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分子水平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提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当今的妇科专家称为“良性癌症”,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蚀性行为,其病灶可散在于整个盆腔,造成广泛的盆腔粘连。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已有报道,然而它与其他癌症的相关性研究依然未有显著进展。

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癌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及预防有关癌症提供参考。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癌症;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妇科疾病,影响全球1.9亿妇女。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性病变被认为是良性炎症病变,但具有肿瘤样特征,如局部浸润和抗凋亡,有研究报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患癌症的风险升高。

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它代表肿瘤过程的初始阶段的观点。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可能是一种从良性疾病到癌症的过渡形式。

[1]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为子宫腔外同时存在子宫内膜腺细胞和间质细胞,其特征是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着床,增殖和迁移水平升高。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绝经前妇女发病的主要原因,尽管有广泛的研究,但这种疾病的复杂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癌症也有共同特征包括:避免细胞凋亡的能力、成体干细胞样失调、新生血管形成、进展过程、远处植入等。

这种相当复杂的疾病对许多妇女的生活质量有重大影响,因为目前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治愈。

且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与几种类型的癌症相关。

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似乎更容易发展为某些类型的癌症,如卵巢癌、甲状腺癌和黑色素瘤等。

1.卵巢癌Ovarian cancer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s) 是子宫内膜样上皮和间质在子宫外生长的一种良性疾病,最常见于卵巢,可以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困难和不孕,其特性与浸润性癌相似,如侵袭性、黏附性和转移潜能,可增加卵巢癌的发生风险。

,与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相比,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上皮性卵巢癌的风险似乎增加了2-3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理的临床研究进展

HEILONG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45No.3Feb.2021332•综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理的临床研究进展田苑天津市和平区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天津320041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于育龄女性中较为多发,其具有复发率高、侵袭性强等特点,对女性身心健康具有严重影响。

该病病因复杂,多认为是由子宫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化生、遗传等因素共同参与所致,而明确其病因对临床预防与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现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理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理;临床研究进展doi10.3969/j.issn4004-5775.4021.43.442学科分类代码322.3110中图分类号R751.32文献标识码B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Etiology and Pathology of Endometriosis/TIAN Yuan//Tianjin Heping District Obstet­rics and Gynecalogy Hospihi,Tianjin,300041,ChinaAbstrcct Endometriosis is more common i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ecurrence rate and strong invasion which has a serious impnei o wom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4The eholoey of the disease is complex.Ii is be-lieveb thai it is ceusee by eebometriat implantanon,coelomatous metaplasia,hereeity and other factors.The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et research prooress of etiolooy and patholoyy of eedometriosis S oreer t。

第18届FIGO世界妇产科学术会议纪要——子宫内膜异位症篇

第18届FIGO世界妇产科学术会议纪要——子宫内膜异位症篇

虫国塞展翅型兰亡挝苤蠢!Q盟生!旦筮!!鲞箜!翅文章编号:1005—2216(2007)07—057t一02・57l・医学动态第18届FIGO世界妇产科学术会议纪要——子宫内膜异位症篇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志码:A薛艳军,郑颖,罗新第18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世界妇产科会议期间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共有55篇论文进行了交流,内容包括: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治疗、预后和流行病学6个方面。

来自各国的学者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动态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1流行病学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复杂的流行病学特征。

意大利的Somigliana分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首先,缺乏一致而且精确的定义;其次,为了最终确立诊断需要进行侵入性操作,给患病率的调查带来困难;第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潜在发病因素复杂,影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生理学与病理学上的对立影响了患病率和危险因素的确立。

目前已知的内异症潜在危险因子包括:围生期暴露、社会人口统计情况、保健情况、饮食、生殖健康状况、计划生育情况和环境因素等。

月经和生殖因素是引起疾病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仍需探讨和努力。

2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参与大会的论文让我们看到了分子水平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遗传学方面,日本Harada研究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的编程性细胞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结构,可能导致相应的细胞调亡程序发生改变。

英国Hapangamal等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端粒末端转移酶活性增强,伴有端粒长度增加。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的Choil提取了244例患者和236名正常人的DNA进行对比,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得出白细胞介素'10基因一92启动子区多态性与韩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没有相关性。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综述研究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综述研究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文献综述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方面的文献研究,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的综述,我们认为行囊肿剥除术或者穿刺需要根据囊肿大小,位置,患者卵巢储备及个人需要进行选择。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005-0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疾病。

