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1月),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14帝、1主(傀儡皇太子孺子婴),历210年。
下面是有西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欢迎参阅。
西汉时期的政治
三公九卿
西汉初期,参照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高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
”据相关学者研究,将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
汉武帝时期,由于外部威胁消除,而此时的宰相集权已经威胁到皇权,进而对之裁抑。
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汉武帝自亲政起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绝对控制。
毫无疑问,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
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的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
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
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汉武帝时期创置内朝、裁抑相权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活动,将西汉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决策权较为完整地收归皇帝手中,使得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化成为一个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机构。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
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
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
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
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西汉时期的经济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非常普遍,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
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
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
人口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西汉建立时人口在1500万到1800万之间,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至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达3600万。
汉武帝时期因大规模对外战争人口锐减至3200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是因民众不堪重负逃税导致人口登记不实。
汉武帝晚年颁布罪己诏重启汉初息兵养民的国策,继任者霍光、刘询沿袭,至地节元年(前67年)人口达4000万。
到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在籍人口达59594978人,垦田8270536顷,为两汉之最,实际人口达6300万。
农业
牛耕普遍,铁农具推广
西汉时牛耕更加普遍,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也存在用马耕地的现象。
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
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
仅铁犁中,就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
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着的改进。
特别是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铁犁壁。
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
没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
作用。
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西汉的水利事业比战国时期有了新的发展。
突出的是治理黄河和关中等地兴修了一些较大的水利工程。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
公元前132年,黄河又在瓠子(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成灾,遍及16郡。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
经过这次治理,黄河在八十年间没有发生大灾。
治理黄河是西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
汉武帝时在关中开凿了几条较大的灌溉渠。
公元前129年,为了转输由关东西运的漕粮,在徐伯的领导下,征发几万民工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漕渠。
漕渠在渭河南岸,东注入黄河,长达一百多公里。
修成后,不仅使这一段的漕运时间缩短一半,而且使沿渠两岸万余顷地受益。
与此同时,又修龙首渠。
这条渠是从陕西澄城县状头村引洛水灌溉陕西蒲城、大荔一带田地。
渠道要经过商颜山。
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
于是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公元前111年,在郑国渠上游修了六条辅助的小渠,称六辅渠。
公元前95年,从仲山口引泾河至栎阳,这就是白渠。
全渠长近二百里,灌溉农田4500余顷,水中泥土又可肥田。
此外,又在东泰山下引汶水灌溉农田,在甘肃境内引黄河水灌田,在安徽境内引淮水灌溉,等等。
“代田法”与“区种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耕作技术也有提高。
汉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赵过总结了西北地区抗旱斗争的经验,推广了“代田法”。
赵过还发明了耧车。
耧车是一种播种机,能同时播种三行,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在辽阳三道壕西汉晚期村落遗址中发现过一件铁制耧足,山西平陆枣园村王莽时墓葬壁画上的三足耧画像,证明当时已广泛采用耧车播种技术。
汉武帝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式农具。
到汉成帝时,氾胜之又总结了一种新耕作方法── “区种法”。
是一种园艺式耕作技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
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到西汉末年,垦田面积已达8270500余顷,人口达六千余万,比战国时期增加两倍以上。
西汉时期的艺术
绘画
西汉时期的美术起点是战国时代美术的水平,生活是直接描写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写实的风格,而这也是古代美术发展的新的起点。
艺术的认识生活的作用,在范围上和方法上,都因汉代美术的发展而进入新的阶段。
西汉美术题材的多方面性,说明西汉美术的百科全书的性质。
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哲学等社会思想意识的内容,美术家都企图用造型的方法加以表现。
相对于这一时代的历史水平,西汉美术的题材是广泛地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雕刻
西汉长安城遗址中不断出土的富有艺术装饰趣味的砖瓦残片,可作有力的证明。
又从文献记载中,也表明西汉时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发展从长安城遗址中不断出土的富有艺术装饰趣味的砖瓦残片,可作有力的证明。
又从文献记载中,也表明西汉时造像雕塑已有多方面的发展。
唐杜甫《秋兴》诗有“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即是咏此类石雕的。
所有这些宫苑造像,除牛郎、织女石像现尚残存外,其它已不可见。
如今能见到的西汉雕塑,主要的是霍去病墓前遗留的一组巨型石雕和近年出土的陶俑。
乐舞
汉代人们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也是汉代歌舞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汉画像石、汉俑中的图像就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
器乐的合奏与伴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民间音乐文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歌、舞、百戏共同构成的宏大场面中,器乐演奏为更好地表现乐舞百戏,烘托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陶俑和汉
画像石中主要的乐器有吹奏乐器,如埙、排箫、笙、笛等;弦乐器,如琴、瑟、箜篌等;打击乐器,如建鼓、鼗鼓、筑、节等。
角抵
角抵就是摔跤,角抵在中国源远流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斗的角抵兴盛起来。
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已经具有后来摔跤的基本特色,并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汉代角抵活动十分普及,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老百姓们甚至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