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硎山上寻“千年宝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刪山上寻“千年宝藏”记者丨陶瑾
春秋时的吴国,存在不少历史之谜
66『亠硼特俊秀,平地插芙蓉。

面回开霞
壁,层层折剑峰。

白鹅巢野竹,苍丿J鼠戏长松。

远忆道林辈,低头礼数峰。

”这是明代王宠所作《支硼山》。

支硼山在明清时代,声名赫赫,不仅香火繁盛,也是文士悠游隐居必到之所。

山不在高,在于钟灵毓秀,人文厚重。

位于枫桥街道境内的支硼山又名观音山,自古是隐居宝地。

十多年前,这里经考古发掘出了29个石室土墩,出土一系列器物。

专家组对这些石室土墩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一些谜团解不开,有待进一步考证。

不少人都说,枫桥像是一处世外之地,在纷扰的城市中遗世独立,别有一番隐逸的风骨。

枫桥自古就吸引了不少隐士,尤其是白马涧一带,素有隐士文化遗风。

东晋时期的高僧支遁,就曾在这里隐居过一段日子。

支遁大师当年结庐石室,架壑疏泉,游心玄佛,结交高士,诗酒唱和,放鹤养马,成就千古佳话。

支遁(314—366),东晋僧,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别称支硼。

支硼山因他而得名。

支遁的家族世代奉佛,由此让他很早就领悟了许多佛理。

中年时,支遁选择枫桥西部的支硼山作为隐居地。

一天,有人送给他一只仙鹤,支遁怕它飞走,于是剪掉了仙鹤的翅膀。

仙鹤不似从前那么英俊,支遁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决定好好地养这只仙鹤,当仙鹤的翅膀重新长成时,便捧着它来到支硼山顶,让它高飞而去。

在支硼山,支遁整日潜心于禅学。

他以巨石为桌,研读玄理,过着既闲散又深沉的生活。

另一位隐士陆治在中年以后筑室支硼山下。

他曾经画过多幅表现支硼山的山水画,构图均以“幽险”取胜。

支硼山属于花岗岩地质,景观独特,天然山石之美,带给陆治丰富的创作灵感。

过去他所学到的山水画法,正好运用于此。

陆治隐居支硼山,并不是找一个避风港躲起来,而是为了定下心来,开始书画生涯,实实在在历练自己。

一幅《支硼山图页》,画中群峰对峙,溪水奔流,高耸的峭壁之间,几间凉亭隐
1900年的支硼山
现,意境清幽静寂。

两位隐士的传说,至今还在枫桥一带流传着。

而他们的俊秀风骨,也深深影响着这方水土。

支硼山不仅适合隐居,更适合藏宝呢。

2008年也就是十多年前,全国正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来到枫桥街道的支硼山展幵调查。

他们走着走着,忽然发现有点不对头,在山顶和下面,集聚了29个土墩。

有的上面长着杂草,有的露出了石块。

这些墩究竟是什么?它们何时筑造又有什么作用?专家仔细打量这些土墩,凭借丰富的考古经验,觉得土墩已有2500多岁了。

最后形成报告:建造这些土墩的时间在西周到东周,考古上叫作“石室土墩”。

“石室土墩”是一个建筑用语,表明它的用途并不清楚。

据了解,石室土墩一般为覆斗状或馒头状,由于石室多呈长条形,所以平面看上去,土墩多为椭圆形。

石室大多是由两侧墙、后墙、封门、顶盖石构成的一种封闭空间。

从石室土墩的构造来看,石室内均存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空间。

石室作为一个独立的遗迹单位,其存在空间的特殊性使得遗迹内部也能够形成堆积,而这种堆积很可能不是同一时期形成的,而是多次或不同使用者在石室内部活动所形成的堆积。

长江下游沿太湖周边的山区,这样的“石室土墩”,大约数以千计。

民间对其作用的说法有烽火墩、藏兵洞、炮墩、古墓、古代神秘部落祭祀场所等多种说法。

目前争议集中于军事设施和墓葬两种观点。

让苏州考古专家更为着急的是,支硼山上这些“石室土墩”中,有16个已经被盗挖了!于是,专家组商定对其中一个最大的位于山北端的土墩,进行抢救性发掘。

石室土墩的发掘,第一步揭露石室内部的地层堆积,尽可能复原历史;第二步则是确定石室建造的年代,以及在之后所“扮演的角色”。

考古专家选择其中一座编号D1的土墩,该墩位于支硼山北端,直径20米,高3米,海拔114米。

首先发掘西北角与西南角封土,之后发掘东南与东北角封土。

土墩堆积分为四层,其中2—4层为墓葬封土层,第4层下为山体基岩,墓葬D1M1幵口于4层下,由山体下凿形成竖穴岩坑,墓葬封土内不见有任何遗物出土。

解释一下,考古学的D,指墩,M,指墓。

原来说好的是D1,现在出现D1M1,1号墩变成了“1号墩、墓”,很显然,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古墓。