近年来,EMT的发病率明显上升,EMT与25%的不孕症和不孕症有关。

虽然EMT患者的生育能力低于一般人群,但保守手术治疗而不伴有解剖异常的患者可以生育。

保守手术治疗方面,EMT是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需求的首选,但治疗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的EMT分期标准主要是美国生育协会(1985版)修订的r-AFS标准,它能更好地评估病变程度,但对术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有限。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是美国学者Adamson等于2010年提出的预测EMT患者妊娠率的一种新的评价标准[1]。

该标准充分考虑了患者的病史因素和手术因素对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

我们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开展研究。

1.关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方面的研究李淑霞、李玉玮、张哲、李宝森、李淑敏等学者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切除术中补片替代筋膜缺损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育龄妇女,有血流、淋巴转移、体腔化生等理论,可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部位的发生。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继发于分娩、会阴切口、子宫切除术、羊膜穿刺术等。

推测手术可能是将子宫或腹腔的游离子宫内膜碎片植入切口,腹壁异位症多为剖宫产继发。

国内资料显示,发病率为0.046%,国外报道为0.03%~0.45%[2]。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应注意的恶变报告。

腹部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并不困难,由于在腹壁愈合过程中形成硬瘢痕,病灶周围有大量结缔组织,药物难以进入腹壁切口,一旦诊断应尽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研究报告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研究报告

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属部位:生殖部位就诊科室:妇产科病症体征:尿频,痛经,女性不孕,性交疼痛,月经量多疾病介绍: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怎么回事?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层,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型,可以和外在或主要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在不同部位其侵入范围和深浅可不同;后者异位内膜仅侵及某部分肌壁,形同子宫肌瘤,但其与周围正常组织并无分界(假包膜)据统计,约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不快或性交痛,不育及月经改变,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它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它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而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继发性痛经,伴下腹部和背部进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腿部,疼痛常于月经1-2天开始,相当于异位子宫内膜出血时,月经开始达到最高峰,大多数患者在行经期疼痛可缓解,但在晚期患者中,尤其是当盆腔有广泛和显著粘连时疼痛可持续存在典型的继发痛经患者年龄多在30-45岁之间,有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常有性感不快,性交痛,甚至性交困难,约三分之一原因不明的不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可高达40%,重度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解剖结构的改变有关,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决非单纯解剖因素所致,现多认为与腹腔内微环境因素,卵巢功能异常等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的人为因素有哪些:1,人工流产手术,子宫腔与盆腔,腹腔的压力不平衡,子宫内膜组织被吸入盆腔和腹腔2,剖腹产手术,子宫内膜组织随羊水可能留在手术切口处和盆,腹腔各处,一旦时机成熟,子宫内膜就会生长3,经血逆流,阴道闭锁粘连,子宫内膜组织不能随经血顺利地排出,就只好从输卵管逆流向盆腔和腹腔4,多次生产,子宫内膜层的损伤使子宫内膜组织可以到达子宫肌层,为形成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提供方便症状体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的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新进展(全文)

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新进展(全文)

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新进展(全文)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影响人群广泛,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妇产科在线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冷金花教授从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长期管理三个方面对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盘点。

内异症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全球内异症患病人群已达1.7亿,每年内异症患者医疗费用达8000亿美元。

内异症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为10%~15%,妇科手术中有5%~15%患者被发现内异症的存在;80%的患者合并明显痛经,半数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

据临床数据统计,在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中,80%存在内异症;不孕女性中,30%~40%是内异症所致。

内异症影响广泛,危害巨大,需要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长期管理。

一、内异症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内异症的早期诊断应为临床诊断目前内异症的诊断“金标准”是手术及病理诊断,从患者最初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需要长达4~10年不等。

手术诊断的延迟给广大患者带来不少危害,包括增加了疼痛和不孕的风险,增加了痛觉敏感发生的可能,病灶长时间累积形成粘连,增加了手术难度并且延误有效治疗的时限,各种症状给患者带来了精神及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内异症的早期诊断应为临床诊断,早治疗即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干预,这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二)内异症早期诊断的方法内异症的临床诊断包括评估症状、追溯病史、专科查体和辅助检查四个步骤。

首先,对病史来说,多国指南提出,各种类型的盆腔疼痛症状(如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痛、周期性胃肠道及泌尿系症状)合并不孕时,即应怀疑内异症的存在。

