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四)-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定州中学2017届新高三历史周练(四)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 1949年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国应消除其国际经济政策中之冲突,并鼓励任何缔约国或所有缔约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该条规定对于美国来说
A.有利于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B.增强了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
C.马歇尔计划的使命已完成 D.强化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
2.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一届人大全面拨乱反正,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
B.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3.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
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
③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④禁毒成为当时世界共识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4.下列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D.中国开始被卷人世界市场
5.日本前首相小泉谈到安理会改革问题时指出,“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列关于小泉言论的推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B.日本企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日本试图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D.日本确立了新的争霸世界政策
6.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迅速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下列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阶级矛盾激化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③自然灾害严重④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8.下列事件不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某某革命性质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D.中国五四运动
9.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王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集团的矛盾,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北洋军阀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 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此时已全面走向腐朽,成为众矢之的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阻力主要来自本国封建势力
10.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曾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

我们中国人讲究“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有“德”主要是指:
A.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B.支援中国的“一五”计划建设
C.与中国共同奉行不结盟政策
D.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2.下列事件中,属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的有
①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签署《某某公报》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中英发表关于某某问题的“联合声明”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3.他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他”指的是()
A.王阳明 B.朱熹 C.董仲舒 D.孟子
14.《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

”“其守城之具有火
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

”这段话主要说明()A.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C.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15.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左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直接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年—1945年间
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16.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位学者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思想确立了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

”作者对“这个思想”的评价是
①给中国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②为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④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17.胡佛担任总统期间,设立周转基金用于资助农场主组建销售合作组织,确定最低销售价格;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以期通过自愿联合来解决问题。

由以上资料不能得出下列哪一结论?
A.罗斯福新政某些政策实质是胡佛政府时期政策的某种延续、深入和强化
B.胡佛的政策是由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到罗斯福国家干预政策的过渡
C.历史学习需调整“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形成联系、发展的观念
D.胡佛对危机缺乏正确认识,实施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场调节的偏激政策
18.《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内容的相同点体现在( )
①宣扬人人平等②宣布民族独立③追求某某自由④反对殖民统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依据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某某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下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应是
项目德国法国
元首的产生①议会两院联席会议
议会的组成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②
内阁的产生皇帝任命③
元首与议会关系④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A.选民普选、联邦议会与各省议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对议会负责
B.世袭继承、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选举产生、召集和解散议会
C.世袭继承、参议院和众议院、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召集和解散议会
D.选民普选、参议院和众议院、议会选举产生、召集和解散议会
20.观察下表,
与上述表格内容不符合的信息是()
A.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对手,对抗争霸
B.美苏在高科技领域角逐激烈
C.美苏科技竞争服从服务于政治斗争的需要
D.战后苏联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经济大国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

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材料三《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

……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
材料四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

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及采取该方式的原因。

(4分)
(2)导致材料中二、三中两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2分)
(3)据材料四,指出1861年以后俄国历史发展的政治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7分)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北大西洋公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的条约,材料中强调缔约国的经济合作,当时美国是超级大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然而西欧二战后经济实力大大削弱,更多依赖美国,所以有利于美国从经济上控制欧洲。

苏联在经济上无法抗衡美国,遏制苏联的经济实力不是美国的条款的主要目的。

马歇尔计划是对欧洲的援助计划,此时没有取消。

美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地位是有其经济实力决定的。

故选A。

考点:冷战格局的形成
点评:本题注意正确分析条约内容,要求看到外交辞令背后的真实目的。

还可考查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及表现和评价。

2.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但“全面拨乱反正”说法错误,排除A。

B项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

D项错误,将“依法治国”方针
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3月15日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至1976年),我国某某法治遭到严重破坏和践踏,C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某某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名师点睛】新中国的三大某某政治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1949年9月,全国政协一届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②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禁烟在当时损害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故①④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材料中“仪态庄严”等信息可知,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②③正确,故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虎门销烟
4.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从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1900年,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果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故选择C。

考点: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5.D
【解析】题干中小泉的言论强调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并认为日本应当且有能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是其经济实力增长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但不能看成是争霸世界的政策。

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A和C只能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所以AC均不能选。

B 只能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所以也不能选B。

只有“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所以本题答案是D.建立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7.B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采用排除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1856年,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是在1851年。

8.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国革命的性质,法国大革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民族革命,所以选B项,CD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某某革命。

9.A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认识两大社会矛盾是什么?一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二是国内阶级矛盾,这是思考的重点。

矛盾汇流是因为帝国主义选择了“以华治华”的统治方式,把中国的反动势力统治作为统治工具,反动政府既代表国内剥削阶级的利益,又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

另外,C项的情况只能突显阶级矛盾,B项的情况只能突显民族矛盾,D项的情况只能主要激化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考点: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非洲人民并没有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中国的“一五”计划建设,因为当时的非洲还处在殖民统治时期,许多非洲国家与其它国家结盟,故排除A、B、C三个选项;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在联合国事务中,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故选D。

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批第三世界国家支持的结果,非洲国家大都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所以温总理称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

11.C
【解析】
试题分析: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因此选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点评:本题也可用排除法,A不对,不结盟运动表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美苏对峙中采取中立政策,但不能说没有加入不结盟运动的亚非拉国家也是如此;B不对,欧共体成立表明西欧崛起,但不能证明美、日、欧三足鼎立形成;D不对,“9.11”事件反映的是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点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中英发表关于某某问题的“联合声明”是1984年发表,不属于70年代排除;其余选项都属于70年代,因此正确选项是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26届联大;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3.A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守仁又叫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类似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心是本原,一切物质是由于我们的心动而动,我们认为它动才是动,物质本身不动,心是主要。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而本题恰好是这个观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14.D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材料“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可知,当时火药做成了武器且得到运用。

所以D项正确。

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这些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火药
15.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战略相持阶段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才成为了抗击日军的主战场,所以A的说法不准确,图表没有涉及中国抗战与世界抗战的关系,所以B项也不准确,材料没有具体的时间指向,所以C也不正确,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6.A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作者是肯定的态度,“以后中国搞建设就有了方向,搞经济改革就有了方向”可知是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而②中的目标没有体现④是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D项的说法本身错误。

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仍然是自由放任的政策,这样的政策只能是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破坏性,不是“实施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场调节的偏激政策”,所以D项符合题意要求。

由材料中的胡佛“….会见市长和州长,督促他们加速公共工程项目建设;成立国家信贷公司、紧急就业委员会……”等这些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某些内容是相近的,所以AB两项正确。

C项是学习历史与评价历史事件的方式的理论,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可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罗斯福新政•胡佛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及评价
18.D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宣布民族独立、反对殖民统治”只符合《独立宣言》,“宣扬人人平等、追求某某自由”才是《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内容的相同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某某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内容的相同点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某某国宪法比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两国宪法的认识。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皇帝)通过世袭的产生,皇帝有权召开和解散议会;法兰西某某国宪法规定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内阁的产生由参议院同意后总统任命。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代议制的扩展•德国和法国代议制
20.D
【解析】略
21.(1)方式:托古改制(1分)。

原因: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及软弱妥协性;为减少改革的阻力(3分)。

(2)事件:中国:甲午战争。

俄国:克里米亚战争(2分)
(3)政治特点: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但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2分)论证: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进行司法制度的改革。

(4分)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

(1分)【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可知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

再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借助孔子名义宣传变法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戊戌变法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受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刺激。

(3)注意结合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政治状况分析,一方面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有利于政治近代化,另一方面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考点: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
22.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考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必须依据图片中“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重点抓住“加强中央集权”逐一分析归纳。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