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A.只要……就…… B.无论……都……
1.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
(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
B
2. (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
干个问号之后,(
)有可能发现真理。【 】
A
第二十九页,共三十四页。
课后习题解析
课文详细介绍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中用了____制___成__石__蕊__试__纸、____提__出__“_大__陆__漂__移__学_、说” _睡_觉__时__眼__珠__转__动_与__做__梦__有__关____三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阿瑟林斯基由睡眠时眼球的转动产生了疑问。
第十九页,共三十四页。
思考:这位专家疑问的结果是什么? 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 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和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 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 中的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思考:什么样的人才会有所收获?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 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 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 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 而不舍精神的人。
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才能有所收获。
第二页,共三十四页。
作者简介
叶永烈 (1940年8月30日-2020年5
月15日),男,浙江温州人,毕业 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著名小说家、
历史学家、报告文学作家 。上海作 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 、上海文 史馆馆员 。
第三页,共三十四页。
我会写
域惯 圃 盐 溅蕊 魏搜 蚯 蚓 版 阶
第四页,共三十四页。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知识拓展
瓦特改进蒸汽机 小瓦特是一个爱观察和思考的孩子。有一次,小瓦特在厨房陪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 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他观察好半天,感 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奶奶,壶盖为什么跳动呢?”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工夫回答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问这 么多干什么!”但他没有灰心放弃。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 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气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气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一直”“广泛应用”说明这一发现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第十六页,共三十四页。
以蚯蚓分布推论为例证,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他注意到,一位名叫密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 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
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 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 蚓即使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51年,魏格纳系统整 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
第三十页,共三十四页。
(2)含义:只有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真理才会逐 渐显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 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 源,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3)启示: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思考,锲而不舍 地追根求源,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1.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时,应做到“一用两不能”,
即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小声叨念。“ 出声” 则会影响阅读速度,“用手指文章”则影响眼睛的扫视幅度。 另外,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默读速度。
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举了波义耳制成石蕊试纸,魏格纳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发现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三 个具体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强调只要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四页。
随堂小练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欣赏——( 赞赏 ) 确实——( 诞生——( 出生 ) 探索——(
制成石蕊试纸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睡觉时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
总结观点——见微知著 不断探索
追根溯源求真理
锲而不舍得真知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课文主题 课文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
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的道理。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写作方法
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 课文开头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
不同点
都有取得很大 成绩的意思。
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 有很大的成就。通常用来指人。
多指事业。科技、建设等重大事情 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和优异成果。
1.他几十年来有不少( 建)树,怎能说是碌碌无为呢? 2.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上取得了杰出的( 成就)。
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整体感知
1.课文详细解说了什么观点?
波义耳对科学的敏感,使他提出了许多问题。
第十五页,共三十四页。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題,促使波义耳进行了 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 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 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 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 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造句:这种事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了。
无独有偶 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
造句:明明说他最喜欢这篇文章,无独有偶,这也是我最喜欢的。
锲而不舍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造句: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十页,共三十四页。
易混词
建树 成就
相同点
我会写
易写错
yù
域
不要少写“丿”。 组词:区域 领域
第五页,共三十四页。
jiàn
溅
中间是“贝”。
组词:溅起 飞溅
第六页,共三十四页。
sōu
“丨”下面要出头,连 上“又”。
搜
组词:搜索 搜查
第七页,共三十四页。
词语理解
石蕊试纸 是常用的试纸,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最古老
:
的一种方式。
第八页,共三十四页。
第三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
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解析:认真阅读课文,总结出三个事例。 三个事例的共同顺序是:先说都是偶然发现问题,再叙述发
现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3.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 “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偶然: 不经常,不是必然的。
造句:这沙漠里偶然也能看见几棵老树。
建树 做出贡献,建立功绩。 :
造句:张爷爷在中医诊病方面很有建树,深受街坊们的尊敬。
见微知著: 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
造句: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第九页,共三十四页。
司空见惯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
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写出了那些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孜孜以求 的探索精神。
第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制成石蕊试纸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 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盐酸会变红。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第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小练习:用“无独有偶”写句子。 世上无独有偶的现象多着呢,关键在于我们要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第十八页,共三十四页。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 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和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后来,瓦特长大了,不过他可一直没有忘记小时候琢磨过的那个问题。1756年, 瓦特来到格拉斯哥大学当一名仪器修理工,接触到了新的机器,最后改进成 人类适用的蒸汽机,把人类的历史推进到蒸汽机时代。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课文结构
真理 诞生 于一 百个 问号 之后
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个事例 证明观点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页,共三十四页。
课文导入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 所建树的人,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 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明显——( 隐蔽) 遥远——( 真理——( 谬论 ) 敏锐——(
的确) 探求)
邻近)
迟钝)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司( 空 )( 见 )惯 见( 微 )知( 著)
( 锲 )而不( 舍)
无独( 有)( 偶) 追( 根)求( 源)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四页。
课文讲解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开头交代了什么?
表明观点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来证明 自己的观点的?
总述自己的观点
说明问题的普遍性。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 建树的人,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
第二十页,共三十四页。
默读课文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 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关联词语激发人们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 索。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解析:先掌握课文的写法,再确定观点,选择事例,说明观 点。如选择“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可以举“少年华佗拜师 ”“茅以升造桥”“毛泽东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等例子。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课后作业
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你还不明白原理的事物, 和同学、家人共同探讨一下,试着弄明白。
第三十四页,共三十四页。