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中的朦胧写意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纯净、空灵的音响效果,增强月光的朦胧感。除此之
参考文献
外,持续的低音与旋律层相结合,给人以空旷、深邃之感。
[1] 王婉秋 . 论德彪西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的
C 乐段第 20 小节处,在八度持续低音的基础上,加入了 1- 创作风格特点及演奏诠释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降 5 三全音这一新颖的手法,使原来的大小七和弦转变
一、印象主义艺术与写意 写意,简而言之,即为抒写心意。它是一种将对自 然的理解和画家心境相融合,“天人合一”的一种思维
方式,其特点为艺术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 强调其内在精神实质表现的艺术创作倾向和手法,表现 风格洒脱而又追求意境之中的美感。要求在形象之中有 所蕴涵和寄寓,让“象”具有表象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 段。其最初起源于绘画,后在文学、音乐上也有所表现。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写意并非是对客观事物“似与不似” 的简单再现,而是人类通过自身意识对物象加以个性化 注解之后,重现的产物。真正的写意,是建立在对自然 的理解之上,重塑及再现客观自然,既要破斥,又不能 伤及艺术本体,是一种形神兼容的方式。在绘画范畴, 写意是一种形式简单而又意境丰富的表现手法,不讲究 用笔工细,只求以精炼之笔勾勒出物象的神韵和抒写画 家主观的情境;而对于音乐范畴的写意,表现为自由简 短的旋律片段、丰富多彩的节奏变化、新颖的和声变化, 与注重刻画瞬间印象与传达作曲家之随性洒脱等心境意 绪。写意的最高表现形式,即通过绘画、音乐,展现人 与自然之本性。
78
SONG OF YELLOW RIVER / 08 2021
规模的长乐句,并呈现方整性的特点,而浪漫主义音乐 的特点鲜明,常使用抒情且反复扩大的冗长旋律塑造音 乐形象,且在节奏形态上呈现“均衡律动”,以这种特 定的方式来表达作品的感情。而“写虚”则表现为不规 则的特点,如在印象派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频繁地变化 节拍、节奏,力图“破除”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在 节奏形态上的“均衡律动”,致力于探索音响与音色可 能性,并以削弱和声功能、频繁转换调性等来营造一种 朦胧、空灵之感。
为此乐段的结尾,宛如一缕明澈透亮的月光直泻而下,
[4] 虢雯龙 .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视域下的德彪西音
静谧、朦胧之意油然而生。令人悠然神往。
乐美学思想研究 [D]. 江西师范大学 ,2014.
(四)复节拍、复节奏体现朦胧写意美
[5] 熊潇滢 . 探究德彪西《贝加摩组曲》的创作与
德彪西尤其喜欢使用复节拍和复节奏,在音响上呈 演奏 [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不拘小节,但实际上成为富有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月光》中,1-8 小节由 4 句不断下行的级进和
弦的短小乐句构成,旋律徐徐下行,不断衍展出新的音 乐元素,宛如柔和的月色一缕一缕地倾泻在平静的水面 上,闪着微光。而 9-14 小节,是前 8 小节乐句主题的 变化重复,变奏的旋律始终盘旋于高音区,并作八度“加 宽”,使音响复杂化。通过广阔音域的衬托,给人以空 间感与虚无感。又如第二部分的 C 乐段中,第 27 与 28 小节为变奏乐句,通过对乐句的微小改动,使两乐句在 旋律上形成对比。且类似这样的短小乐句在乐曲中比比 皆是,但却不能缺少,就好似印象主义绘画的一笔简单 的线条或圆点等,它们都是构成一个完整作品的重要手 段。简短的乐句在音乐发展中不断变奏出现,表现了作 者在创作时松散、随意之感,但音乐素材组合在一起时 又别具韵味。这与中国文学中“形散而神不散”的思 想不谋而同。“形态”看似松散,但“神态”又统一而 明确。自由、短小的旋律与此相关联,朦胧写意美尽 在其中体现。
