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丛刊》2019.05
51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探析
■周文君/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摘 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新时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同时是革新传统文化创新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因此研究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 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一论述科学地揭示了文化自信对新时代担负新使命、走好新征程、实施新战略的价值逻辑与重要意义。
青年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大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命运,影响着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
因此,高校应确立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评价体系,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达到文化自信的教育效果。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文化自信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是我们思考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方位。
在新时代我们面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从发展的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为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新时代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深厚基石。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是立
足于理论的实际操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宣传手段陈旧,很难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并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的理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
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文化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青年人有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志向,才能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种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的最佳途径。
(二)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人的智慧、气质、胆识和修养等方方面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沉淀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涵养大学生的民族气质。
大学生坚守文化自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 一种对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准则的完善,也是对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育人的角度看,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文化自信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相通又互补。
文化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描述。
本研究力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模式创新、文化传播平台搭建等方式,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坚定和自信,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有利于推进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中华文化的有益传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体验,打造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途径,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高校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全融入、有效贯通到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尤其是在学校人才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
(一)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自省、自觉和自强。
文化自省要求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充分了解,明白自身优势并发扬,发现自身不足并弥补,不自欺、不自大,不自卑、不自傲;文化自觉要求大学生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使命有自觉认识和把握,并在自我觉醒基础上主动为之奋斗,不自我膨胀、不自我堕落;民族自强要求大学生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打造中国自主的核心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崇洋媚外、不泥古不化。
(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中华文化成为代表国家、民族和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标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
52
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主体工程,结合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二者相互融合,充分互动,教育引导学生端正日
常行为习惯并将其运用到网络行为中,做到知行合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亮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红底色,创新思路、开拓视野,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效果和学习方式的粘合,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参考文献:[1]赵婀娜,丁雅诵.谱写立德铸魂的奋
进篇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综述[N ].人民日报,2018-3-18.
[2]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9.
[3]何春岐,王聪颖 .浅谈网络直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 ]. 世纪桥,2018(3) :65.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一般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XGJPF3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谭婷婷(1987-),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文学硕士,湖北民族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积淀着中国人的智慧、理念、神韵、气度,是文化自信之“源”;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抵御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是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文化自信的旗帜,三者在精神
本质上一脉相承、历久弥新[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本课题力求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育人资源,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文化自信教育现状,培育大学生抵御负面文化思想冲击的定力,塑造大学生的文化品格,使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抱有高度的认同感、强烈的信任感,从而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和理想信念。
(三)深刻认识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而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实用主义倾向,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文化认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部分高校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文化自信教育,并以新媒体为载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收和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辨别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对传统文化缺乏整体认识;对先进文化研究不深;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等。
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突显出一些现实问题,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教育内容易受网络信息干扰;学生对主流文化意识淡漠等。
本课题研究将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等多维度提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可行性策略。
(四)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向当代大学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主渠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具有高尚道德品行的时代新人,因此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 [2]
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优势,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与时俱进,善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加强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因材施教创新课堂教学方式[3]。
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教育素养,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大学生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
命感,传播社会正能量、文化正能量,打造洋溢着文化自信的课堂。
三、结语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
治育人工程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因此确立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同中国
历史和传统文化相契合,要同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刘焕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石[N ] .光明日报, 2018-12-8.
[2] 杨芳,王吉全.习近平和青年在一起[N ].人民网,2015-7-25.[3] 杜曼曼.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 ]. 改革与开放, 2018(6):153~156.作者简介:周文君,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
(上接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