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法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学法指导
单元梳理
单元重点
1.了解民俗风情,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2.理清各种独特的结构安排。

3.细读精彩语段,体味场面、细节等描写方法。

4.品味平实本色的语言。

5.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艺术效果。

篇目聚焦
《云南的歌会》
富有特色的场面描写。

精彩语句的品味赏析。

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端午的鸭蛋》
从容闲适的风格。

自然生动的文笔。

平实有味的语言。

小小咸鸭蛋中的情趣与诗意。

《吆喝》
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吆喝。

清晰的思路。

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

生活中蕴涵的浓郁情趣。

《春酒》
“我”的天真可爱。

母亲的善良能干。

乡人的淳朴厚道。

行云流水般的文笔。

儿童圣洁的心灵。

美好的生活情趣。

《俗世奇人》
两位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

人物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能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语言幽默奇崛,弥漫着浓浓的津腔津味。

文学常识
场面描写
文学作品里或戏剧演出中,由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画面就是场面,它是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对这一特定时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所作的描绘,就是场面描写。

基本写法就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点”就是主要的、典型的,要详写;“面”就是次要的、一般的,要略写。

场面描写要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即重点(或局部特写)和概述(或全境俯瞰)的结合,这样才能既突出中心,又反映全貌。

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

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

记叙文中的描写
无论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

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这句话写藤野先生忘带领结的细节,一方面表现出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另一方面表现他的生活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

散文
古代所说的散文,包括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今天,人们一般把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的文学作品称为散文。

1.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散文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聚”),是人们对散文基本特点的简要概括。

所谓形散,一是指散文的选材广泛自由,二是说散文的结构、写法不拘一格。

2.诗化的散文
散文强调的是情感,诗歌强调的是意象。

在散文写作中,运用了很多意象化的语言,就是诗化的散文。

诗化的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是,散文诗往往有一定的韵律,更加上口。

不过,现在的区别已经渐渐模糊。

3.“小叙事”散文
小叙事散文是相对于人们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件”“大场面”“大结局”,片面追求高、大、全而产生的另一种与之相反的审美情趣的散文,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这类散文可以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阅读建议
单元学习建议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遍赏云南歌会后创作的一篇散文。

他以轻盈流畅的文笔,文质兼美地描写了三个场合中的民歌演唱的情景,内容上各有侧重,手法上各有不同,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自己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叙写儿时生活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以“小叙事”的手笔,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滋味,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妙处,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热爱。

《吆喝》一文中萧乾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幕幕小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念,让人真实地体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春酒》是琦君写的一篇诗化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俗世奇人》中,冯骥才塑造了两个有着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艺术形象。

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笔两笔就能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语言幽默生动,弥漫着浓
浓的津腔津味。

单元阅读指导
学习本单元,应特别留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式及修辞方法的作用。

②注重品味散文中关键句子、蕴涵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③注重对文章思路、结构的理解。

④注重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⑤分析写作特色。

根本目的是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

叙事类散文的阅读,还要会分析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要能根据段与段间的关系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要能分析记叙的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

如《云南的歌会》要准确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和特点;《端午的鸭蛋》要能掌握“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

2.要反复诵读,赏析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片段。

本单元大都是名家手笔,语言很值得揣摩品味。

要在诵读中,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意蕴来。

沈从文、汪曾祺都是讲究语言的艺术家,他们的语言平淡而有韵味,言浅而意深,其语言的魅力,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够体会出来。

3.学会感受和体验。

对文章的内容、思想倾向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有自己的体验;对于文中描写的生活,可借助一些手段,如录像、录音或其他资料,来增加了解,形成感性认识,想象、感受、体会其内在的情感。

其他相关知识
1.了解沈从文、汪曾祺、萧乾、冯骥才、琦君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端午节等相关的民俗。

3.云南对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往往就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恋爱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对歌根据当地流行的词曲,视环境和对象临时编出内容,歌声抑扬顿挫,对答妙趣横生。

4.关于“泥人张”。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

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的,是“泥人张”的彩塑,它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

天津“泥人张”形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绝。

单元写作
写作指导
导引
中学语文课程日趋开放而充满活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我们要具备积累材料的能力。

有人将积累材料的方法归为四种:鲁迅式一一从文献中搜集资料;蒲松龄式——从民间广泛搜集;达尔文式——直接向大自然索取;李贺式——随见随记。

当然,这几种积累的方式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作为中学生,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积累材料。

1.观察日记的积累
经常写观察日记,将散落在我们生活各个角落里的素材累积起来,成为记忆的珍品。

记观察日记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当自己不乐意记时,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记下去。

日积月累,一个良好习惯形成了,此时的日记也就成了你的生活影子、知心朋友了。

写观察日记贵在坚持。

观察日记的内容,既可以记景也可以写人写事,不必拘泥于一点。

2.按文题积累材料
语文课本每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中都有作文训练。

每学期开学初,将所有作文题整理好,按作文题观察、搜集资料。

这样,将观察与写作结合起来,避免了积累的盲目性。

由于事先将作文题目归纳出来,平时注意搜集,每个人都有了一个作文资料的小仓库,写作时随时从“仓库”中提取,避免了作文没内容可写的问题。

指导
本单元的写作重点是继续培养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具体写作内容是以‘我家乡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作文之前,可以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即首先要做好选材的工作。

