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第2章 第3讲 免疫调节课后限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第2章第3讲免疫调节课后限时作业新人教版
必修3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1届·南京质检)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②艾滋病是HIV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③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④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是人体免疫机能过强造成的
⑤人类的感冒、肝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等疾病都与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⑥效应T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属于体液免疫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和癌细胞;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而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D
2.(2011届·清远模拟)据英国媒体BBC报道,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生物学家巴尔的摩教授说,HIV疫苗的研制工作经过了20多年后仍没有希望取得突破。
巴尔的摩认为,由于HIV进化出了可以从人类免疫系统中保护自己的方式,已经找到愚弄人类的免疫系统的方法。
因此科
学家试图以抗体或加强人类免疫系统来防御HIV的方法都以失败告终。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HIV能够侵入T细胞,导致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B.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无法产生与HIV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C.HIV的遗传物质RNA易发生变异,是疫苗研制困难的原因之一
D.效应T细胞只选择性破坏已经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解析】科学家试图以抗体来防御HIV以失败告终的主要原因是: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变异,B项错误。
【答案】B
3.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其主要原因是 ( )
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
②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
③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④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酿脓链球菌的表面结构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非常相似,因此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C
4.下列有关动物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摘除胸腺只会引起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C.记忆细胞能长期记住相应抗原的特征
D.浆细胞能清除体内衰老和癌变的细胞
【解析】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也起作用,A项错误;摘除胸腺后,T细胞缺失,人体大部分体液免疫也丧失,B项错误;清除细胞依靠吞噬细胞,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
D.接种核酸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
【解析】由题目可知,该基因的产物可起到抗原的作用,作用于B细胞,使之形成效应B 细胞,从而产生抗体,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B项错误。
【答案】B
6.某患者先后两次被流感病毒感染,如图表示患者体内抗体产生、病毒增殖和患病程度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表示病毒增殖的曲线是a1、a2,表示人体患病程度的曲线是b1、b2,表示抗体产生的曲线是c
B.据图可以判断该患者初次感染前体内没有相应的抗体
C.该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以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于人的基因
组中
D.a2<a1的原因是该病毒进入人体内,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解析】据题图可知A、B、D项正确,A项表明病毒都被消灭了,而C项说明该病毒会像HIV 那样潜伏下来,与A项矛盾,而且C项描述的过程在图中也看不出来。
【答案】C
7.(2011届·江门模拟)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 )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解析】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的过程实质上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其实质是浆细胞产生抗体。
该过程是吞噬细胞处理呈递抗原给T细胞,T细胞呈递抗原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
【答案】C
8.下列物质中,在发挥作用后不会立即被破坏而能继续发挥作用的是 ( )
A.载体蛋白
B.抗体
C.激素
D.乙酰胆碱
【解析】B、C、D项均属于体内的调节物质,发挥作用后均被破坏,不能重复发挥作用。
而A项是结构蛋白,是一些物质出入细胞的运输工具,可反复被使用。
【答案】A
9.如图表示与免疫有关的两种效应淋巴细胞,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①为浆细胞,其内质网发达
B.②与细胞免疫有关
C.两者在功能上是互不相关的
D.从根本上讲,两种细胞的起源相同
【解析】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两种效应淋巴细胞,最初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因为浆细胞能产生大量抗体,所以内质网较多的是①浆细胞,②是效应T细胞,又因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有功能联系,所以两种细胞功能相关,C项错误。
【答案】C
10.人类Rh血型有Rh+和Rh-两种,分别由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R和隐性基因r控制。
Rh+的人有Rh抗原,Rh-的人无Rh抗原。
若Rh+胎儿的Rh抗原进入Rh-母体内且使母体产生Rh抗体,随后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则引起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若这位Rh-母亲又怀一Rh+胎儿,下列对这两胎儿的相关基因型及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相关基因型与父亲的一定相同
②相关基因型与父亲的不一定相同
③两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相同
④第二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比第一胎儿严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Rh-母亲的基因型为rr,两个胎儿均为Rh+,他们的基因型必定为Rr;其父亲的基因型为RR或Rr。
母亲第一次怀孕时已产生过抗体,怀第二胎时属于二次免疫,免疫反应更迅
速、更强烈,因而第二胎儿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比第一胎儿严重。
【答案】D
11.(2011届·厦门质检)甲型H1N1流感疫苗进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作为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C.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D.促进效应T细胞释放相应抗体
【解析】本题考查免疫的有关知识。
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抗原,不是抗体,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复习时应注意抗原与抗体的区别。
【答案】C
12.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Ⅰ和细胞Ⅱ均能识别抗原
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解析】细胞Ⅰ是B细胞,细胞Ⅱ是记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A项正确。
⑨阶段无吞噬细胞参与,⑨结束后可能有参与,B项错误。
⑥比⑦要慢,因为⑦为二次应答,又快又强,C 项错误。
图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D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13.(16分)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作答:
(1)①表示,d是细胞。
(2)与细胞f的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填字母)。
(4)人体消灭结核杆菌的免疫方式是图中的(填编号)。
(5)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填字母),导致的疾病属于免疫失调疾病类型中的。
【答案】(1)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效应T
(2)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缺一不可)
(3)b、c、d、e、g(有a、f的答案不正确,缺一不可)
(4)④
(5)b 免疫缺陷病
14.(14分)乙肝病毒(HBV)能侵入人体的肝细胞导致乙型肝炎。
HBV不直接损伤肝细胞,人体在清除HBV的同时,常常会导致肝细胞破裂、变性和坏死。
科研人员发现,在乙肝病人的血液中,除了有HBV外,还有大量的HBV空心颗粒,即病毒外壳。
请结合所学的免疫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HBV侵入人体后,诱发人体免疫系统在细胞中合成相应的抗体。
(2)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可在细胞的作用下,裂解死亡并释放病毒,随后抗体
与病毒结合,这一过程包含的免疫过程有。
(3)空心HBV颗粒可用于制作疫苗,其原因是。
(4)血液中转氨酶的含量常作为诊断肝炎的一个重要指标,肝炎患者血液中转氨酶浓度升高的原因是。
(5)体检时发现某人血清中有HBV的抗体,能否说明该人是HBV的携带者? ,原因是。
【解析】(1)能产生抗体的是浆细胞。
(2)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抗原的消灭还需要抗体。
(3)肝细胞损伤后,细胞内的转氨酶会释放出来,进入内环境。
(4)抗体在作用于抗原后,还能在体内存在。
【答案】(1)浆(效应B)
(2)效应T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有抗原性,但无感染性
(4)肝细胞通透性增强或肝细胞被破坏、死亡,肝细胞内的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液中
(5)不能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HBV抗体
15.(2010·上海)(10分)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至少答出两个)。
下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2)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和;⑧和⑨分别表示
和。
(5)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
(6)接种疫苗属于免疫方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的相关知识。
(1)人体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器官有骨髓、脾、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
(2)人体的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1道防线,溶酶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不属于第1道防线。
(3)细胞①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属于人体的第2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其特点是非特异性。
(4)据图可知,右上为体液免疫,其中②为B淋巴细胞,⑥为浆细胞,⑦为记忆B细胞,⑧为抗体。
右下为细胞免疫,其中③为T 细胞,④为记忆T细胞,⑤为效应T细胞,⑨为淋巴因子。
(5)接种疫苗后,由于体内存在相应的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记忆T细胞也可迅速启动细胞免疫。
(6)免疫方法包括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接种疫苗属于人工免疫。
用心爱心专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