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研究资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人胡应麟的旁证
• 明人胡应麟也曾见过: 明人胡应麟也曾见过 • “《教坊记》云踏摇娘者,北齐有人姓苏鲍鼻 实不仕,而自号为中郎。 《教坊记》云踏摇娘者 北齐有人姓苏鲍鼻,实不仕 而自号为中郎。 北齐有人姓苏鲍鼻 实不仕 而自号为中郎 嗜饮酗酒,每醉则殴其妻 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 丈夫著妇人衣,徐 每醉则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 时人弄之。 嗜饮酗酒 每醉则殴其妻 妻衔悲诉于邻里 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 徐 步入场行歌, 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 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 旁人齐声和之云:‘踏摇和来 踏摇娘苦和来!’以其 步入场行歌 每一叠 旁人齐声和之云 踏摇和来 踏摇娘苦和来 以其 且步且歌,故谓之 踏摇’ 以其称冤 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 故谓之‘ 以其称冤,故言苦 且步且歌 故谓之‘踏摇’;以其称冤 故言苦。及其夫至 则作殴斗之 以为笑乐。 观此,唐世所谓优伶杂剧 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观此 唐世所谓优伶杂剧、妆服节 以为笑乐 今则妇人为之。 观此 唐世所谓优伶杂剧、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五 四库全书本) 套大略可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五,四库全书本)又 套大略可见。 四库全书本 杂剧自唐、 元迄明皆有之。 云:“杂剧自唐、宋、金、元迄明皆有之。” 杂剧自唐 • 胡氏治学严谨 博学多闻,藏书之富 江南为最 较之馆阁藏本目有加 胡氏治学严谨,博学多闻 藏书之富 江南为最,“较之馆阁藏本目有加 博学多闻 藏书之富,江南为最 益”,且“歌曲山谣”之类的民间俗本无不毕收。他将《踏摇娘》称 且 歌曲山谣”之类的民间俗本无不毕收。他将《踏摇娘》 之为唐代“杂剧”应有所本,考集成本 教坊记》 杂剧 考集成本《 杂剧” 之为唐代“杂剧”应有所本 考集成本《教坊记》“杂剧”名目下正含 踏摇娘” 所述内容与之完全相同 胡应麟当据此而云然。不过,胡 所述内容与之完全相同,胡应麟当据此而云然 有“踏摇娘”,所述内容与之完全相同 胡应麟当据此而云然。不过 胡 氏所依据的是善本还是《永乐大典》本,则不得而知。 氏所依据的是善本还是《永乐大典》 则不得而知。 则不得而知
“杂剧”之名
• 杂剧何以名“杂”?为何不叫“正剧”?“杂”有驳杂、不纯正的意思,与 杂剧何以名“ 为何不叫“正剧” 杂 有驳杂、不纯正的意思 与 为何不叫 对言。古代以庙堂礼乐为雅乐正声,其特点是庄重肃穆 其特点是庄重肃穆,而包括杂剧 “正”对言。古代以庙堂礼乐为雅乐正声 其特点是庄重肃穆 而包括杂剧 在内的娱乐性艺术所追求的效果是笑乐嬉闹,与正雅之乐相比 属于“杂俗” 与正雅之乐相比,属于 在内的娱乐性艺术所追求的效果是笑乐嬉闹 与正雅之乐相比 属于“杂俗” 之列,难登大雅之堂 难登大雅之堂。 之列 难登大雅之堂。 •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开元二年正月 旧制 雅俗之乐皆隶太常。上精晓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开元二年正月 旧制:雅俗之乐皆隶太常 开元二年正月,“旧制 雅俗之乐皆隶太常。 音律,以太常礼乐之司 不应典杂伎,乃更置左右教坊 以教俗乐,命右骁卫将 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杂伎 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 音律 以太常礼乐之司 不应典杂伎 乃更置左右教坊 以教俗乐 命右骁卫将 军范及为之使。”宋人程大昌亦记录了此事:“开元二年 玄宗以太常礼乐之 军范及为之使。 宋人程大昌亦记录了此事 开元二年,玄宗以太常礼乐之 开元二年 不应典倡优杂乐,乃更置左右教坊 以教俗乐,命左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 司,不应典倡优杂乐 乃更置左右教坊 以教俗乐 命左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 不应典倡优杂乐 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 命左右骁卫将军范及为之使。 