其次,盆腔超声和磁共振成像也能评价内异症的存在。

目前还没有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血清标记物可以辅助诊断内异症,血清CA125水平也不推荐作为诊断内异症的标准。

找到内异症早期诊断的可靠标记物也是众学者将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内异症早期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对于临床诊断内异症的患者,推荐尽早开始经验性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地临床分期及分型地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地临床分期及分型地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

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

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

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

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 1921年由Sampson提出,将EMs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变化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变化观察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3 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变化观察吕丽丽,苌雨环,李曼,王梦格,裴子伟,叶国柳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蚌埠233004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IL-1β、IL-18表达变化,分析NLRP3、Caspase-1与EMs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探讨炎症与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取80例EMs患者(EMs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及80例同期住院子宫肌瘤患者(非EMs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收集上述受试对象中的30例EMs患者和30例子宫肌瘤患者腹腔冲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腹腔冲洗液中IL-1β、IL-18。

结果 EMs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阳性者分别为46(57.50%)、52(65.00%)、59(73.75%)、55例(68.75%),非EMs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分别为32(40.00%)、36(45.00%)、44(55.00%)、42例(52.50%)。

两组比较,P均<0.05。

EMs组腹腔冲洗液中 IL-1β、IL-18 水平高于非 EMs组(P均<0.01)。

不同临床分期及是否存在痛经的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表达阳性率比较,P均<0.05。

结论 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LRP3、Caspase-1、IL-1β、IL-18高表达,NLRP3、Caspase-1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有关。

关键词: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8;子宫内膜异位症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3.018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3-0081-03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良性的慢性妇科疾病,为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外的子宫内膜组织异常生长,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为痛经、盆腔疼痛和不孕症[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下 降 ,活 化 的 巨 噬 细 胞 分 泌 多 种 细 胞 因 子 促 进 内 膜 种植 . f ^
种 植 的 内膜 可 吸 引更 多 的 血 液 单核 细 胞 进 入 腹 成 印腹 巨 噬 细 胞 ,此 外 , M 患 者 腹 腔 液 中 的趋 化 因 l R ne ) E f a t 增 F s 高 ,这 与病 情 的 严 重程 度 正 相 关 , a t R n e 血 液 单 核 细 胞 和 s是
11 自然 杀 伤 ( aua k ̄ r K) .. 1 N trl ie,N 细胞 的功 能 减 弱 免 疫 机 制 在 异 位 内 膜 的 种 植 、 位 、 附及 生 长 增 殖 过 程 中 起 重 定 粘
要 作 用 , 其 是 与 维 持 自身 稳 定 的免 疫 监 视 和 防 御 功 能 缺 陷 尤
有 关[ 2 K细 胞 是 一 种 异 质 性 多 功 能 的免 疫 细 胞 , 需 抗 原 1 。N 无 致 敏 而 具 有 细 胞毒 性 的 淋 巴 细 胞 , K 细 胞 介 导 的 细 胞 毒 性 N 在 细胞 免疫 监 视 中起 重 要 作 用 。 究 表 明 , M 患 者 外 周 血 及 研 E
内膜 组 织 , 具 有 主 、 M ) E 患 者 的外 周 血 中 T 细 胞 明 显 升 高 ,使 机 体 的 免 疫 功 能 失涮 h 可 能 是 引 起 本 病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 , 有 研 究 显 示 , l 常 埘 也 与T 照组 相 比 , M 患 者 C 、 D 细 胞 及 C .C 8 例 的 明 E D3 C D/D 比
记忆 性 T细 胞 的 选 择 性 化 学 趋 化 物 , T细 胞 特 异 的细 抛 闲 是
目前 认 为 , 细胞 免 疫 功 能异 常 , 其 是 腹 腔 局 部 防 御 白 尤 系 统 缺 陷 , 异 位 症 发 病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 常 情 况 下 , 中 是 正 血 的 单 核 细 胞 可 以 抑 制 子宫 内 膜 细 胞 的 异 位 种 植 和 生 长 , 同时 腹 腔 液 中 的 活 化 的 巨 噬 细胞 、 自然 杀 伤 细 胞 和细 胞 毒 T 细胞 则 可 以将 残 留 的 子 宫 内 膜 上 皮 细胞 破 坏 清 除 ,而 在 E 患 M 者, 由于 上 述 细 胞 的 功 能 被 抑 制 或 数 量 的异 常 导 致 了子 宫 内 膜 的异 位种 植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1 6 期

