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课文分析
第27课由两篇短文组成,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炼,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喜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赏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语言凝炼,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知识整理
1.生字识记
弘(hóng)颓(tuí)寝(qǐn)藻(zǎo)荇(xìng)
2.一词多义
(1)奇:a.奇妙。

例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零数。

例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寻:a.寻找。

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不久。

例句:寻病终。

(《桃花源记》)
(3)与:a.一起。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b.参与,欣赏。

例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介词,跟、同。

例句: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3.古今异义:
(1)闲人:古义:清闲的人。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指与事情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2)但:古义:只。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二)相关练习(附答案)
1.给加红字注音。

夕日欲颓()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位是
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列文言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记承天寺夜游》写月,突出其________;写境,突出其________;写影,突出其________;写人,突出其________。

(请各用一个字回答)
5.《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号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

这篇短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这个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tuíqǐn zǎo xìng
2.苏轼,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4.明静形闲
5.南北朝陶弘景华阳隐居陶隐居集欲界之仙都
城中有草
初二(4)罗琪
生活在大城市里,你或许会觉得离大自然很远;但当你站在街头窄窄的绿化带边,站在一处闹中取静的小公园里,甚至只是站在一株生长在砖缝里的小草前面,用心触摸那些花草树木、那些昆虫小鸟,就能感觉到:自然其实就在我们能身边。

只是,被城市的浮华烟尘,湮没了,遮蔽了,我们太少注意它的存在。

当你从绿地草坪边、从街头花坛边、从屋顶上长着草的老房子前走过,请花上那么一点点时间,把目光投向那平凡的、普通的、却又美丽的草吧。

很多时候觉得草就和人一样,既坚强又柔软。

草在坚强的时候拥有相当的力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命神秘的轮回间,草渲染着那一泓优美的绿。

也许它们是大地的织工抑或裁缝吧,缀连自己的身躯,缝成牢固的绿衣和坚实的翠绿软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面对灾难它们是不会毁灭的,它们在为大地穿衣的同时又是大地的卫士,有着忠实卫士的坚忍不拔与顽强执著。

草色烟光残照里,草色的纯度和亮度不高,不是那种鲜艳夺目的色彩;但是当这一种颜色浩浩荡荡地向地平线无限延伸时,它自有一种惊人的气势和广博。

并且,它不是凝固静止的颜色,它是生长着的,每一秒都是崭新的。

草给我的印象更多的是柔软。

或许草那纤弱的质地,是不适合经历大苦难的;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纤弱,面对灾难它们才能以柔克刚。

清晨时草尖点缀着晶莹露珠,起风时随风拂动的绿色波浪,幼小时姐姐编织的狗尾草花环……那些时候的草是少女般的。

喜欢野草花,就是那些彩虹一
般绚丽的、星星点点的小花儿。

它们不曾拥有华美富贵,它们是最平凡的,是风雨中历练出的花朵。

但也只有它们,给温柔的绿衣锦上添花、点缀色彩。

我最喜欢一种微小的花(大约比一粒绿豆小一点),它们矮得紧贴地面,小得无人注意,像是小人国的植物;可是它们拥有惊人的精巧。

那样纯澈的洁白渲染浅蓝的花瓣雕刻得细致,一点鹅黄的花蕊,深绿的茎叶衬托着它们,好似草的天空里细小的星星。

当我兴致勃勃地向家人说起此事,他们竟一脸惊异地说:“没注意过啊!”有多少美丽就在不经意间,被我们的眼睛、心灵漏掉了呢?
蒲公英的绒球该是印象里的精灵了。

鲜黄色花儿凋零后生出洁白的绒球,那是很多褐色“小伞兵”用自己的白色降落伞组成的。

微风拂过,成熟的伞兵们随风飘起,降落伞的绒毛蓬松着,给人浪漫的遐想。

见过很多孩子手里举着连带半截茎干的蒲公英绒球吹着玩,我亦经常为它们传播种子。

但是我从不将它们掐下,而是凑上去吹;或者就只抚摸一下,任风与它们打闹。

即使是一株小草,亦不应伤害。

请让它们安静地生息轮回,把那湮没在城市烟尘里的自然,还给它们吧。

[评语] 你曾注意过城市烟尘里那些细小而美丽的绿色生命么?你曾思考过它们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是怎样的相关又相似么?你曾经为不使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漏掉擦身而过的美丽而不经意的驻足品味么?你曾经为不伤害那些柔软而稚嫩的生命而忍住自己将其占为己有的欲望么?……如果这一切你都曾经经历过,那么,你又是否把这一切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语录连缀成文敷衍成章呢?
是的,罗琪做到了。

一个心思细密、眼光敏锐,对哪怕是一株小草和一朵小花都充满敬意与怜爱的孩子,她,做到了。

她的善良、她的细致、她的灵秀、她的自然,甚至让我恍然觉得,她,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株草吧!柔软而坚强,渺小却挺立,平凡而又充满灵动……
据罗琪自己说,她的这篇参赛作文其实是她自己日常习作系列中的一篇,比赛前稍作修改便提交给了老师。

是啊,如果能让思考和写作就像我们的呼吸和行走一样自然而然,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