程大昌:《演繁露》卷六“乐营将弟子” 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本) (程大昌 《演繁露》卷六“乐营将弟子”条,四库全书本) • 杂的另一义项是多繁混合 杂剧之“杂”也内含此义。周贻白云 所谓 杂的另一义项是多繁混合,杂剧之 杂剧之“ 也内含此义。周贻白云:“所谓 当系指其兼具各项表演形式,或包含事物至为繁杂之故 ‘杂’,当系指其兼具各项表演形式 或包含事物至为繁杂之故。” (周贻 当系指其兼具各项表演形式 或包含事物至为繁杂之故。 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第25页) 年版,第 页 白:《中国戏曲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 《中国戏曲论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年版 • 由《教坊记》杂剧名目下包含的内容可知 杂剧最初并非作为某一独立的 教坊记》杂剧名目下包含的内容可知,杂剧最初并非作为某一独立的 剧种出现的,而是包括了多种戏剧表演形式 除了上述《踏摇娘》外,还有 剧种出现的 而是包括了多种戏剧表演形式,除了上述《踏摇娘》 还有 而是包括了多种戏剧表演形式 除了上述 戏队》 大面》 圣寿乐》 竿木》 又据 类说》 又据《 《戏队》、《大面》、《圣寿乐》、《竿木》等,又据《类说》卷七引 教坊记》佚文,此类表演形式还包括 筋斗》 此类表演形式还包括《 顶碗打鼓》 这一类 《教坊记》佚文 此类表演形式还包括《筋斗》、《顶碗打鼓》等,这一类 总名为“杂剧” 由此可知,杂剧是类名而非专称 我们可以把《大面》 杂剧是类名而非专称,我们可以把 总名为“杂剧”。由此可知 杂剧是类名而非专称 我们可以把《大面》称 作杂剧,但并不是说杂剧仅此一种 这是杂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正是这一 但并不是说杂剧仅此一种。 作杂剧 但并不是说杂剧仅此一种。这是杂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正是这一 特征,使杂剧后来居上 发展成一门全新的综合表演艺术。 特征 使杂剧后来居上,发展成一门全新的综合表演艺术。 使杂剧后来居上 发展成一门全新的综合表演艺术
认定原书词条为真的理由
• 首先,从集成的编辑体例看 集成各卷所引述诸书的子标题均会在该卷 首先 从集成的编辑体例看,集成各卷所引述诸书的子标题均会在该卷 从集成的编辑体例看 的目录中以小字附在书名的下面,这些子标题通常为原书所有 这些子标题通常为原书所有,集成的 的目录中以小字附在书名的下面 这些子标题通常为原书所有 集成的 编者一般不会擅作主张,自安小标题于某一书名之下 自安小标题于某一书名之下。 编者一般不会擅作主张 自安小标题于某一书名之下。查《古今图书 集成》卷八一六目录,《教坊记》书名下正有一子标题“杂剧” 可见 可见, 集成》卷八一六目录 《教坊记》书名下正有一子标题“杂剧”,可见 正文中的“杂剧”绝非编者随意添加上去的,而是原书固有的标题 而是原书固有的标题。 正文中的“杂剧”绝非编者随意添加上去的 而是原书固有的标题。 • 其次,从清人的戏剧观念看 杂剧的剧种形式已十分明确 人所共知 编者 其次 从清人的戏剧观念看,杂剧的剧种形式已十分明确 人所共知,编者 从清人的戏剧观念看 杂剧的剧种形式已十分明确,人所共知 即便要题子目,也不可能题“杂剧”之名,因为《教坊记》中所涉及的 即便要题子目 也不可能题“杂剧”之名 因为《教坊记》 也不可能题 因为 内容,和清人的杂剧概念完全不同 和清人的杂剧概念完全不同。 内容 和清人的杂剧概念完全不同。 • 再者 从《教坊记》的体例看,该书的各部分应该均有小标题 因为此书 再者,从 教坊记》的体例看 该书的各部分应该均有小标题 该书的各部分应该均有小标题,因为此书 中别有“曲名”一目,下列曲名三百二十四种 古今图书集成》 下列曲名三百二十四种,《 中别有“曲名”一目 下列曲名三百二十四种 《古今图书集成》本之 外的各种版本,在行文中突然冒出这一小标题 显得不伦不类,如今发现 在行文中突然冒出这一小标题,显得不伦不类 外的各种版本 在行文中突然冒出这一小标题 显得不伦不类 如今发现 杂剧”之目,遂与 曲名”之目前后呼应,体例一以贯之 遂与“ 体例一以贯之。 了“杂剧”之目 遂与“曲名”之目前后呼应 体例一以贯之。
饶文集》卷一二 四部丛刊本 四部丛刊本) 饶文集》卷一二,四部丛刊本)