5 5
综述 ・
子 宫 内膜异 位症的研 究进展
( 辽宁省大连市妇幼保健院 ,辽宁 大连 1 1 6 0 3 3 )
张莉 ,孙琳 ,刘 杰
关键词 :子 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研 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 7 1 1 文献标识码 :B DO I :1 0 . 3 9 6 9 4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1 6 . 0 2 9
放射 治疗 内异症 的主要 目的在 于破坏 卵巢组织 ,从 而消 除 卵巢 激 素 的影 响 ,使 异位 的 内膜 萎缩 ,从 而 达 到治 疗 1 痛经 。 2 . 2 月经紊 乱 。
生物 治疗 已成 为 目前的研 究热点 ,如抗 粘附 、抗血 管生 成、 抗 炎症 、 免疫 调节剂等 , 为 治疗 E MS提 供 了全 新 的对 策 。
O 引言
子宫 内膜异 位症 ( E M) 是 指具 有 生 长功 能 的子 宫 内膜 出 现在 子 宫 腔被 覆 黏 膜 以外 的身体 其 他 部位 ,多发 生 于 生 育 年龄 的妇 女 ,是 一 种具 有 转 移 、侵 袭 、复 发 与周 围组 织 严 重粘 连 等 恶性 生 物 学特 性 的 良性 疾 病 ,又 常 引起 盆 腔 和腹 部 疼 痛 和不 孕 ,严 重 影 响妇 女 生 活 质 量 ,其发 病 率 呈逐 年 上 升趋 势 f 1 ’ 2 1 。
5 发 病 机 制
5 . 1 近几年关 于子宫 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假说
体腔上皮 化生 学说 ; 种植学 说 ; 淋 巴与 静脉播 散及 医源 性 播散学 说 ; 胚胎剩余 学说 ; 直接 蔓延学 说 ; 诱 导学说 。

浅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浅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4 . 2 手术治疗 对 于子 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的治疗来说 , 手术治疗是一种基础 的治疗
严重者甚至还需要卧床休息或者使用药物进行 止疼。当月经过后 , 随着
异位 内膜 的逐渐萎缩 , 痛经症状逐渐消逝。 2 . 2 性交疼痛与不孕
对 于发生 于阴道 直肠 隔的子 宫内膜异位症来说 , 经常会发生使周 围
2 - 3 泌 尿 道 与 肠 道 症 状
方法 , 其 可以有效地对病灶进行切 除, 恢 复盆腔解剖结构 , 从而 有效 地将 症 状彻底 消除 , 以提高 患者 的生育能力 。 当前 , 比较有效 的手术治疗方法 主要有保 留生育功能 的手术 、 半根治手 术 、 根治性 手术 以及缓解疼 痛 的
卵巢 ,或者是因为卵巢被粘连包裹致卵巢功能紊乱而 引起月经失调等。
另外 , 子 宫内膜异位症 患者还会发 生一定程度 的痛经症状 , 通 常引起 的 痛经症状呈现继发性 ,即使在月经发生之前与之后也会 发生该种症状 。
法、 假孕疗法以及米非司酮疗 法等方 法。 以米非 司酮疗法为例 , 其是一种 人工合成 的类 固醇 , 可与孕激素受 体相结合 , 进 而有效地 阻断孕激素 发 挥相关效应 , 长时间用药能够有效地抑制 卵巢功能 , 使子宫 内膜化 , 异位 内膜产生萎缩 , 进而产生闭经。
盂积水和继发性压迫性 肾萎缩。而如果子宫内膜 异位症位 于子宫直肠 陷 凹及直肠 附近时 , 也会 因为在经期之 内充血 、 水肿 , 从而导致肛 门坠胀 或
临床实践也证明 ,通过动脉栓塞术治疗可 以有效 缓解患者 的临床症状 ,
提高其妊娠 的概率。 总之 , 面对着高 发的子宫 内膜异 位症 , 以及 多种多样 的子 宫 内膜 异 位症诊 断与治疗方法 , 还需要根据 医院的实际条件 以及患者 的实际情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及其新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及其新进展

