湖泊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洪、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旨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3.2 技术措施
(1)湿地植被恢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湿地植被覆盖率。
(2)水环境治理:控制污染源,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改善湿地水质,提高湿地自净能力。
(3)生态补水: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湿地生态需水量,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
(4)生态隔离与保护:设置缓冲带,限制人为活动干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第4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1 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4.1.1 道路规划与设计
(1)依据村庄布局、地形地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村庄道路网络。
(2)道路设计应满足通行、排水、绿化等要求,保证道路安全、舒适、美观。
4.1.2 道路建设标准
(1)道路宽度应根据村庄规模、交通需求等因素确定,宜为46米。
(2)路面结构应选用适宜的材料和结构层,保证道路的耐久性和通行舒适性。
4.1.3 道路附属设施
(1)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标线,保证交通秩序和安全。
(2)合理布局道路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出行安全性。
4.2 供水与排水设施建设
4.2.1 供水设施建设
(1)水源选择:优先利用地下水、山泉水等优质水源,保证供水安全。
(2)供水系统设计:根据村庄用水需求,合理设计供水规模和管网布局。
(3)供水设施建设:包括水源工程、水厂工程、输配水管道工程等。
4.2.2 排水设施建设
(1)排水系统规划:结合地形地貌、排水需求,合理规划排水系统。
(2)排水设施设计:采用适宜的排水方式,如明渠、暗管、生态沟等。
(3)排水设施建设:包括排水管道、检查井、雨水口等。
4.3 电力与通信设施建设
4.3.1 电力设施建设
(1)电力规划:根据村庄用电需求,合理规划电力线路和变电设施。
(2)电力设施建设:包括配电线路、变压器、配电箱等。
(3)电力设施升级:逐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
4.3.2 通信设施建设
(1)通信网络规划:根据村庄规模和通信需求,合理规划通信网络。
(2)通信设施建设:包括通信线路、基站、接入设备等。
(3)通信服务优化:提高农村宽带网络覆盖范围,提升通信服务水平。
第5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
5.1 教育设施改善
5.1.1 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1)加强农村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校舍安全、功能齐全。
(2)改善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5.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2)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5.1.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完善农村教师激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5.2 医疗卫生设施改善
5.2.1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1)加强农村卫生院、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完善农村急救体系,提高急救能力。
5.2.2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推广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5.2.3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
(1)完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控能力。
(2)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5.3 文化体育设施改善
5.3.1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1)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5.3.2 提升体育设施水平
(1)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2)开展农村体育赛事活动,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5.3.3 促进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1)支持农村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2)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市场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6章农村产业发展
6.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1.1 优化种植结构
(1)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
(2)推广间作、套作、轮作等多元化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加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6.1.2 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
(1)优化畜牧业布局,发展节粮型、草食型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2)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提高水产养殖业效益和产品质量。
6.1.3 推进农业产业化
(1)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
(2)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6.2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
6.2.1 提升农田基础设施
(1)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水平。
(2)推进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
6.2.2 推广农业科技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6.2.3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1)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2)推动农业生产托管、土地流转等制度改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6.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3.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6.3.2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1)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加强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
6.3.3 促进农村产业协同发展
(1)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2)加强农村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第7章农村居民住房改善
7.1 住房安全与质量提升
7.1.1 结构安全评估与加固
对农村居民住房进行结构安全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保证住房安全。
重点关注老旧房屋、土坯房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
7.1.2 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
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住房建设质量。
加强农村建筑施工技术培训,提高施工水平,保证住房使用寿命。
7.1.3 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加强农村居民住房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抗风、抗震、防洪等功能。
合理布局住房,避免自然灾害对住房的影响。
7.2 住房风貌与特色保护
7.2.1 传统风貌保护与传承
尊重和保护农村传统住房风貌,传承历史文化。
加强对古建筑、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
7.2.2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在住房设计中,将现代建筑风格与农村传统风貌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住房风格。
7.2.3 乡村景观营造
优化农村住房景观布局,注重绿化、美化,提升乡村景观品质,营造宜居环境。
7.3 住房功能完善与宜居性提升
7.3.1 生活设施改善
完善农村居民住房的生活设施,提高供水、供电、供暖、卫生等基础设施水平,保障居民生活需求。
7.3.2 居住环境优化
优化住房布局,提高采光、通风、保温等功能,提升居住舒适度。
加强公共空间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7.3.3 无障碍设施建设
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完善无障碍设施,提高住房的适老化、适残化水平。
7.3.4 社区服务与邻里关系
加强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服务水平。
促进邻里关系和谐,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第8章农村社区治理与文化建设
8.1 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8.1.1 组织架构优化
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加强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建设,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协作、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8.1.2 治理能力提升
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动社区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同时加大社区治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社区治理效率。
8.1.3 社区参与机制
建立健全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社区自治氛围。
8.2 社区文化建设与传承
8.2.1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农村社区文化遗产保护,对古建筑、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调查、整理、保护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8.2.2 文化活动开展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8.2.3 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社区经济收入。
8.3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8.3.1 建设目标与原则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群众性、实用性、创新性原则,打造社区精神文化家园。
8.3.2 建设内容与方式
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等实践活动,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8.3.3 运营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营管理机制,保证实践活动常态长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第9章农村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
9.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9.1.1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制度。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9.1.2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管理
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渠道和筹集比例,保证资金来源稳定。
加强资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合规使用。
9.1.3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保证农村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
9.2 脱贫攻坚与扶贫开发
9.2.1 落实脱贫攻坚政策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保证政策落到实处。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助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9.2.2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增收
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9.2.3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9.3 民生改善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9.3.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9.3.2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保障农村居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9.3.3 完善文化体育设施
加大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提高农村居民身心健康水平。
9.3.4 加强住房保障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保障农村居民基本住房安全。
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提高农村住房质量。
9.3.5 优化社会保障与民生服务
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高民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
第10章农村综合整治实施与保障
10.1 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10.1.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结合我国农村综合整治实际需求,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明确整治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和监管措施,为农村综合整治提供法制保障。
10.1.2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
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有关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政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保证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
10.1.3 建立健全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农村综合整治相关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明确责任追究,保证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10.2 资金投入与筹措机制
10.2.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合理安排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综合整治的支持力度,保证资金投入与整治任务相适应。
10.2.2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通过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0.2.3 完善资金监管制度。
加强对农村综合整治资金的监管,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0.3 组织协调与监督检查
10.3.1 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加强各级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农村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10.3.2 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综合整治工作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0.3.3 强化责任追究。
对整治工作中发觉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10.4 宣传教育与群众参与
10.4.1 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农村综合整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法制观念和参与意识。
10.4.2 深化群众参与。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发挥群众在农村综合整治中的主体作用。
10.4.3 开展典型示范。
总结推广农村综合整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整治工作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