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PPT57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同样的投入在 第一、二、三产业中所创造的价值大约为 1∶100∶1000,可见第二、三产业发达 的城市,其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提高,从而 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2)经济类型影响城市化水平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定资本对劳力的吸 收能力就越低;反之,则越高。一般说来,轻工业多属于劳 动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而重工业多属于资金、技 术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高。
7.影响城市化的经济规律
❖ 集聚经济效益 ❖ 规模经济效益 ❖ 优位经济效益 ❖ 外部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
亦称聚合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和资本 等生产要素的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它有两 种表现形式:
o
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
相互促进、加强联合;且有助于平等竞争、
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
4.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发现,世界城市化的轨迹可 以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发展 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 在30%以下为初期,或称 起步阶段,发展速度比较缓 慢; ❖ 30%--70%为中期,或称 加速阶段,发展速度明显加 快; ❖ 在70%以上为后期,或称 成熟阶段,发展速度再次低 落,直至基本停滞。
扩散型城市化
它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 向外扩散,将其周围的农村地域转化为 城市。在城市化的中期和后期,扩散型 城市化是主要趋势。
就地型城市化
它是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的情况下,由 于某种资源的开发,或由于对外交通地位 的突变,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 产,农村地区迅速转化为城镇。它是城市 化的一种特例。
3. 城市化的相关因素
(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互促 共进关系”
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 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 着某种联系”。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这 种联系不仅存在、而且十分有规律。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表1 198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应关系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5.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
(1)发展速度的变化: 慢—→快—→慢
(2)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二”→“三” (3)动力机制的变化:
农—→工—→商 (4)空间形态的变化:点—→来自—→面6.城市化的基本形式
❖ 集中型城市化 ❖ 扩散型城市化 ❖ 就地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
它是指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 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期, 集中型城市化占主导地位。
从科学发展观看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清华大学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革命冲破了自给自足、分散无序的 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使得资本和劳动力 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并在集聚效应 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导致城市规模的不 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成为 城市产业的主角,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 会,吸引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并使 各种生产和生活服务内容有了新的拓展, 从而给城市化带来质的提高。
规模经济效益
微观经济学认为: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可导致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在某个规 模水平上,平均生产成本达到最低点,此 时即为最佳规模。实践证明:随着城市规 模的扩大,城市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也不 断改善。如表2所示。
城市化水平(%) 人均GDP($) 城市化水平(%)
人均GDP($)
5---19 20---29 30---39 40---49 50---59
372 374 820 1087 3621
60---69 70---79 80---89 90以上
--
6424 9960 8569 10757
--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1989.12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为“双向 互促共进关系”
之所以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客观相关性,是因 为:
*在众多的商品中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指每单位收
入增加导致的需求增加的幅度)较低,人们对农产品的实 际需求会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减少,相反制造业产品和服 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收入的增长引起对它们的需求 更快地增长,从而带动投入结构(资本、劳力、土地)相 应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使城市化步 伐得以加快;
集聚经济效益
o 多类企业的集聚: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结 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且彼此之间互为对方 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使用者,可以减少流通环节 和流通成本;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化 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开拓更大的市场。 正是各种各样的企业都在一个城市中集聚,才 使城市的职能更为完备、市场更为丰富、经济更 为强大,从而对区域内的辐射力大为增强。
因此,一个城市经济类型中轻、重工业的不同比例就影响 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大小,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即:轻工业为主的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速度要高于重 工业为主的城市。
(3)科技进步加速城市化进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众多的技术进步因素 中,对于城市化最具实质意义的有三项: o 先进的农业技术使人口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o 便捷的交通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空间和距离概念,使 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应运而生; o 发达的通讯技术将城市文明以更快、更广的态势向 农村地区传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