经期时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问质细胞可随经血倒流 ,经输 卵管进 式 ”。同时发现 ,内异症患者和正常妇女的在位子宫内膜之间,
入腹腔 ,种植于卵巢和盆腔腹膜 ,并在该处继续生长 和蔓延, 导致内膜种植 。
与 “ A”过程有关的分子表达有显著差异 ,内异症患者在位 内 3 机体的防御体系,导致疾病的发生。研究者通过分子、基因、动
形成盆腔 内异症。临床上 ,先天性 阴道 闭锁或宫颈狭窄等经血 膜的 “A”能力 明显增强 ,其内膜逆流进入腹腔后 ,能够突破 3
剖宫取胎术后继发及腹壁切 I内异症或分娩后会阴切 口出现 内 物模型和蛋白组学分析 ,找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内异症患者 = 1
异症 ,也可能是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 口直接种植所致。 () 2
2 0 年 第3 期 08 3
技术交流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研究及其新进展
文/ 陈宇宁
摘 要 :子宫 内膜组织( 腺体和 间质) 出现在子 宫体 以外部位 时称 为子 宫内膜异 位症( no er s M ) E dm t oi E s,该病的发病率近 年 i s
有明显增 高趋 势 ,是 目前常见的妇科 病之一 ,约 占妇女人 口的1 %~1%,在生育年龄 的妇女 中发病率高达3 % 0 5 0 。近年来 的研 究
果。 ()免疫学说 ,近年来的研究表 明此病和遗传 因素、血管 术 ,在内异症患者 内膜上找到了2个差异蛋白质峰 ,从蛋白组学 4 7 因素 、雌激素及其受体 因素有关 。内异症患者 的子 宫在位 内膜 层面验证 了 “ 在位内膜决定论 ”。基于对上述发病机制 的新认 和异位 内膜的NK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内异症患者异位 内膜 识 ,研究组首次提 出了 “ 源头治疗”的新型预防和治疗策略 ,即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进展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CAI Wenge.//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8,16(2):172-173Endometriosis;Pathogenesis Clinical diagnosis;Treatment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xi Bone-injury Hospital,Nanning*****,China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于子宫腔外身体其他位置生长,发生病理性变化,出现相关临床症状,EMI为常见妇科疾病。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在育龄女性群体中,EMI的发病率为10.00%~15.00%,且最近几年呈现除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种情况发生原因和人工流产术、晚婚、剖宫产及腹腔镜技术普及等存在相关性。

EMT的病变范围广泛,复发率高,治疗困难,形态各异,虽说其属于良性疾病,但其细胞浸润、增生及复发等均属于恶性生物学行为。

倘若患者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合理治疗,其生活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EMT的发生机制依旧存在较大争议,其已经成为最近几年医学界的重点研究内容。

随着广大学者对于EMT认识的不断深入,这种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现对EMT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展开论述,现报告如下。

1 EMI临床表现EMI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孕、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月经紊乱及非子宫部位出血等。

疾病典型体征为子宫后倾,固定,于直肠子宫凹陷、子宫后壁下段等位置存在结节伴触痛。

在阴道穹隆部可叩及,肉眼可见结节或者蓝点,双侧或者单侧附件叩及囊性包块,但也有大约30%的EMI者临床症状不显著。

2 疾病发生机制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EMI的发病机制依旧存在争议,当前有如下几种学说:腹腔上皮化生学说、经血逆流学说、经淋巴或血液系统播散、体液/细胞免疫学说及医源性种植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决定论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2-22T10:59:42.20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1期作者:郝霞1,刀双婷1,何渝煦*2[导读] 文章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决定论与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2.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的常见疑难疾病,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至今还未达到十分明晰的地步,近年来国内学者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表明不同患者(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未患子宫内膜异位症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存在差异,这一学说与中医的体质学说相吻合。

文章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决定论与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关键字: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中医体质学说;瘀血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简称内异症,是子宫在位内膜的异位生长、浸润、周期性出血所致的多种临床病理表现。

内异症的发病率可高达 10%~15%,且呈上升趋势。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盆腔痛和不孕是主要的症状[1-2];祖国医学方面,古籍中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痛经”、“月经过多”、“癥瘕”、“不孕”等病症中。

1、从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到“在位内膜决定论”1.1Sampson首先提出经期时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与卵巢和附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形成盆腔内异症,成为主导理论。