作为印象派音乐“创始人”的德彪西,由于受到印 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在创作上,同样注重对“色彩”与“光 块”的捕捉,追求“从朦胧中来到朦胧中去”的写意美。 德彪西是一位不依赖旋律生存的作曲家,在其作品中, 旋律渐渐丧失了在音乐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再是冗 长的旋律线条,取而代之的是简短的、零碎的、片段式、 不连贯的旋律形态,具有垂直发展的特点。其器乐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回避了浪漫派音乐中悠扬婉转的抒情性、 歌唱性旋律线条,多以细碎的片段作自由的、不对称的 发展,凸显旋律的随意性与结构轮廓的朦胧模糊化,音 乐随着其心境的变化而变化,达到一种若隐若现地,梦 幻的印象风格效果,这与他追求情绪的多变和瞬间的印 象是一致的,仿佛每一刻都有新的乐思产生,让听众置 身于迷离氛围之中,能给予人不同的听觉感受,甚至惊 喜。其钢琴作品《月光》,将印象主义绘画的光感与色 彩感带入音乐中,运用和声色彩变化等创作手法描绘出 一幅月色朦胧之景。自由的旋律描写了月光闪烁的色彩, 同时传达出作曲家在月色下的心灵感受,令人仿佛置身 于晴朗而又幽静的深夜氛围,朦胧的写意美蕴在其中。 《月光》一曲之意不在于描绘景色之美,而重在美景之 下作曲家的心境,与其说是“绘风景”,倒不如说是“传 心境”,这与中国传统艺术之“写意”不谋而合。
(二)调性关系频繁转换体现朦胧写意美 印象主义绘画中,画家擅长捕捉物象瞬间的思想与 情感,并运用较为丰富的色彩对景物进行描绘。在用色 上,画家较为大胆,但其轮廓并不清晰,较为模糊。这 与音乐中,作曲家运用大调的明亮色彩与小调的暗淡、 朦胧对音乐形象进行刻画不谋而合,均体现了写意美。 德彪西在《月光》中使用远关系且大小调频繁转换、调 性多重融合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调性的安排 为:在第一部分的 A 乐段调性基本稳定在降 D 大调,但 在第 2-3 小节短暂地出现离调,即 D Ⅶ 2/TS Ⅵ,在随 后的第 6-7 小节出现了第二次离调,并在第一主题的最 后作了第三次 D34 和弦 /TS Ⅵ离调,尽显扑朔迷离之 感;第一部分的 B 乐段,调性一直保持在降 D 大调;在 第二部分中,第 36 小节从降 D 大调主和弦后半部分转 到了 E 大调,后在第 43 小节又归于降 D 大调;再现部分, 52-53 小节出现 D7/TS Ⅵ的离调,56-57 小节处,同样 再出现 D34 和弦 /TS Ⅵ 2 的离调,51-59 小节与 59-65 小节同首不同尾,但在第 61 小节时转至降 G 大调 D7 和弦,在第 62 小节降 G 大调的 DT Ⅲ转至降 D 大调的 TS Ⅵ和弦,最后于 71 小节回归到降 D 大调的主和弦。 这样的调性布局使得音乐更加新颖、特别,为音乐发展 挖掘了更多的可能性。调性的频繁转换,营造出忽明忽 暗的氛围,更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调性安排,实质上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蒋传星 . 谈德彪西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以
为不协和的减七和弦,朦胧色彩愈加浓烈。随后,在 24 《月光》为例 [J]. 黄河之声 ,2019,(17):25.
小节中形成了一个较高的音乐高潮点,但令人意外的是,
[3] 何蓓蓓 . 音阶、意象与隐喻:德彪西创作的开
在 25-26 小节中,旋律层急转而下,以四个分解和弦作 拓特征 [D]. 云南艺术学院 ,2016.
79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融入了德彪西的个人主观意识和创作时的情绪。
派追求色彩与光块,对景物轮廓进行模糊化处理,强调
(三)和声排列的色彩变化体现朦胧写意美
画家自我情感的抒发,这与中国绘画中的“写意”不谋
和声的密集排列与开放排列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效果 而合。而艺术是共通的,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关联。德
的音乐效果,与绘画中的笔触轻重相似。印象主义画家 彪西作为印象派音乐家,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从而
音线,使得音响效果呈现一种被拉宽的感觉,不间断地
[8] 杨秀丽 . 印象瞬间意象写意——德彪西钢琴音
连续,仿佛月光一缕缕洒下,水面上波光粼粼,给音乐 乐的“写意”之美 [J]. 齐鲁艺苑 ,2017,(06):51-54.