而且看得出古人造墓时为了将坑挖得深,甚至打破基岩,所以坑的第4层位于坑基下。

以当时的工具在岩石中挖出这么一个墓坑,工程
量着实不小,想来墓主的身份显赫。

据统计,D1内共出土遗物25件,有玉器、原始瓷、印纹硬陶、泥质陶、铜器等。

专家组在墓坑外西北侧还发现一座器物坑,出土有21件器物。

器物随意堆放在石坑内,不知是何缘故。

由于这个石室土墩已被多次盗掘破坏,在第2层下即墓葬第1层封土下,的确发现一个直径约2米的盗洞。

专家组在盗洞内还发现了“扰土”,在土内,发现有汉代泥质红陶双耳罐1件,汉代釉陶鼎盖1件。

这下,大约两千年前的盗墓贼®M现了,原来这石室土墩在汉代就被盗挖了。

之后,专家组写了一份《苏州观音山东周石室土墩墓发掘简报》,报告中对25件(不含盗洞内2件汉代器物)出土遗物做了介绍:玉器3件,其中一件是印,灰白色,覆斗形,钮部有一穿孔,印面刻
专家组对石室土墩众说纷纭,至今仍有谜团解不开阴文“贾”字;青玉剑件,湖绿色,受沁处发白,两面均饰浅浮雕云雷纹。

出土时断为三块,缺其中一块,两块分別出土于不同地点;剑现带钩1件,带有自然纹脉。

局部还留有朱砂印痕,推测可能原置于棺内;原始瓷器9件,6件为碗,三种器型,通体施深绿色釉,釉面发亮,碗底像有刻划符号。

另外3件是豆,通体施青黄釉;硬陶器3件,其中罐2件,肩部至器底依次拍印菱形纹、回字纹、菱形纹及回字纹的组合纹饰。

另有盂1件;泥质陶器8件;纺轮4件,有的是泥质黑陶,有的是泥质橙黄陶;青铜片1件,系器物局部残片。

关于D1M1墓葬年代,依据D1M1墓坑西北侧的器物坑所出土器物,不仅有原始瓷碗、印纹硬陶罐等,均为春秋常见的器形,而且印纹陶的纹饰也多为春秋时流行的纹饰。

只是其中1件泥质灰陶双耳罐的时代稍晩,为此,专家组推断D1M1年代在东周。

至于墓室底部清理岀土被破坏残存的玉印章、玉带钩等,都具有秦汉时期的特点。

考古时还发现在水池底部盗洞内标有2006年的矿泉水瓶,墓底所残留的玉印、玉带钩等,显然被人盗掘过。

另外,在盗洞内发现被丢弃的汉代陶罐与釉陶鼎盖等,因此,专家组推测D1M1在秦汉时期已被破坏,并利用春秋时期构筑的岩坑墓穴逬行再次埋葬,之后又被盗掘,再遭到现代造水池破坏。

此前,有专家在考古时发掘了石室土墩,拿了里面出土的器物去做碳14年份测定,发现这些东西大致是西周和东周时的物品。

吴国就属于这一时代的诸侯国,但没有进入战国时代。

吴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未解之谜,比如吴国是不是从黄土高坡辗转过来的?吴国到太湖流域时这里的
支硼山石室土墩出
土遗物
土著是什么社会形态?吴王是不是泰伯、仲雍的后裔?吴国语言是什么?吴都是否建在今天的苏州?
正因为春秋时的吴国迷雾重重,这些和吴国同时代的石室土墩,就显得更有意义,而支硼山发现石室土墩群,也是枫桥街道辖区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事实上,地跨江浙两省的太湖流域,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环太湖有大量低山和丘岭,几乎无一例外有石室土墩。

从目前分布的情况来看,石室土墩分布区域很广,东至长江岸边,舟山地区沿海岛屿,南跨钱塘江,西到浙皖边界。

如果将石室土墩群最边缘用线连起来,这一圈约有4800平方公里,大致是苏锡常、嘉兴、湖州五市范围内。

这个范围,大致和晚期吴国核心区(吴都区域)相吻合。

然而疑问也是存在的。

除了其用途不清外,还有不少引发人遐想的地方。

比如,《左传》记载:“(鲁成公)七年春,吴伐鄰,鄰成。

”(成是谈判成功、结束战争之意)。

寿梦为吴王第二年就发兵攻打鄰国,鄰国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鄰城一带,这是中原地区主流、权威史籍记载的吴国,时间在前584年。

一般认为,这是吴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寿梦开始南下,吴中政权核心经扬州、宁镇到太湖流域特别是太湖以东的今苏州一带,时间大约百把来年。

那个时代,吴国是青铜时代的政权,用青铜采石,十分不易,而这么多石室土墩,不可能是百年里面建起来的。

而且,吴国、至少吴国上层,是有文字的,这从青铜器包括剑、戈等兵器上都可以看到。

但在数以百计被考古发掘出的石室土墩里,并未发现文字,支硼山的石室土墩挖掘出的瓷器底上,发现有划痕,但也不能就此认定是一种文字。

据专家分析,目前看来,石室土墩出土的文物,档次不太高,陶、瓷器非常接近冥器,但也发现一些陶器底上有划痕,或可视作是符号。

总之,没有文字,没有青铜器,说全是吴国铸造,过于牵强了。

那么,能不能说,在吴国到太湖流域之前,这里有一种“石室土墩”文明的原著人,后来被吴国融合或灭掉了,因为,再也未见建于吴国灭亡以后的石室土墩。

而吴亡后,太湖流域一带先后为越、楚所占领,没有石室土墩,说明石室土墩也不能划入越、楚文化范畴。

总之,石室土墩在吴地,和吴国有关,穿越了2500多年的时光,实在值得当代人珍惜和保护。

©(本文引用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枫桥文联的考古成果、绘图及照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