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学派与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经济学派的价值论与边际效用学派的价值论的比较分析—基于方法论视角
前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它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价值的决定与衡量问题。
经济学关于价值的探究中,不同经济学家运用不同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出现了价值思想的萌芽,但直至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才标志着价值理论的形成。
不过,配第的理论还比较粗糙、零乱,此后的经济学家基本上沿着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价值论这两条路线,本文主要对古典经济学派与边际效用学派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在研究价值论中运用的方法论比较分析,以期加深对价值理论的理解,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思路。
一、古典价值理论中的方法论应用
(一)亚当斯密的二重性经济学方法论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建立者。
斯密继承了英法两国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并把它们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二重方法论,把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提高到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斯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哲学基础是“自然秩序”,斯密经济学的二重方法论的内容:一方面是内在方法,又称内证法或初步的科学抽象法,是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方法。
在《国富论》中,斯密采用了抽象———演绎分析方法,即不是简单地回答“什么是价值”,而是从价值出发,以抽象的价值理论为主线,逐渐演绎分析价值的具体存在形式;通过对价值———收入问题的深入展开,揭示出资本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
他以分工作为起点范畴,在分析交换和分工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及其决定。
他认为,价值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或交易者拥有的商品能够交换的劳动量。
前者是价值实体,后者是交换价值。
在价值决定的基础上,斯密演绎出两种不同情况或两种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价值决定。
他认为,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野蛮社会,劳动或商品所能交换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一种劳动如果比另一种劳动更为艰苦、复杂,那么,它就有更多的价值。
劳动有价值是以劳动稀缺为前提条件的。
第二方面是现象描述法。
斯密的现象描述法和科学抽象法是并行存在的,斯密就是运用这两种方法来对价值概念予以规定的,他用抽象法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而以劳动对价值进行了规定,认为商品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
但是当他用劳动价值论叙述经济现象时,由于他的抽象法的缺陷所致,产生了一些不可克服的矛盾,是他认为一些概念和观点与现实冲突,于是他的抽象法就停下来,开始采用现象描述法,提出“购买到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认为商品的价值由此商品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动来决定。
这就把产品和工人的生活资料或工资的表面联系说成是价值的来源。
由此,他今儿又推出三种来源决定价值。
就是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不再由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由购买劳动所决定。
他把总价值分成工资、利润、地租这种结果形态的表面联系,说成是决定价值的原因,这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论。
为了使他们能同时成立,他又提出:商品价值由耗费劳动决定的观点,只适用于资本积累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既简单
商品的情况。
在那以后,价值已不在由耗费劳动决定,而又购买或支配的劳动决定。
这样价值决定由生产领域退到流通领域,又从流通领域退到分配领域。
这样不同的价值决定论不时在斯密的著作中出现,建立了一个相互矛盾的体系。
(二)李嘉图价值论中的科学抽象法和一元的方法论
李嘉图作为上升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以其新兴阶级的立场和明锐的眼光,发现了斯密方法论的矛盾,他选择科学抽象法作为他经济学的方法。
他对斯密描述法的批判,首先是从对概念的规定开始的。
他从斯密的价值理论出发,来研究价值问题。
他接受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同意斯密对劳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且纠正了斯密没有效用的商品也有交换价值的错误观点。
他不同意斯密在劳动这个价值源泉外又树立另一种价值尺度,即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他们所能换到的这种尺度的量成比例关系。
他又批判了斯密关于价值有三种收入决定的说法,坚持劳动价值的同时,发现和批判了斯密二重方法所造成的价值概念的缺陷。
李嘉图通过对现象描述法的批判坚持了抽象描述法对经济学的干扰,把科学抽象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建立起一元的方法论体系。
二、边际学派的价值分析方法
边际效用学派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包括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主观边际效用学派和数理经济学派,本论文仅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
(一)主观边际效用学派
他们的主观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主要是门格尔,它主要采用抽象演绎法建立他的理论经济学,他认为价值只有在资源和储量不足以满足于人们的欲望和需要时才开始出现,而一切能免费获得和无限供给的物品都没有价值。