亦有上皮化生学说、远处转移学说、苗勒管残迹学说等 ,但都未臻完善。

特别是经血流见90%的育龄妇女 ,几乎是生理现象, 而罹患内异症的却只有10%~15%, 故Sampson学说遭到质疑。

对此 ,学者们又提出遗传、炎症、免疫、激素等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争论不辍[3]。

郎景和教授近年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是对经典的“经血逆流学说”是对传统经血逆流学说的修正和补充,认为 EMs患者的子宫内膜(术语称“在位内膜”)在很多方面与正常妇女不同,大体外观上似无差别,实际在超微结构、免疫特性和分子水平的功能活性方面都存在源自基因水平的差异[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瘤 抑 制 基 因 和 致 癌 基 因位 于 1 、6 1 染 色 体 , 1 1 、 7号 推
制 尚不 清 楚 , 要 有 种 植 学 说 ; 膜 化 生 学 说 ; 主 腹 良性 转 移 学 说 和 免 疫 发 病 学 说 等 几 种 学 说 , 一 能 圆 满 无 解 释 所 有部 位 的 E t 目前倾 向 于 各 学 说 并 存 , Ms 。 ” 不

1 9 , 82:8 -8 9 6 9 () 24 9 4
( 文编 辑 本
齐应 辰 )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的遗 传 学研 究 进 展
复 旦 大 学 附属 妇 产 科 医  ̄ (0 0 1 傅 20 1 )
摘 要
薇综述
林 金 芳 审校
子 宫 内 膜 异 位 症 ( Ms 是 一 种 由 多 个 基 因 位 点 致 病 作 用 累积 , 环 境 因 素 激 发 下 产 生 疾 病 表 现 型 的 多 E ) 在
维普资讯

l 66・
国外 医 学计 划 生育 分册 2 0 0 2年 2 1卷第 3期
1 Na a 8 y k NR, Cfthly HO,S a de i c e l y n OD, c 1 Pr g s e o e wih ta o et rn t . da l r wa upr g lts ac lr n ohei l rwt f co r c p o ・e uae v s ua e d t la g o h a tr e e tr
肿 瘤 抑 制 基 因 (S T 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卵 巢 内膜 样 癌 和 透 明 细 胞 癌 常 伴 有 EMs部 分 , 有 恶 变 倾 向[, 发 生 于 卵 巢 癌 的 p 6G Tp 3等 5常 1 1,AL ,5 基 因 的 杂 合 性 丢 失 ( O 也 出 现 于 E 网 提 示 了 L H) Ms , E Ms与 卵 巢 癌 有 一 定 联 系 , 学 者 提 出 以 卵 巢 癌 易 有 感 基 因作 为 EMs的侯 选 基 因进 行 研究 。Jag等 1 in 7 1 以 卵 巢 癌 肿 瘤 抑 制 基 因 (S 为 候 选 基 因 , 现 异 位 T G) 发 内膜 组 织 的 部 分 染 色 体 如 9 、 、 2 、q 6 p 1q 2 q 5 、 q存 在 l 有 TG的 L S OH,这 一 L H 的 频 率 在 单 独 的 E 、 O Ms E Ms伴 卵 巢 癌 、 内 膜 样 癌 依 此 增 高 。 据 此 提 出 了 E Ms发 展 、 变 的 医 学 假 说 模 式 : 先 是 异 位 内 膜 恶 首 的种 植 和 扩 增 , 分 种 植 的 内膜 可 发 展 为 小 的囊 肿 ; 部 这 部 分 异 位 内 膜 在 染 色 体 9 、 p 1q或 2 q上 常 见 有 l 2 T G 的高 频 L S OH。 由 于 大 部 分 异 位 囊 肿 是 良性 的 , 这些 L OH 可 能 仅 对 维 持 异 位 囊 肿 起 作 用 。 5 q上 T G的 L S OH 发 生 在 6 的单 独 囊 肿 ,5 % 2 %的 囊 肿 合 并癌 , 示 5 提 q上 T G 的 L H 可 能 与 E S O Ms的癌 前 阶 段 有 关 。 q 9 、 、2 5 、p 1q 2 q上 T G 的 L H 常 见 于早 期 l S O 或低 度恶性 的内膜样癌 , E 上所 观察 到 的 T G 与 Ms S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的 存在 , 有 器 官 和激 素 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赖 性 的 内异 灶依 然 可继 续存 在 和 生 具
长 , 是 EM 的 最 大 临床 特 点 , 是 研 究 的难 点 和 热 点 。 这 也 1 2 E 是 具 有 恶 性 行 为 的 良性 疾 病 。 E 实 属 良 性 疾 病 , . M M 但 其 病 变 累及 广 泛 , 有 异 地 黏 附侵 袭 、 长 等特 性 , 似 恶 性 具 生 类 肿瘤 的生 物 学 行 为 。 这 是 与 一 般 炎 性 、 疫 性 、 传 性 疾 病 的 免 遗 不 同之 处 。E 是 生 育期 妇 女 的 常 见 病 、 M 多发 病 , 也 可早 至 但
术 、 素 等 治 疗 效 果有 限 , 激 5年 内的 累积 复发 率在 4 以 上 。 O
原 因是 治 疗后 虽病 灶 评 分 ( — R AFS 下 降 , 灶 暂 时 或 部 分 消 ) 病
退 , 不 能 吸 收或 愈 合 . 但 异位 的 内膜 与 治 疗 前 一 样 , 终 具 有 代 始
经 或 不 孕 , 0 ~ 1 1 9 者 无 痛 经 , 外 对 育龄 期 妇 女 行 妇 科 5 /患 国
当前 的 治 疗 原 则 是 消 除病 灶 , 解疼 痛 , 善 和 促进 生 育 , 缓 改
减 少复 发 。 治 疗 方 式 的选 择 既 要 保 持 患 者 身 体 和精 神健 康 。 保
EM 的 发 生 , 对 卵 巢型 和 阴道 直 肠 膈 型 E 则 需 用“ 向” 但 M 双 作 用解 释 , 即还 有 卵巢 上 皮 化 生 及 残 余 苗勒 氏 管化 生 的 参 与 作 用
而形成 。
望 未 来 还 有 相 当 漫 长 的 道 史常 旭

