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如“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 等。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2)分析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句,理解其外形和内在精神特点。

(3)结合背景资料,深入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白杨树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这种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勇敢、积极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外形和内在精神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分析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白杨树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白杨树是一种高大挺拔、笔直向上的树,给人一种坚韧、顽强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以下是生字词的教学:
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án)、恹恹欲睡(yān)、旁逸斜出(yì)
倔强(jué jiàng)、婆娑(pó suō)、秀颀(qí)、虬枝(qiú)
晕圈(yùn)、刹那(chà)、主宰(zǎi)、无边无垠(yín)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作者从白杨树的外形、生长环境和内在精神等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3.再读课文,思考: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外形特点?
明确:白杨树具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三)细读课文,分析外形
1.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句子,读一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提问: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看出白杨树外形有什么特点?
明确:白杨树外形的特点是笔直、向上、挺拔。

3.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细致地描写白杨树的外形?
明确: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它的力争上游的特点,为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做铺垫。

(四)研读课文,感受环境
1.学生齐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段落。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
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2.提问: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明确:白杨树生长在广阔、雄壮但单调的环境中。

3.提问:这样的生长环境对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的生长环境衬托出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等。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中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谁能说说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是笔直、向上、挺拔;它生长在广阔、雄壮但单调的环境中。

2.过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探讨白杨树的内在精神和象征意义。

(二)品读课文,领悟精神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白杨树内在精神的语句。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提问:白杨树具有怎样的内在精神?
明确:白杨树具有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内在精神。

3.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的这种精神?
明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借赞美白杨树的精神,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同时也鼓励人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要具备这种精神。

(三)深入探究,理解象征
1.提问: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结合背景资料,讲解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由来。

文章写于 1941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茅盾在延安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深受震撼与鼓舞,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

3.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白杨树来体现其象征意义的?
明确:作者通过对白杨树外形和内在精神的描写,将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哨兵等形象联系起来,使白杨树具有了象征意义。

例如,白杨树的笔直、挺拔的外形,象征着北方农民的正直、质朴;白杨树的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人们的坚韧和勇敢。

(四)赏析语言,体会妙处
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2.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将白杨树的外形描写得生动形象;“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提问:这些语言特点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语言特点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以及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五)拓展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白杨礼赞》原文、相关评论文章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如查阅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抒情散文所属的文学流派,进一步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或作文进行表达;尝试自己创作一篇抒情散文,可以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自然景物的赞美,培养学生的文学创
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白杨树的内在精神、象征意义、语言特色等。

2.强调白杨树的精神品质对学生的启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七)布置作业
1.选取一篇你喜欢的抒情散文,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写一篇读后感。

2.以“我心中的白杨树” 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表达对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