《月光》采用的是浓郁的降 D 大调。在 a 乐段(1-8 究其他印象派乃至西方艺术形式提供了启示,予人予己
小节)中,以低音伴奏持续旋律与高音旋律线条绵延且 新颖之视角,可从中西艺术形式对比中寻找异同,以此
相互呼应,构成平行三度进行,带动音乐主题往下发展。 更好地阐释作品的特点。■
在第 15-26 小节中,多次使用了四、五度叠置和弦,呈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中的朦胧写意美
邹熹慧 / 曲海洋
摘 要:阿施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与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其创作的钢琴作品《月光》中所流露出的“写
意”之美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拟从写意的角度,通过分析旋律、调性、和
常用不同的笔触来描绘景物,而作曲家则是通过和声的 在其作品中也能窥探到“写意”所在。因此,以“写意”
排列方式与和声色彩来刻画景物。《月光》使用开放排 之角度分析其钢琴作品《月光》有一定的可行之处,且
列的和声,使得音响效果呈现空灵、飘渺之感,这与中 将中国艺术表现手法带入西方音乐艺术中的研究方法,
国山水画中以淡墨传达悠远意境的写意手法不谋而合。 是笔者在研究中少有发现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研
二、《月光》中朦胧写意美的具体表现 (一)自由短小的旋律体现朦胧写意美 旋律,是构成音乐的首要元素。《月光》中所运用 的旋律都较为自由短小,精炼而又充满诗情画意。音乐 作品需要的是优美的旋律,这好比莫奈所创作的印象主 义绘画,其笔下的景物并不是浓墨艳彩的,而是由精炼 的笔墨勾勒景物。但若从整体的角度去欣赏,这些看似 细小的笔触,却构成了整幅画作的美感。而在中国国画 中,呈现的则是尚意趣、精笔墨的特点。这种手法无论 是在绘画,抑或是音乐中都是惯用的手法,看似随性、
声、节奏探究《月光》中所蕴含的朦胧写意美。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月光》;写意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象主义”音 乐的里程碑式人物,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 音乐革新家。因其钢琴作品中注重对自我心境的表达, 蕴涵淡淡的写意之美,因此亦被誉为“钢琴写意画家”。 他在其钢琴创作中引入了许多新概念——对音乐形象的 整体轮廓进行模糊化处理,突出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 印象;并对音乐中鲜艳的“色彩”与闪烁的“光块”进 行灵动塑造。尤其在写意方面,他追求与向往飘逸而朦 胧、幽静而空幻的意境,并冀望通过对音乐意象的描绘, 达到自己内心之意境。
现出动力感不足的效果,并利用它们的强弱特点表现一
[6] 黄文曲 . 中国文化与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关联
种延绵不断的感觉。此首乐曲运用了复节拍(9/8 拍), [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较多使用了复节奏。不规整的二连音、三连音形成了对
[7] 黄振龙 . 浅议中国绘画的写意美 [J]. 艺术教
比,弱化了节拍的推动力,并且在音与音之间使用了延 育 ,2015,(03):84.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是其早期作品《贝加 摩组曲》中的第三首,于意大利留学期间游览贝加摩地 区有感而作,具有印象派的风格。在此曲创作中,他 运用自由且简短的旋律、游离的调性、色彩斑斓的和 声、变化丰富的复节拍与复节奏等,并将印象派绘画的 光感和色彩感融入音乐当中,同时注重刻画作曲家在月 色下的心灵感受,使作品充分表现朦胧写意美。本文将 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印象主义艺术的共通之 处——写意,从乐曲的旋律、调性、和声、节奏分析中 阐释《月光》的朦胧写意美。
作者简介:邹熹慧(2000-),女,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在读本科学生;指导教师:曲海洋(1975-),女,硕士研究生,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19 年立项课题《粤乐同源 共创精品——粤港澳大湾区粤乐文化协同创新的合作 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2ysN5190460)。
与“写意”相对的概念是“写实”。何谓“写实”, 顾名思义就是要把物象描绘、刻画得真实。要求画家将 物象轮廓清晰描绘清晰,物体形象塑造准确,且物象需 要体现出立体感、质感、量感与空间感。因此,与“写 实”相比,“写意”亦可称为“写虚”。放置于音乐中,“写 实”可表现方整的特定,如古典主义音乐家大多采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