那么,如何选材呢?可以采用以下步骤:(一)思维追踪
思维追踪是针对某个主题,从头脑中尽可能广泛地思考、搜集材料的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把凡是在你的脑海中闪现出来的信息通通捕捉到并且记录下来,为筛选做准备。

(二)整理聚焦
首先聚焦,将合乎主题的材料集中起来。

其次汰劣,将不合中心需要的材料和不够典型的材料淘汰,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然后,可以学习和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手法,将叙述和描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做到既写清楚风俗习惯,又能将热闹场景描绘得形象生动。

同时,要在叙事描写中加进恰当的议论抒情。

叙写时可以采用“回忆式”,回忆曾经经历或听说过的风俗习惯,还可以采用“展望式”,想象未来家乡过某节的场景。

写作的切入点既可以学习《云南的歌会》直接点出所要写的内容,也可以学习《端午的鸭蛋》从大处落笔,再慢慢涉及正题,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我们主张运用直接切题的方式。

范文导引
归乡
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繁忙,让居老家的奶奶照料我。

我的童年,便是在奶奶的无微照料下悄悄度过的。

她虽然不识字,却懂得很多的故事与道理。

在长大的日子里,在一件件乡间趣事的讲述中,我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能孕育出奶奶这样温柔的人和那么多趣事的向往家乡的种子。

在上小学的时候,叔叔的又一个孩子出生了。

奶奶不辞辛劳,马上赶回老家抚育弟弟。

我犹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奶奶没有将我像往常一样地送到学校,她只是嘱咐我一个人走。

当我走出很远再蓦然回首之时,却发现她依然停伫在那里。

金色的阳光洒下,给奶奶与我都披上一层纱,但我却没有感受到往常的暖意。

奶奶的教导犹在耳边:要孝敬父母,要争气,不能被人看不起……几十年的生活足以使她品出生活的真谛,但她又怎会不顾七年的祖孙情!我后来才明白,对孩子的关爱也许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的却是道不尽的思乡之情。

一位乡间的老人安享的不应是钢筋水泥的肃立,而是农谚桑麻的闲适。

我对那家乡的向往变得更深了。

终于在几年后,我来到了家乡。

初见时有股矜持的隔膜。

我看着比我矮不少的弟弟妹妹,他们没有白净的衣衫,却有着微黑中泛红的健康面庞,纯净如同那小溪般的眼神,内含的灵动仿佛能奏出“叮咚”的歌。

我们脸上羞涩的笑没有维持很久,也许是血脉的共鸣,也许是山水的感召,我最终跟随在他们身后,踏上对家乡探寻的路途。

奔跑在田间的小路上,我感到大地中仿佛鼓荡着血液的脉动,与我的脉搏隐隐相合;空气中酝酿着泥土气息的芬芳,是我一直以来的向往。

早晨广阔鱼塘上的采珠舟,水面翔集的白鸟让我想起“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傍晚踏着坡地,看那日月交错之际树影的斑驳,又是一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美妙景象。

趁着寒假到来的我在玩耍中迎来了家乡的新年。

叔叔婶婶做了很多平日里品尝不到的佳肴放在客厅中迎接村中的访客。

嘴馋的我总是不时地拿上一两样“祭祀”自己的“五脏庙”。

弟弟也有学有样,终于导致食品大量减少。

我们也受到了处罚。

我却大言不惭地说要跟叔叔去“协助”劳作,叔叔只是一笑,便带我重新走上田间的小路。

那远看只是一片绿的田地,近看是一株株青青的禾苗。

看着只有我一半高的禾苗,我仿佛能看到叔叔当初一次次弯腰插下秧苗的情景。

最后我自然是无功而返,却又猛然想起叔叔是有胃下垂的,正是在饭后便进行劳动造成的……在熹微的晨光中,叔叔那略有些佝偻的身影却是那般高大。

三十的夜终于到来了。

这天的习俗是送红包,讲吉祥话。

奶奶对我们重复了多次这一要求,一向随和的她在那天少有地严肃了一次。

团圆饭后一些村民们来到了叔叔的家,他们也送上了红包并对我这个“不一般”的孩子送上鼓励。

在他们那热情、坚定和明亮的眼神中我似乎明白了,这也是来自乡村的大智慧与向往。

在鞭炮声中我登上了叔叔家的小楼,漫天绽放的烟火之外还有一枚斜挂树梢的清瘦月牙。

月亮也不复往日的清冷,在烟花的映衬下它的颊上似乎沾惹了一丝甜美的红,而在这时,新春的第一缕风才刚刚吹起,吹动了我的思绪,吹醒了我的记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回不了家乡,只能在瓜洲泊船,想来也是要羡慕我这归乡之人吧。

美丽、纯朴、勤劳、上进,我爱的和爱我的,教会我许多的这个地方,她便是我的家乡。

简析: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异乡人”,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那么饱含深情,也许只有身处异地的游子才有如此体会。

但本文作者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游子,他对于故乡的印象和感情也许大多来自于他的亲人的讲述。

所以,这次归乡其实是一次寻访异地之旅。

通过作者独特的眼睛,他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故乡和故乡独特的风俗。

作为故乡的“陌生人”,作者观察独到、文笔细腻、语言精彩,写出了故乡的魅力和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