2022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进展(全文)

2022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进展(全文)

2022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进展(全文)摘要胚胎植入失败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面临的难题,而子宫内膜容受性又是影响胚胎成功着床的关键因素。

尽管目前对子宫内膜在健康和疾病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调控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并导致不孕的机理仍有待进一步阐述。

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妊娠早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细胞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输卵管、盆腔、阔韧带、骶韧带等部位。

EMS是育龄妇女中一种常见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发病率为5%~10%,临床症状以慢性盆腔痛和痛经多见。

EMS与女性不孕有着密切的关系,20%~50%的不孕女性患有EMS,而50%的EMS患者表现为不孕[1-2]。

引起不孕的可能原因包括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卵巢功能和卵子质量受累、腹腔免疫环境改变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等。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内膜上皮组织接受囊胚附着、黏附、穿透和植入的能力。

在雌、孕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子宫内膜从非容受状态转变为容受状态是胚胎成功着床的前提。

这一容受状态维持的时期很短,称为内膜“种植窗”,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20日至第24日的分泌期。

与此同时,内膜的基质细胞在激素的作用下发生蜕膜化反应,为早期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和保护。

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EMS的发生与患者的不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认为腹腔内存在的异位内膜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变了子宫内膜的免疫微环境,干扰了内膜细胞对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反应性,并改变了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能力[3-4]。

早期在EMS动物模型中的研究显示小鼠的妊娠率、活胎数均明显低于非疾病的对照组[5]。

临床资料也显示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在EMS患者中明显偏低[6]。

CXCL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内膜中的表达

CXCL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内膜中的表达

CXCL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内膜中的表达邹阮敏;林刻智;余霞;余剑琴;阮静瑶;陈冠阁;张文淼【摘要】目的:分析CXCL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增生期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采取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手术和病理确诊增生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8例在位内膜、24例异位内膜及20例因行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手术的增生期正常子宫内膜(术后病理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CXCL14表达的检测。

结果:1与正常内膜比较,I-IV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的CXCL14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内膜比较,I-II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的CXCL14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I-IV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比较,I-IV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的CXCL14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II期在位内膜比较,I-II期异位内膜的CXCL14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XCL14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率低有关。

【期刊名称】《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6)006【总页数】5页(P422-426)【关键词】CXCL14 子宫内膜异位症正常内膜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作者】邹阮敏;林刻智;余霞;余剑琴;阮静瑶;陈冠阁;张文淼【作者单位】[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浙江温州325015;[2]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中心,浙江温州325035;[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浙江温州325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见于育龄妇女,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组织学上呈良性表现,但在临床行为学上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