• 此材料亦载《全唐文》卷七三,叙文宗太和三年 此材料亦载《全唐文》卷七三 叙文宗太和三年 叙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南 年南 诏攻占成都时的掠夺情景。文中提到的“杂剧丈夫二人” 诏攻占成都时的掠夺情景。文中提到的“杂剧丈夫二人”, 即表演杂剧的两位男演员,唐代有杂剧遂由此而确定 唐代有杂剧遂由此而确定。 即表演杂剧的两位男演员 唐代有杂剧世纪初叶 王国维提出“杂剧之名 始起于宋” (王国维 世纪初叶,王国维提出 杂剧之名,始起于宋 始起于宋” 世纪初叶 王国维提出“ 戏曲考原》 《国粹学报》四卷十一期, 《戏曲考原》,《国粹学报》四卷十一期 1908年)的观点 为学术 年 的观点,为学术 界普遍认同,几成定论 然而, 年代 叶德均在《 几成定论。 年代,叶德均在 界普遍认同 几成定论。然而 50年代 叶德均在《李文饶 文集》 胡忌:《宋金杂剧考》 文集》中发现了一条唐代杂剧的材料(胡忌 《宋金杂剧考》,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第5页),将杂剧的历史由宋上溯到了 年版,第 页 将杂剧的历史由宋上溯到了 古典文学出版社 年版 唐: • 蛮退后 京城传说 驱掠五万余人 音乐伎巧 无不荡尽。…… 蛮退后,京城传说 驱掠五万余人,音乐伎巧 无不荡尽。 京城传说,驱掠五万余人 音乐伎巧,无不荡尽 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 华阳两县,只有八十人 成都、 只有八十人。 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 成都、华阳两县 只有八十人。 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二人 医眼太秦僧一人,余并 杂剧丈夫二人,医眼太秦僧一人 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 杂剧丈夫二人 医眼太秦僧一人 余并 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李德裕 宣令更商量奏来者》 《 李德裕《 是寻常百姓 并非工巧。(李德裕《宣令更商量奏来者》,《李文
“剧”之一字语义较繁,而和杂剧有亲缘关系的为“戏斗”一 剧 之一字语义较繁,而和杂剧有亲缘关系的为“戏斗” 义
• “剧”字《说文解字》中作“?? ”,意即“务也”。同书对“务”的 剧 说文解字》中作“ 意即“务也” 同书对“ 意即 解释是“趣也” 之所以有“ 是因为“ 解释是“趣也”。“?? ”之所以有“趣”,是因为“?? ”有角斗 是因为 的含义。 ??”字从“ 力为角力,“ 的含义。“ ??”字从“ ?”从“力”,力为角力 ?”,《说文解字》 力为角力 《说文解字》 斗相不解也。 、?。豕之斗不解也 谓:“斗相不解也。从豕、?。豕之斗不解也。” 斗相不解也 从豕、?。豕之斗不解也。 • 这种兽与兽的斗力被人们所模仿 并发展为人与兽、人与人的角抵之 这种兽与兽的斗力被人们所模仿,并发展为人与兽 并发展为人与兽、 戏。 • 此戏秦代就已盛行 《史记 李斯传》:“是时二世在甘泉 方作抵优俳之 此戏秦代就已盛行,《史记·李斯传 李斯传》 是时二世在甘泉 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抵优俳之 观。” • 张衡《西京赋》的“角抵之妙戏”中就有熊虎相斗、人虎相搏的场面, 张衡《西京赋》 角抵之妙戏”中就有熊虎相斗、人虎相搏的场面 述异记》卷上也记载了一种头戴牛角而相抵的“蚩尤戏” 《述异记》卷上也记载了一种头戴牛角而相抵的“蚩尤戏”。
《教坊记》中已经出现“杂剧”词 教坊记》中已经出现“杂剧” 条
• 其书名后列有一小标题:“杂剧”。《教坊记》是治戏曲者经常引用的 其书名后列有一小标题 杂剧” 教坊记》 杂剧 一部书,但其中的 杂剧”却从未有人提及。 教坊记》 但其中的“ 一部书 但其中的“杂剧”却从未有人提及。《教坊记》一书版本多 达十余种,常用的 四库全书》 常用的《 说郛》 百川学海》 达十余种 常用的《四库全书》本、《说郛》本、《百川学海》本、 丛书集成》本均无此题目,任半塘的 教坊记笺订》 任半塘的《 《丛书集成》本均无此题目 任半塘的《教坊记笺订》、中国戏曲研 究院的点校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也未载此目,诸多版本中惟一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也未载此目 究院的点校本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也未载此目 诸多版本中惟一 收入此标目的只有《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八一六中的 收入此标目的只有《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艺术典》 博物汇编艺术典 教坊记》一书。 《教坊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