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课文教学法在中职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课文教学法在中职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唐江华李必新李鑫
来源:《职业(上半月刊)》 2018年第11期
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起源于德国,引导课文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20世
纪初,在我国探索和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中,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得
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肯定。

2009年7月,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
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制度框架,并相继在全
国30所技工院校启动了汽车维修、数控加工等5个专业的64个班级共有2336名学生中开展了教学试验。

作为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引导课文教学法在一体化教
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一体化教学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
教学质量,诸如一体化教学设备不足,一体化教材编写不够成熟,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欠缺等
问题。

本文就在其他条件改善或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引导课文教学法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
学质量进行研究。

研究证明,引导课文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一体化教学
效果,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课文教学法
1.引导课文教学法概念
引导课文教学法是诞生于德国的一种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方法。

它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
件即“引导课文”,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并
最终完成项目学习任务。

“引导课文”是为学生编写的,针对一个复杂工作过程的信息框架,
常常以引导问题形式出现。

它是引导和控制学生学习和工作过程的结构化工具。

在职业教育实
践中,引导课文一般由任务描述、引导问题、学习目的的描述、学习质量监控单、工作计划、
专业信息和辅导性说明等几部分构成。

学生通过引导课文自行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和控
制复杂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自我的独立性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
而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2.引导课文教学法实施步骤
引导课文教学法一般包括六个阶段,即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
控制和评价反馈。

其中,明确任务是指明确需要学习的工作任务以及要达到的目标,重点是明
确问题的情境,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获取和处理相关信息,引导问题为获取相关信息提
供支持。

制订计划是根据已经明确了的工作任务制定出完成任务实施的内容、程序以及相关条
件的多种可能性,主要是确定工作方法和相关工具,引导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制订多种实施方案。

做出决策是从上个阶段得出的多种实施方案中确定最佳实施方案,这里需要科学的决策能力和
决策技术,往往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做出。

实施计划就是根据上个阶段做出的决策开展工作,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决策结果有偏差,需要认真观察并记录下来,做出调整并在评价
反馈阶段分析原因。

检查控制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质量监控,以保证任务
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可以通过引导问题来检查控制任务程度,学生在这过程中注意反思。

评价
反馈即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找出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做出修正,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
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是引导课文教学法的出发点,引导课文教学法通过完整的行动模
式(即包含全面要素的六个行动阶段),自我独立学习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并
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引导课文教学法在中职一体化教学中的设计及案例分析
根据引导课文教学法实施的六个阶段,结合中职实际教学特点,可以将一体化教学设计为
四个主要环节: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作品展示,评价反馈。

将制订计划和做出决策两个阶段合并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实施环境的一体化,将实施
计划和检查控制阶段合并更多是考虑到具体行动过程的一致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各个环节
引导问题的设置。

下面以中职数控加工专业《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项目教程》中“任务四:定
位轴的加工”为例,浅谈引导课文教学法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本任务以小组(2~3人一组)的形式开展教学。

1.明确任务,获取信息
引导问题:根据零件图明确需要的内容有哪些?表面质量要求是多少?
需要加工的主要内容有:圆柱面尺寸φ10mm、φ16mm、φ20mm、φ32mm有较高的公差要求;表面质量要求为:φ10×15、φ16×25、φ20×20、φ32×30圆柱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为
Ra1.6,其余表面均为Ra3.2。

明确加工任务要求,小组共同或者分工协作收集相关信息,通过
教师、网络、加工手册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如复合固定循环指令的功能及特点,G71、G70指令的功能、格式及参数,加工检查工具外径千分尺的使用等相关专业知识,为制定加工
工艺做准备。

该阶段教师主要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通过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学生在明确
需要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收集与完成任务相关的信息,并在这一过程完成任务所承载的专业知
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制订计划,做出决策
引导问题:根据实际实训条件,编写定位轴最佳加工工艺方案,主要包括工序确定、刀具
选择、主轴转速、进给速度、被吃刀量等内容,并填写数控加工工序卡。

分析零件图样以及实训条件。

设备:广数、法拉克等系统的数控车床;量具:游标卡尺、
千分尺;刀具:90°外圆车刀、切槽刀(宽4mm);工具:刀架扳手、卡盘扳手等;毛坯:
Φ35mm×75mm;材料:45#。

最佳工艺方案确定为:粗车零件左端φ20mm、φ32mm圆柱面,留0.5mm精车余量,刀具选择90°外圆车刀;倒角、精车零件左端φ20mm、φ32mm圆柱面至图样尺寸,刀具选择90°外圆车刀;调头,夹φ20mm圆柱面,车端面,定总长,刀具选择90°外圆车刀;粗车零件右端其余
圆柱、圆弧表面,留0.5mm精车余量,刀具选择90°外圆车刀;精车零件右端其余圆柱、圆弧
表面至图样尺寸,刀具选择90°外圆车刀;切槽,刀具选择宽4mm切槽刀。

根据最终确定的工艺
方案,编写加工程序,本任务使用G71和G70指令手工编写。

该阶段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问题帮助学生制定任务的加工计划,并提供相关咨询,起到咨
询顾问的作用。

学生在制订计划并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
及在这过程中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

3.实施计划,检查控制
引导问题:数控加工的顺序是什么,具体步骤和内容是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思路,该任务采用先仿真加工后实操加工的顺序。

具体的加工步骤:装
毛坯,装刀具,对T01外圆车刀;根据加工工艺安排依次粗、精加工零件左端;调头,手动车
端面,定总长,对T01、T02刀具;依次粗、精加工零件右端,保证零件精度;换车槽刀车槽;拆工件、机床保养。

仿真加工主要用于检验程序的正确性和工艺方案的可行性,遇到问题及时
解决,避免出现加工事故和危险。

在实操加工过程中,要注意规范操作数控设备,及时观察加
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记录和及时修正。

在实操加工过程中特别注意安全,加工完成后注
意卫生的打扫和机床的保养。

该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明确数控加工的工艺流程和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在
实际加工过程中起到“师傅”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加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控加工能力、数控设备操作的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在任务实施过程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4.作品展示,评价反馈
引导问题:你们加工的工件是合格产品吗,你们对自己完成的过程评价是怎样的,任务完
成的过程以及参考其他小组的作品,自身需要改善和提高的是什么?
根据该任务加工图样上的尺寸和质量要求,对完成的工件进行检测并填写任务评价表。


小组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相互评价,采用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相结合,多元主体互评的方
式进行全面的评价。

“量”的评价主要依据工件加工的评价表,“质”的评价主要的对加工过
程中不易量化的部分进行评价,如态度、协作、沟通、交流等。

多元主体主要是通过作品展示,相互讨论进行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帮助
学生反思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引导课文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
评价反馈六个阶段。

这一完整的行动模式是培养中职学生完整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基于引导课文教学法的中职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其案例分析表明,引导课文教学法符合中职一体
化教学要求,特别是引导(课文)问题的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和协作学习的主动性、积
极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中职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
方案,对提升中职一体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必新,肖文君,刘万松.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以中职数控铣
床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J].职业,2018(15).
[2]赵志群,海尔伯特?罗什(德).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段建辉,朱晶.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项目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唐江华,贵州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李必新,贵州师范大学;李鑫,黔
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