门格尔进而明确宣称价值具有主观性,从而把经济财货的价值归结为主观价值,至于价值的衡量,门格尔又在主观效用的分析上又加了一个边际的概念,制造了主观边际效用价值论;但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于他们的最终成品的边际效用,其价值则以最终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逐级传递到一切作为生产手段的物品组上,每一级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有其下一级生产性产品的价值来衡量,直到最终制成的消费品。
另外,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继承并发展了门格尔的主观分析法。
(二)数理经济学派的经济分析方法
19世纪70年代,杰文斯和瓦尔拉斯等人积极主张用数学符号和方法来描述、研究和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甚至认为数学方法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数理经济学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数理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杰文斯、瓦尔拉斯和帕累托,他们在分析中都是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致力于把主观边际效用学派的基本概念表述为公式。
杰文斯的主观心理分析方法集中体现在主观效用价值论和交换论中,他依据边沁的苦乐主义心理学及其变动“法则”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效用理论,用个人的心理感觉解释商品及其效用,解释价值的本质及其起源,效用是主观的心理现象,这种主观效用就是价值的起源,衡量标准就是“最后效用程度”,与门格尔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相同,不同于主要是杰文斯使用微积分语言来阐述边际效用概念和效用递建原理。
他认为价值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换率。
瓦尔拉的分析方法是纯粹的数理经济分析方法,也是边际效用的三个首创者之一,他在边际效用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而分析各种商品交换式价格的形成,提出了所谓的“一般均衡理论”,企图把边际效应从两种商品的交换扩张到
全部商品中去,并采取基数效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帕累托对数理经济的分析方法的发展主要是发明了主观序数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三、古典学派与边际学派在研究价值理论时方法论的相同
两种方法都对价值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有利于政治经济学说体系的不断完善。
从重商主义者经验总结法到斯密的二重方法论,是一个大的飞跃,而由斯密开创的抽象法与现象描述法的各自系统化和全满发展,又是一大飞跃,随着方法上的进展,也就形成了政治经济学说体系的演进和完善。
这两个学派虽说在体系上有重大差别,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批判、继承和发展,严格和演化。
在后的学派对前的学派的批判和继承正是以矛盾的发展为根据的,已经给矛盾的发展为根据的,但仅有此客观的基础,并不能形成学说上的批判和继承,因此有了相应的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二者在研究经济理论时无不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虽然学说体系方面大相径庭,但是,任何科学研究都要遵循收集现实丰富的经验资料,并进行一定的推演,根据现实的需要,并有可能参杂阶级利益的考虑从而得出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正是遵循了这样的科学研究程序,边际效用学派虽然否认运用经验资料的作用,认为经验资料研究对一般规律的推演有局限,然而他也不能跳过分析、推演直接得出结论,相反更是证明了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边际学派只是在古典学派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上,有采用了更为精细、多样化的分析方法为其理论服务。
四、古典学派和边际学派价值论的方法论差别分析。
从一般意义上讲,所有的研究方法都是把各种现象材料加工成一定一定理论性的体系,进而说明现象。
但方法的区别。
又使研究者在取材的角度,收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加工资料的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乃至论证和表述的形式方面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学说体系上的差别。
(一)二者诞生的经济大背景不同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产生于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原始积累时期,且还在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决定了经济理论的缺乏与粗糙,斯密之前的方法论还都只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十分粗浅,到斯密时代,才首创了二元方法论,从而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提高到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此后方法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涌现出各种经济研究方法,到边际学派理论的成熟发展已是19世纪末,政治经济学说体系不断严密、完善,边际效用学派在不断批判、总结前人研究方法,完善自己,并且也会由于时代、个人思维方式、利益立场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二)二者定位价值决定的哲学基础是不同的
古典主要运用抽象、演绎,通过搜集大量的经济资料并进行分析,推理、演绎出一般理论,同时注重经验总结,寻找社会现象中的联系和因果。
从经济学的生理角度主要主张劳动价值论,把价值的创造定位在生产领域,承认客观的劳
动才是价值决定者,是唯物的。
而边际学派则以学角度为出发点,以效用为基础,以数学为分析工具,他们的分析则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
(三)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争论
学家亚当斯密侧重于整体的研究,旨在寻找全社会财富增加的方法,因而他价值理论的着眼点在于全局,而边际学派则更注重单个人的利益最大,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把现实经济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为追其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因此更注重个人的消费心理,这样,边际学派在考察价值的决定时更认为效用才是价值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